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和大脑,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技术路径,包括Arm、x86、LoongArch、SW64和RISC-V等不同的指令集架构,背后是华为、飞腾、海光、兆芯、龙芯、申威、平头哥等众多致力于CPU研发的企业。 多年来,国内CPU产业一直将自主可控作为发展的核心,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数字经济的迅猛增长,下一步,国产CPU产业如何发展?2024快要过去了,国产CPU,过得好吗?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整理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整理
对比飞腾、海光和龙芯2019-2023年的营收和利润来看:飞腾、龙芯的营收和利润,在2021年达到空前高点后,之后有所波动,飞腾在2022年经历下滑后,2023年实现了营收增长(2023年利润未公布)。而龙芯是连年下滑的状态,并在2023年亏损3.28亿元。海光则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尤其在2022年和2023年增长迅速,到2023年达到营收60.12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整理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整理
分析海光近几年的显著增长,主要归因于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服务器领域对国产CPU的需求增加,这直接推动了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其次,海光的产品线得到了丰富和加强,海光二号、深算二号等新产品的推出,满足了市场对高性能处理器的需求。 而龙芯的亏损,也反映了国产CPU在转型期间面临的一部分困境。龙芯在公告中解释: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周期变化以及电子政务市场调整期的影响,导致采购量减少,同时传统优势工控领域因客户内部管理事宜采购暂时停滞,加之市场竞争加剧,共同导致了营业收入的较大幅度下滑。并且,信息化领域产品销量下降,导致了单颗产品固定成本分摊增高,同时为了拓展市场份额,部分产品销售价格承压,双重因素导致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下降。此外,所获政府补助低于往年同期也带来了一定影响。 与营收、利润的波动相比,三家CPU企业在的研发投入都在稳定增长,这也反映了高端处理器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领域的一大特征。特别是海光,近几年的研发支出基本都处于高投入水平,从2019年的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9.92亿元;飞腾研发投入从2019年的2.6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0亿元;龙芯研发投入从2019年的0.7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25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整理
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有助于CPU企业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快速响应前沿应用需求。此外,多元的产品线布局,也是国产CPU企业呈现出的一大特点。海光以GPGPU架构为基础、采用“类CUDA”通用并行计算架构的DCU深算系列是其布局重点,公开信息显示,海光2023年在研项目投入中,DCU相关的投入占比达到40.39%,而2022年为21.41%。
龙芯方面,也传出在加大突破GPGPU技术、多线程技术、片间互连技术、基础软件技术等,以期总体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后续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也反映了AIGC持续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产CPU厂商在已有技术路径中,积极打开市场空间上限、加速寻求多元发展的业务战略。下一步,国产CPU企业与大模型的适配、产品生态方面进行综合提升将会是主要着力点。
图表:国产六大CPU主要性能、特性对比,汇总整理
制程工艺方面,各品牌国产CPU展现出不同的水平。华为鲲鹏920以7nm工艺率先推出,龙芯3A6000采用12nm工艺,飞腾腾锐D2000基于 14nm 工艺。海光CPU部分产品应该与x86同类产品制程相近,以14nm为主。申威处理器多采用成熟的28nm工艺,主要面向特种领域应用,今年上半年开始流片的申威8A芯片未公布具体工艺,据称测试显示部分性能指标表现优于市场同类型产品。 处理器架构方面,国产CPU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龙芯基于自研的LoongArch指令集,强调自主可控;飞腾和华为鲲鹏则基于Arm架构,兼容全球Arm生态;海光和兆芯则采用x86架构,生态兼容性好。申威处理器则使用自研的申威64位指令集,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进行优化。 主频和核心数量是决定CPU性能的重要因素。此外,缓存大小、能效表现等也对CPU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概况可参见上方图表)。兼容性和扩展性方面,国产CPU普遍表现较好。用户在选择时应根据具体需求和场景来选择合适的CPU型号,以充分发挥其性能和功能。 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的推动下,国产CPU近年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2020年信创发展元年以来,国家政策的顶层规划和多轮试点的推进,为国产CPU的规模化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党政领域作为信创落地的先行者,已经实现了广泛的应用覆盖,落地实践率迅速提升,截至2021年末已达到57.01%。 在电信、金融、交通等行业,国产CPU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电信领域中,国产CPU多次入围大型运营商集采,为电信级关键应用提供服务。金融领域中,国产CPU在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均有落地应用,推动了金融信息化转型。能源、交通、工业、教育等领域,国产CPU也提供了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支持了行业的数字化升级。
针对业界对于本土CPU持续提升竞争力、以及所面向应用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几项调研。结果显示,持续提升产品性能、服务支持、实现技术自主可控这些因素,被认为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应用方面,数据中心、物联网、AI智算、高性能计算等领域,被普遍看好。
来源:数据调研
来源:数据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