揭秘手机套餐陷阱:如何检查你的套餐是否“套路”太深?

发表时间: 2024-12-21 17:50


说好的回馈老用户

结果却是“杀熟”......

推荐的优惠套餐开通之后

资费反而水涨船高......

想要取消订购阻碍重重……

你的手机套餐有没有这样坑过你?

记者调查发现

运营商的套餐让人眼花缭乱

计费方式十分复杂

多位消费者反映了不一样的踩坑经历


说好的“回馈福利”

没有福只剩下利


“说是为了回馈老用户,可以帮我升级套餐,以为是福利,没想到是个‘坑’。”张女士说,此前她反复收到移动客服打来的电话,强调为回馈优质客户,可以为她升级为每月198元的套餐,同时可享每月58元优惠,张女士思考之后便进行了升级。

直到最近,张女士发现自己每个月的套餐花费将近300元,查询后才知道,所有权益和优惠减免都是有条件的,“客服当时跟我承诺的权益,比如各种福袋、视频会员等,我以为这是附赠权益,但其实都是用钱换来的。”

当她想要取消套餐时却被告知:当前套餐是有合约期的,并且捆绑了多项服务,现在取消需要支付违约金。“但是之前办套餐的时候,对方对此只字不提,只说好处。”这让张女士十分气愤。

对此,记者询问北京移动官方客服,工作人员表示业务推销由营销部门负责,并称“由于张女士办理时间较早,已无法查询到套餐推销的具体细节。”

联通用户陈先生同样感到自己被忽悠了。陈先生说,自己的老号已连续使用多年,最近他接到客服的电话,说套餐有更优方案,价格更低,流量更多,每月只要70多元,这是回馈老用户的福利。他反复确认了不需多付钱,于是同意更换套餐。

“能为老用户提供这么贴心的服务,我还挺满意,直到第二个月,我突然发现有一笔125元的扣款。”陈先生一时摸不着头脑,赶紧打电话咨询,被告知扣款项实际有两个,一个是70多元的套餐,另一个是50多元的流量包。“我想改回原套餐,又告诉我以前的套餐没有了,而且新套餐需要使用一年,提前取消还要扣100元违约金。”陈先生通过多次联系运营商,拨打投诉电话,好不容易才让运营商为其取消了50多元的流量包,自己也无需支付违约金。


业务员不告知“有效期”

对实际费用只字不提


王先生近日携号转网办宽带时,在一家移动营业厅,业务员向他推荐了一款家庭优惠礼包套餐,办理300M宽带每年只需600元,而且还包含每月100G的流量。按业务员的说法,这个套餐每个月的费用只要50元,确实十分划算,他立即取消了自己原本绑定的套餐,办理了携号转网。“整个办理过程,业务员一直强调每年只要600元。”王先生说,就在自己办理成功,登录掌上营业厅查看时,他立即发现不对劲。


系统里显示他办理的是一项每月79元的套餐。记者询问客服后了解到,王先生办理的本就是79元的套餐,只是前两年有优惠活动,才会变成每年600元,且套餐里的100G中有90G都是从优惠活动中得来的。“也就是说,一旦两年后活动取消,我不仅需要每个月付费79元,流量还会缩水到10G。”王先生说,“卖套餐时反复说每年600元、每月100G,只字不提这只是优惠活动,只有两年有效期。”他得知情况时,已经付了一整年的费用。之后他咨询是否可以退费、更换套餐,被告知已经签订一年的合约,无法退费。“只能等合约到期再另想办法。”


不少网友有同款经历

除了资费“升易降难”之外,运营商动辄盘算用户的仨瓜俩枣,在种种不起眼的细节处套路消费者,也备受诟病。说是免费送流量,结果变成了升级套餐;

套餐办理的时候工作人员热情地上门服务,等到用户提出取消套餐时却不断筑高门槛,要求用户自己拆卸设备,还得本人在工作日去营业厅办理;

套餐各类服务内容绑定在一起,年轻人尚且要研究一番,老年人更是看不懂,维权困难重重……


今年1月,中消协发布的《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通信服务消费痛点难除,强制消费、通信质量不稳定、单方面开通收费项目、广告宣传套路多等都是常见投诉。


三大运营商业绩承压


新京报贝壳财经,乱象频出背后,记者发现这或与运营商的经营业务考量有关。财报显示,三大运营商的营收增速近几年均有所下滑。以2023年为例,中国移动全年营收10093亿元,同比增长7.7%(上年增速10.5%),中国电信营收5078.43亿元,同比增长6.9%(上年增速为9.5%),中国联通营收3726亿元,同比提升5.0%(上年增速8.3%)。实际上,这种降缓的迹象从2021年已经开始。与此同时,三大运营商的毛利率总体上一直呈下降趋势。


▲从2021年开始,中国移动的营收增速出现降缓迹象。图源:wind。


但越有业绩压力,越应该少些套路,靠真诚的服务和良好的口碑留住用户。一方面,这些反复发生的负面案例,事实上已经严重伤害了部分运营商的公共形象,在网上随手一搜,就不乏类似的维权新闻。对于运营商来说,不能总是为了蝇头小利,在自己的服务内容里设置种种陷阱。对于大企业来说,社会信誉本是最重要的资产,运营商不能放任这种小动作来侵蚀自己的社会口碑。

另一方面,这些现象频繁发生,也反映出对运营商的日常监管、问题处置仍然存在不足。

对于运营商套路消费者的行为,一事一议的维权,效率和规模终究是有限的。更重要的还是加强监管,畅通投诉渠道,让相关规定真正长出牙齿、为用户撑腰,整体改善通信行业的生态,从根本上遏制住运营商对用户钱包上下其手的冲动。


来源: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记者 林深 郭慢)、新京报、澎湃新闻

责编:李佳妮

编辑:徐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