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伊评科技
先给大家看一张图,这是即将发布的高端旗舰机的影像配置相比上一代的对比(注:一加13最新消息依旧维持LYT808后置主摄不变,没有任何进化;小米15据悉也是维持OV50H不变)
看完这张图大家有什么想法?没错,今年的高端手机在影像端的进步微乎其微,有些甚至还公然的开倒车。
比如OPPO Find X8,从前一代的LYT808倒退成了LYT700,LYT700可是上古Sensor——IMX766的继承人,相比LYT800是全方位的倒退,这波倒退直接梦回三年前,史诗级开倒车。
再比如VIVO X200Pro也出现了明显的倒退,从前代1英寸的IMX989直接倒退成只有1/1.28英寸的LYT818,后者虽然在工艺以及在部分功能上要比前者更好(IMX989是40nm工艺,LYT818是22nm工艺),但是物理感光面积的倒退是无论如何无法被算法所弥补的,同样也是开倒车。
其他诸如小米15、荣耀Magic 7Pro、一加13等也几乎都是原地踏步,最多也只是在副摄上小有进步,相比于前几代的进化幅度要小得多。
这不仅让人有疑问,此前一直疯狂内卷的手机影像为什么突然间就停滞不前了呢?
单纯提升传感器尺寸已无意义
这里我们先来设定一个场景,假设你现在要拍摄一张背景虚化明显、层次分明的人像照片,当下有两个设备可供选择,分别如下:
设备1:
一台全画幅相机(感光元件的尺寸为36×24 mm)+ 23mm焦段 F5.0光圈定焦镜头(假设有这种镜头,模拟很多入门变焦头水平);
设备2:
一台半画幅相机(感光元件的尺寸为23.6 x 15.7)+50MM焦段 F1.8光圈定焦镜头。
这两套设备你选哪个?对于不懂摄影的人来说,肯定会选第一个,底大一级压死人这个概念根深蒂固。
但是只要对于稍微懂一点摄影的人来说,犹豫一秒都是对50mm F1.8大光圈人像头的不尊重。为啥,因为想要展现层次感,除了传感器尺寸之外,焦距、光圈同样重要。虽然上面这个例子看上去很极端,但这洽洽就正好出现在当下的手机市场中。
手机厂商看似给了1颗1英寸的超大底Sensor,但是物理焦距却只有23-24mm(等效),几乎所有手机都是类似的。
23mm焦段是什么?在摄影学上那都属于广角焦段。广角镜头有什么特点?视场很大也就是画幅很大,但是层次感会很弱,大底传感器所具备层次感在这个焦段下压根就展现不出来,而且通常都会伴随有畸变的问题。这个焦段在日常拍摄时尤其是手机用户所能用到的场景真的不多。(拍短视频除外,但是拍视频就牵扯到另外的问题了)。
使用手机所记录的绝大多数都以人文照片为主,比如拍人,拍动物等居多,这些场景广角焦段真的不好使。
大家不妨用手机主摄1X变焦的情况下拍摄一下人像照片看看,都是很难看的,主体物不突出,虚化效果不明显,有一定畸变等等。
所以很多消费者在拍摄人像的时候都会把它切换到2X或者3X这个焦段下,以此来获得更为出色的人像样张,但是手机一旦切换到这个焦段要么换了长焦镜头,要么就是裁切画面。
那么问题来了,这所谓的1英寸Sensor真的有实际价值吗?我不能说他没有,但是真的不多。
大底一定要配得上对等的长焦距镜头以及大光圈才能真正的发挥他们的价值,单纯的提升主摄Sensor基本上是毫无价值的。
手机摄影进入物理瓶颈期
前文我们提到,现阶段制约手机摄影的关键因素是焦距和光圈,那么手机厂商只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就可以了,然而事实有那么简单么?当然没有。
想要提高焦距,就必须要提高镜头模组和传感器之间的物理距离,而这个距离本身就是由手机的厚度所决定的,如果想要提高这个距离,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进一步的提高摄像头模组的高度。
然而,现阶段手机摄像头模组的高度已经够夸张了,如果再提升,那岂不是就变成这样了,普通消费者真的需要这样一种手机么?
所以,近两年手机厂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始对长焦镜头下手,从之前的1/2.5英寸一直提升到1/1.4英寸,长焦镜头的素质确实大大提升。然而很可惜的是,这种做法也做到头了。
如下图所示,这是四款旗舰SOC的拆机,大家请看最左侧VIVO X100Ultra的潜望长焦镜头模组的体积,要知道这还只是一颗1/1.4英寸的Sensor,如果要把它换成1英寸,那么其模组要大成什么样我是不敢想象的。
所以,站在当下这个时间点来说,之前手机厂商的做法都已经走到了死胡同,想要再提升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手机厂商原地踏步也就很好理解了。
成本限制
现阶段芯片的价格是一天比一天贵,但是现阶段手机尤其是高端机的价格其实已经到顶了,苹果连续好几年都没有涨价了,你安卓旗舰敢无节制的涨价?
那么在硬件成本逐年提升,售价却无法进一步提升的当下,选择牺牲一些硬件升级来平衡成本也就成为了必然。
现阶段手机厂商已经把主要目光聚焦在了电池、外形等感知更强,更容易提升的地方。
END 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