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KE BETA7,这对箱子最早是在美国AXpona2024展会上发布,然后以超高性价比的科技音箱的名头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这是STARKE第一款售价不高但定位于Hi-Fi的音箱。之前STAKE的高性价比系列,像Brio系列虽然也可以用于Hi-Fi,但本质还是更多针对家庭影院市场进行的研发。就是和竞品相比,它确实也有性价比,组影院挺好。但对上同价位的Hi-Fi箱,音质还是会有差距。
而作为STARKE成立15周年庆的产品,BETA7虽然没有弄上个STARKE 15周年纪念版的噱头,但却实实在在提供了他们自己以及其他品牌没有提供的价值——把不是这个级别的单元给装在了这个级别的音箱中,从而同时得到远超竞品的音质,同时又能听Hi-Fi又能组影院!
现在这个世界能做到十几二十年前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动动嘴皮子就能让AI帮你完成很多工作。但有些事物似乎变化不大,比如音箱……
这对官方标价6980元的BETA7,成交价应该在六千以内。
但初看我也仅仅以为它是一个以颜值见长有一定卖点的STARKE全新Hi-Fi产品,但实际上手用了两个多月后,我发现我错了。
简单的说,单从声音而言,他对比市面上五六千一对的同价位的产品,音质动态可以做到完全碾压。而对比成交价在1万左右一对的箱子,在声音细腻度和动态上依然可以轻松胜出。我指的轻松是指放一起听,明显能感知到BETA7声音更好,更细腻,动态更大。
但箱体的做工,端子的细节处理,却和1万块成交价的音箱有差距。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下面我细讲一下这款产品。
首先简单讲一下脚架,做工极佳,样子也好看,成交价两千多。不便宜,但在进口品牌脚架中算便宜的一档。
和以前的STARKE不同,这次老老实实的做了网罩。
并且盖上之后,整体的比例感和细节把控很好。
前障板是白色,箱体比较深,外面采用了贴皮的方式。
而这里的做工以5XXX的成交价来看,我个人认为属于正常水平,谈不上特别好,当然也不差。5XXX音箱产品的正常发挥。
高音单元外围有不规格的扩散,振膜正下方有一个暗纹小logo.
这个高音是定制大号1.15英寸高音单元。对比一般1英寸球顶高音,加大的高音振膜,在无损高频延伸的同时,让高音单元的下端延伸更好,更容易与低音单元融合发出宽松自然的声音。
上面就是整个高音单元的结构图。
而它的尾部设计,很像我们所熟悉的丹拿。
低音单元部分是肉眼清晰可分辨的碳纤盆,并且下面这个SMC TRANSDUCER就是STARKE sound在这个单元上所使用的技术。
而STARKE所宣称BETA7的高科技含量,很大一部分也在这个低音单元上。
低音单元的四层振膜结构
最内层为超细编织0.5K的玻纤,来自日本,提供良好的表面阻尼特性;
中间层为厚度1mm的PMI高分子发泡材料,来自德国,最佳阻尼层;
表面层为3K的超薄编织碳纤维,来自日本,提供主要的刚性支撑,保证振膜完美的活塞运动;
最表面为超薄哑光树脂,来自美国,进一步提高振膜刚性;
这款振膜具有极高的刚性和上佳的阻尼特性,声音通透,细节丰富,又温暖耐听,即便在大动态下依然能保持极低的失真。
看起来就是碳纤维编织在一起,但实际上这内部是四层,就像下面图上这样。
四层结构,两层是阻尼层,两层是提供刚性支撑。
这种复杂的结构本质是为BETA7提供通透和细节丰富声音的同时,又能保证整体音色是漫暧耐听的!高钢性也能确保大动态下依然有极低的失真。
总的来讲,STARKE BETA7的主要竞争力都在单元上。我对这对音箱的定义是,买单元送音箱。
以六千不到的到手价来讲,这对音箱的箱体不能算差,但也不会让你眼前一亮。
但这个接线柱,我认为是这对音箱唯一的污点……这价位的音箱接线柱确实能找到做得比这明显好的。
但BETA7的接线柱不是用料好不好的问题,是设计不合理。
香蕉头大一点点就会被抵住,而接裸线或者Y插,手拧起来也不方便——因为两个接头离太近,空间太小。
并且,这个接线柱带来的廉价感拉低了箱子整体给人的高级感,希望下一代BETA7能改改这个部分。
而脚架部分好评,两款脚架都是官配的BETA7脚架。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家装风格进行选择。
我个人还是更喜欢这一款脚架,感觉和BETA7的色调和设计更配。
从官方给的参数来看,低频下潜很优秀,39Hz,已经达到很多小型落地箱的水准。灵敏度87dB不高,但好在我搭配了三千到数万的功放,任何价位功放来推,基本上都能轻松推脱箱和出动态。
这个情况很有意思,看了下厂家资料,其实发现他们也有自己讲这个事情。
实际上简单地讲,BETA7除了振膜很有特点,给这个振膜配的磁路系统STARKE的工程师花了心思的。这套混合磁路技术,目的就是让低音单元能丰满中频和超大动态低频的同时,尽量降低对功放的要求。
所以在试用时,我特意试了三千来块钱功放驱动是个啥情况。
这就是我电脑上的使用场景,国庆节的时候,还录了了首歌给大家。
大家的评价最多的便是通透,这说明箱子确实易于驱动,并且整体声音透明度高。
而这里的搭配仅仅是一台三千多块钱的国都VA one+,然后用电脑播放的QQ音乐。
而把这套音箱放到听Hi-Fi的这个位置,用上推大系统的前端来推动它,它展示出来的动态,声音细腻度,怎么听都不是这个价位的音箱。
初听,比较出色的是低频和动态。
然后中频非常饱满自然,高频失真控制得很好,细节多但一点不吵。
新箱子的时候,低频会比较紧,我手上这对BETA7我当电脑音箱用了一个月。还用它打通关了《黑神话:悟空》,所以是肯定煲透了。
一个月之后,它的声音明显比新箱的声音宽松自然,声场都大了很多。
我对比了好几对万元到手的其他品牌音箱,都是大牌,也都是六寸七寸左右的书架箱。
而结果是BETA7对上他们完全是全面胜出,不管是声音能量,音质,声音细节,解析力,动态。
这种差别是接上功放,听不到一分钟就能立马分辨出来的。
但是箱子整体的观感,包括一些工艺和配件(接线柱等)质感,BETA7明显比万元到手的箱子要差。
所以,这对BETA7是非常适合厂家做试听推广的型号。说白了,就是单元明显比比它贵一倍的音箱用得好……所以声音上的竞争力超级大。
但如果要找它的缺点,我们把对比产品拉到2万元这一级别,就能轻松找到。
虽然BETA7的单元可以重放大动态的音乐和电影,但它的箱体在超大动态下,实际上是欠缺的。
如果和2万元这一级别的音箱一对比,大动态箱体不够沉稳安定,影响了声音的安定度。
这种感觉很像是把一个百万级别汽车的发动机给整到10万元的车壳子和底盘上,平时没啥,疯狂跑起来拉不住……
用了这箱子差不多两个月,我最大的感受是为什么这箱子不早出20年……
在我刚工作的时候,我想买套影院,听歌和看电影都是我的主力需求。
这是大约2005年左右我的电脑桌,这是KEF Q1。当时论坛都讲这箱子听音乐不错,我买回来最初搭了个NAD C320Bee用着,但看电影打游戏不舒服,于是换成AV功放。
但看电影KEF Q1的动态差了不点,随后这里换成了JBL S38II。
动态有了,但声音很粗,清晰清晰度差。并且,大动态的时候,导向孔出来的风很大一股味铺满我这小房间,搞得人头晕脑涨。于是,存了两个月钱,又换也了杰士RB61,才算消停。
但听音乐,觉得声音薄了一点,于是在一墙之隔的客厅,让我爹出钱又买了套B&W 602S3。
这套B&W现在我父亲都还在用。但如果用这套看电影也不太好,主要是太吃功率,要大动态必须大功率。当时的我,现在看来基本上算消费不起。
所以当我用BETA7的时候,不自觉的就回想起这段往事。
当时B&W和杰士一对基本上也是四千多左右的价格,哪怕加点钱那时候能买到像BETA7这样能文能武的音箱,音质能和比自己贵一倍的产品相比,还不挑功放,那才是真正节约钱!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不缺箱子,可能也不再会去买这种几千块一对的音箱。但我觉得BETA7这样的产品是真的值得所有选择入门Hi-Fi或者影院系统的人考虑,购买三对或五支BETA7加炮,是组影院的超高性价比方案。
所以,最后我给厂家建议提供试听。我们也会给我们自己的用户提供试听服务。不管你是想组Hi-Fi或者影院,都可以把BETA7借回去听一下,体验一下2024年的音频科技,这样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