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投资大师、“股神”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去世,享年99岁。芒格素有“行走的百科全书”、“幕后智囊”、“最后的秘密武器”等称呼,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的投资大师。
回顾其一生,芒格的投资之路似乎总是赚的盆满钵满。芒格投资过蓝筹印花、喜诗糖果、西科金融、GEICO保险公司、可口可乐、伯克希尔、比亚迪等等公司,并都取得了巨大的回报。这些投资经验都成为了后来投资者争相学习的典型案例。
但这位投资大师,却在人生最后关头,栽了一个大跟头。
2021年,芒格通过旗下公司“Daily Journal”共投资阿里巴巴股票约1.09亿美元。
但阿里巴巴的股价持续震荡下跌。2022年,芒格开始重新思考阿里巴巴的投资,逐步减仓,并最终止损出局。据美国一个专注于追踪名人投资组合和交易活动的网站Stcokcircle估计,芒格的亏损在51%左右。
2023年年初,芒格在媒体采访中承认,他在投资阿里巴巴时犯了重大错误。他有点懊恼地说,"阿里巴巴可能是我犯过的最大错误之一"。
阿里巴巴做对了什么,让芒格下血本投资?又做错了什么导致股价崩盘,让芒格懊悔不已?
似乎就在眨眼之间,阿里巴巴完成了从辉煌到落寞、从万人膜拜到无人问津的转变。
这些年,阿里巴巴究竟怎么了?
01.充满传奇色彩的成长之路
阿里巴巴的传奇色彩,要归功一个传奇人物—马云。
马云的早年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他曾多次在演讲中提到过自己的早年生活,家境普通、高考3次失利、应聘工作被拒绝30次等等。
“那时候真是太难了,我好沮丧”这是马云对自己早年生活的总结。这时的马云或许和当今许多年轻人一样,无奈且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1988年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师范大学老院长黄书孟的举荐下,马云得以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书,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马云说,当老师的日子,是他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
其实,马云还应该感谢这段教学经历。当教师期间,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与同学的互动,塑造了他强大的说服力、自信心和广阔的视野,这为他后续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命运的转折点在1995年。这一年,马云31岁。
95年年初,马云作为翻译到美国谈生意,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他发现,这个叫作互联网的东西如此神奇,而最令他震惊的还是“在中国没有听过互联网!”。
马云激动了,着迷了。他看到了一个希望。他觉得要做一个叫互联网的东西。他认定那将会是一件改变中国的大事。
1999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而中国的互联网却在冉冉上升。经过四年艰难的探索,马云与他的团队在杭州一个出租屋内创立了阿里巴巴。他们的野心很大,他们要为全中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在线交易的平台。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买家找供应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供应商也常常为找不到买家而犯难。马云的阿里巴巴连接了买家和卖家,让大家在线上匹配需求,完成买卖。这种模式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获得了大量的用户和订单。阿里巴巴逐渐崭露头角,并在随后几年内,成为电子商务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
2003年,马云乘胜追击,由阿里巴巴延伸出了淘宝网,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地位。一方面,淘宝网采取“免费”模式,允许卖家免费开店,为无数小商家提供了展示和销售产品的平台;另一方面,便捷的购物体验,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并深刻的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方式。这一颠覆传统的做法,不仅迅速扩大了用户基础,还促成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2004年,为解决了交易中的信任问题,在马云的推动下,阿里巴巴推出了支付宝,为买卖双方搭起了信任的桥梁,淘宝用户的购物体验大大提升。
支付宝绝对是阿里巴巴的明星产品。一方面,在支付宝的加持下,淘宝的交易迎来了爆发性增长;另一方面,在支付宝的引领下,第三方支付相继在国内推出,中国的移动支付潮流也正式开启。
至此,马云创造阿里巴巴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
接下来,阿里巴巴将在马云的领导下,振翅高飞,创造中国互联网的光荣与辉煌。
02.中国互联网的绝对顶流
两个事件奠定了阿里巴巴中国互联网一哥的绝对地位。
1)两次上市,得到市场高度认可。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首次上市,股票代码“1688”。尽管当时上市的只是阿里的B2B业务,但开盘后股价持续上涨,最高涨到了35.75港元(4.58美元),股价超越Google和百度。
阿里巴巴顺手打破了几个记录。开盘当天股价飙涨192%,创造港股2007年新股首日涨幅记录;融资17亿美元,创港股融资纪录;以超200亿美元的市值,晋升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亚洲市值第二的互联网企业、全球市值第五的互联网企业。
随着B2B的衰落和B2C的崛起,淘宝开始引领电子商务发展潮流。2012年,阿里巴巴B2B业务在港交所退市,彻底成为历史。
这次退市,并未影响资本看好阿里巴巴。
2014年,阿里巴巴卷土重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BABA”。开盘股价飙升,收盘时市值超2300亿美元,超越美国两大电商巨头亚马逊和易贝的市值总和。阿里巴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IPO之一。此次上市,不仅为阿里巴巴带来了巨额资金,也让阿里巴巴在国际市场上声名鹊起。
两次上市,阿里巴巴都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可以说,此时的阿里巴巴,即使什么都缺,都不可能缺钱。全球资本都争着抢着给阿里巴巴送钱。
2)双11,掀起全民消费狂潮。
2009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商城,做了一场主题为“全场5折”的促销。当时,只有27个品牌参加,但从11月11日凌晨12点到11月11日晚24点,成交额却达到了惊人的5200万元。27个品牌商家赚得盆满钵满。零售业的商家们都为之一震,眼红了整整一年。
2010年,参加双11大促的品牌达到了711家品牌,当天总成交额9.36亿。
2011年,几乎所有品牌都参与了进来,总成交额达到33.6亿元。此外,在观望了两年后,淘宝的竞争对手,京东、亚马逊等平台也纷纷加入这场狂欢。
2012年,淘宝双十一销售额达到191亿元。
2014年,571亿元。
2015年,912亿元。
2016年,1207亿元。
2017年,1682.69亿元。
2018年,2135亿元。
2019年,2684亿元。
2020年,4982亿元。
2021年,5403亿元。
从创立开始,双十一每一年的销售额,都在打破前一年的记录,并伴随着大幅的上涨。
双十一,不是一场简单的购物狂欢,这个由淘宝创立的节日,深刻地改变了国人的消费观念和习惯。也成为了商业史上最成功的营销案例和消费者教育案例。
双十一,让淘宝商城成为了全民购物的新选择,俘获了“消费者”的芳心。
03.马云的演讲让阿里巴巴更加出彩
阿里巴巴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商业上。还在于创始人马云的个人魅力。可以说,马云就是阿里巴巴的流量密码。
马云的口才,绝对是他最大的武器。有人说,马云有蛊惑人心的力量。这不是贬义。而是在见识到其口才后所发出的赞叹。
1)用演讲降伏“十八罗汉”。
1999年初,马云准备在杭州开创自己的事业,成立阿里巴巴。他对团队成员说,“我要回杭州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从零开始。愿意回去的,只有500元工资;愿意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绍去收入很高的雅虎和新浪。”马云给了大家3天时间考虑。但他一讲完,团队成员就一致决定,“一起去杭州!”
2)用演讲获得人才。
1999年,Invest AB副总裁蔡崇信,代表公司到杭州与阿里巴巴谈合作、投资。马云与蔡崇信前后谈了4天。就是这4天的时间,让蔡崇信依然决定辞去Invest AB副总裁,义无反顾加入阿里巴巴。
要知道,蔡崇信当时的年收入有70万美元,加入阿里巴巴之后,年收入只有600多美元,整整相差接近1.2万倍。
3)用演讲拿下投资。
最传奇的还是6分钟让孙正义为他花了2000万美元。1999年底,马云和日本软银董事长孙正义会面。原定1小时的演讲,马云才讲6分钟,孙正义就激动地说,“马云,我一定要投资阿里巴巴!而且用我自己的钱!”短短6分钟就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投资,这样的说服力,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用演讲赢得荣誉。
2004年,马云获得中央电视台“年度十大经济人物”。按规矩,每位获奖者都要进行简短的发言。
这次发言,事前毫无准备。马云用了120秒,以其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演讲打动了台下的一众大佬,并获得全场掌声。这场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也被很多媒体称为“马云最牛的一次演讲!”。凭借这场演讲,马云圈粉无数。网友们戏称,马云的嘴开挂了!
04.不计代价的破局转型
花开得最鲜艳的时候也是枯萎的开始。一切事物都逃不开盛极必衰的道理。
马云、上市、双十一等各种要素,使得阿里巴巴如日中天,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当时,中国互联网最有名的BAT,无论从硬实力还是软实力看,A绝对是大家心中独一档的存在。
阿里巴巴集团,乘胜追击,不断拓展其商业版图。其业务范围也涉足金融、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但是,阿里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毕竟自己只是一个方案提供者,并没有独属于自己的“护城河”。事实也是如此,苏宁、京东、拼多多还有微信小程序等各类购物平台陆续登场,开始逐渐蚕食阿里巴巴的商业领土。这让阿里巴巴有了很大的危机感。他们急需破局之道。
很快,阿里巴巴发现了机遇,就是支付宝。支付宝以其第三方的特殊性,替买家和卖家暂时保管资金,为交易提供信任和便利。
随着人们使用习惯的形成,支付宝成为许多人必备的购物选择。此外,随着阿里巴巴交易量的增加,支付宝里面的资金也越来越多。
阿里巴巴看着趴在支付宝上的钱,有了一些大胆的想法:替大家管理这些钱。于是蚂蚁金服应运而生。蚂蚁金服最初目的,是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便捷的数字生活及数字金融服务。
阿里巴巴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蚂蚁金服,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转型的最佳路径。
但随着蚂蚁金服业务的开展。人们发现了问题。蚂蚁金服的服务对象几乎都是消费者,并不是声称的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
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微贷平台的信贷余额为21537亿元(消费信贷17320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4217亿元),98%的资金来源于100多家合作银行的出资和自身信贷资产证券化,只有2%的资金是蚂蚁金服旗下小贷公司的出资。
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说,蚂蚁金服把30多亿元资本金通过资产证券化循环的发放贷款,在几年里循环了40次,造成了30多亿元资本金发放了3000多亿元的贷款,形成了上百倍的高杠杆。
这一套打法,就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中国版本。大家开始意识到问题严重性。这样的高杠杆率,加上消费贷的高风险,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金融灾难。
2020年十月,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的讲话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想将蚂蚁金服的风险转嫁给银行,在会上他痛斥了金融监管太强。但实际上金融监管就是不够强,才让其钻了空子。
结局大家也知道。蚂蚁金服上市计划搁置。
紧接着,阿里巴巴“二选一”的行为被揭露。阿里巴巴逼迫商家,选择了阿里就不能在京东等其他平台售卖商品。最后,在“反垄断法”支撑下,阿里巴巴被罚款182.28亿元。
此后,阿里巴巴互联网一哥的地位迅速滑落,慢慢被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后来者超越。
后话
回顾阿里巴巴的成长、辉煌和衰落等重要阶段。可以看到,在中国互联网萌芽时期,他的出现,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的成长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成长。但阿里巴巴始终有其局限性,只是一个平台公司,是一个方案提供者,并没有足够的护城河,让他在市场中能长期处于“霸主”地位。这也是为什么查理芒格后悔的原因,芒格只看到其辉煌的互联网一哥地位,却忘了阿里巴巴的本质。
最后,阿里巴巴想依靠金融转型,全力押注,但方向有所偏差,导致失败。事后,回头一看,又发现市场上的对手已经吃掉了自己大半的领土。
事实上,就算金融转型不失败,阿里巴巴也难逃被市场上竞争者超越的命运。金融转型失败只是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
没有什么能够维持长久的繁荣。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你方唱罢我登场才是历史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