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我在后端产品转型中的思考

发表时间: 2018-02-20 00:00

写在开头:

  1. 产品经理所说的话应应该有依有据,而不应该臆想,所以之前文章的一些太严谨的说法,以偏概全,有很多人对此表达不同的意见,感谢大家指出的不足,从哪里跌倒就从那里起来,所以我又来了。
  2. 本人年过30,一年前启动转型,半年前从产品门外汉进入一个TO B产品的后端产品,目前仍在继续学习中,所以本文更多地是记录自己转型路上的思考。
  3. 每个人的特性不一,经历也不一样,就如在一片山地里面,大家位置不一样,思考、目标、选择未必一样,所以期间的起伏也不一样,希望能给转型迷惘期的大家一些启发。你喜欢的不一定擅长,擅长的不一定喜欢,转型不一定要转岗转行才叫转型,在自己擅长/喜欢的内容上升华,能力的脱变这也是转型

职业生涯的迷惘

困境

故事从2年前所属项目裁剪开始,公司(传统行业)开出2个选择:要么从运营岗被分流到分部的客服岗,每天花费5个小时上下班,要么离职好聚好散。

年纪不轻的笔者又踏上了寻找工作的路途,本以为在业内熟悉业务,想往更好的岗位发展却发现处处碰壁,百思不得其解。在一次面试中,业内某公司运营总监让我在3分钟的自我介绍里面回答3个问题:擅长什么,能为公司做什么,给公司一个非你莫属的理由

那次面试后清醒了不少:公司不是慈善家,能给公司创造价值的员工才是好员工。

解惑

找工作一个转折点:一个运营主管朋友急于从公司脱身,需要有近似工作经验的人来顶替,笔者于是再次走上了早九晚六的生活。工作之余,当初面试的3个问题却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5年后乃至10年后的自己,又该如何保证职场竞争力。恰逢笔者入职一个月,上司因成本原因被公司强制辞退,这种危机感更加强烈。规划职业生涯和职场竞争力迫在眉睫,却苦于无人指点。

偶然之下,有一位去网易面试的网友遇到了些许状况,笔者自告奋勇去帮忙,顺带提出自己转型的疑问。那次的面谈让笔者茅塞顿开:公司与个人是一种合作关系,员工为公司创造价值,公司给予工作报酬。公司看重自己当前的价值,而员工更应该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当员工无法为企业创造更大,无可替代的价值,那么被替代的风险就高发。

可是怎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位网友(白云城主)给出自己的看法:

  1. 每个人的特性不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可以用SWOT来梳理自己过往的经验和未来目标。
  2. 远处的好东西拿不到,就应该想办法垫高自己,还要先走边尝试,说不定有一天能成功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都很向往,笔者也不例外,苦于不懂技术,所以只能盯着相对没有技术门槛的运营和产品岗位。

事实上SWOT分析后,笔者瞬间明白之前投互联网岗位简历石沉大海的原因:公司需要找呼之能战的员工,当自身的能力与企业用人标准差异太大,公司自然不会考虑。

注:图片创意源自得到付费专栏【吴军的谷歌方法论】《把事情做好的3条边》,相近图片不再重复。

SWOT分析:SWOT分析模型可以复用到人,列出优势、劣势、潜在机会、面临的挑战(建议挑战为目标行业/岗位所需技能及能力)进行归纳,进行技能/能力上的查漏补缺。

入门:重塑(海绵式思维)

基于笔者过往的职业特性与职业生涯的规划,转型目标是产品岗。可是作为一个门外汉,转型的难度较大,所以笔者一开始也是海绵式思维去吸收别人的分享:

思路转变:上司离职后开始独立带项目的小团队,管理项目的续签和回款。也开始思考当前负责的小项目该如何满足用户以及客户的需求,整体的工作量大增而薪资没涨,以前的笔者会不满,但SWOT之后的自己目光也看得更加长远,明白所做的每一切都在为转型服务,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服务。

提升眼界:作为对于互联网一无所知的小白,对于产品思维,互联网的事物都很陌生,感谢得到APP,分享了很多入门的知识以及一些内容,引起自己在工作上的思考

探索岗位:产品岗对笔者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岗位,恰好公司有一个产品经理还比较熟悉,感谢这位好同事给我科普PRD文档以及分享AXURE的课程,让我对于产品岗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混入圈子:俗话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人与人,行业与行业之间,就是一个个无形的圈子,要想融入这个圈子,就要找到钥匙。所以要转型产品经理,最起码得离圈子更近,感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文章,引领我入门,社区建立的Q群更为我推开产品经理这个圈子的大门,顺利地混入圈子。

认识好友:进入产品经理相关的Q群,如小白(海绵)一般开始吸收别人的产品见解,开始混个脸熟,也开始尝试认识产品群里面活跃份子,多多请教对方。

跟随大咖:所谓达者为先,大咖站得高自然眼界和高度比其他人更好,跟随大咖往往能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和不一样的思考纬度,参与线下交流与听得到APP的专栏,罗胖逻辑思维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里程节点:基于产品的入门门槛较高,且自己的AXURE原型薄弱,很难一步到位,而由于自己的岗位的实际职能涉及项目管理范畴,所以在规划中,增加了一个小节点:项目经理,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简单一句话区分项目与产品经理的区别:产品经理是做正确的事情,项目经理是正确的做事情。

PS: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海绵式思维容易被带弯路而不自知,且工具只是工具,获取了知识的广度,不等于提升了知识的深度。

起步:提升(淘金式思维)

前面提到的海绵式思维优势非常明显:吸收的信息量大,而且是被动地吸收;无需思考,而且给人深入浅出地效果,对于吸收外部信息是一个富有成效的起点。

但这种思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思考高度依赖于信息提供方,吸收的东西都没有经历自己的思考,对于信息和观点无法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且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吸收了就懂。

事实上,大师们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才奠定自己行业的宗师地位,我们随手获取的内容不等于成为自己的知识,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转化的知识(淘金式思维)才是属于自己的知识。

时间分配

人生唯一公平的就是时间,从管理学角度而言,每个人都可以管理好自己进行提升。当你选择了舒适的享受,则意味着你放弃了另外的一种选择。再者现代社会让人注意力分散的内容太多了,不知不觉时间就飞逝而没有完成任务比比皆是。又比如上下班的通途时间,又该怎样利用?某种意义上解读,加班应该是有益地加班,而不是流水线般地重复工作又或者工作效率过低而导致的加班。分享《番茄工作法》: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锻炼方法。

多思多想

对于如何入门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Nairo在《绝密原型档案》所提序言中提到:

在很多人不停地问如何入门,如何踏出自己的第一步;看书,仍然是最廉价,最具性价比的入门方式。

实际上,无论是实体书还是电子书,只有读进去了,自己吸收了,思考过了并且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才叫真正把书读懂了。

事实上,每一个书都是作者的心得体会所在,世界是不会有一模一样的人,所以书中也会有时间,角度的局限性,当阅读同类的书籍越多,会发现部分的内容会高度雷同,又或者大相径庭。所以更应该带着思考去阅读,多带着疑问去做笔记以及与朋友讨论。

多做多练:

Blues曾经说过“产品最好的入门方式,就是去做”。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多做多练提升更快,比方说在深入思考之后有自己的产出物并与人交思考,可以借鉴的方法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投稿,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天天问板块问答,微信的个人订阅号、头条号都是可以锤炼写作能力和交流的方式。

原型只是一个思维体现的工具,产品经理要具备独立思辨的思维能力。

以笔者看来,写文章和PRD文档很相像。因为都是通过文章/文档告诉阅读文档的其他人,我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只有作者自己深入消化理解的内容,才能在文档中深入浅出的进行说明,产出可读性很高的文档,反过来也表明作者对于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在转型的路上思考产品的功能和产品体验报告,竞品分析,PRD文档,都是可以快速提升能力的方法之一。

沟通技巧:

在PMP里,沟通是一个重要性很高的软技能,职场上控制情绪和良好沟通更是迈向更高一步的基石。如《好好说话》里面提到说话是一个艺术,也是权力的游戏,即说话是因为什么而说,说的话要实现怎样的效果,最终是否实现自己的预期,说话不仅仅是说话水平,更加是体现自己逻辑严谨的提升。是一本贯穿工作与生活,也是锤炼思考严谨性的一本好书,告诉我们如何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沟通成本,更是一本即学即用,实用性很强的书籍。

敲门

简历

即使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简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敲门砖,在确定要转型产品经理后,笔者把简历作为一个产品,开始不断地修改和微调,改好之后与当产品面试官的朋友沟通,逐步优化,陆续迭代。

用横向思维去梳理自己过往的工作内容,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样的事情,可以提亮不一样的内容。如笔者过往工作上是项目管理和产品一肩挑,如求职产品的角度去写简历,则更应该强调自己工作中与产品岗位的相关性,如梳理业务流程图及相关文档交付产品开发并回归测试;与客户沟通产品迭代计划等内容,如求职项目经理则更应该强调自己熟悉项目的招投标流程,项目的回款等工作。

STAR是面试上的面试手法,我们可以提前复用在简历上,强调自己在什么情况下,通过什么措施,创造了怎样的成绩,这样逻辑感更强,避免流水账的描述–感谢付敏大哥的分享。

简历上增强与产品相关性的描述,如没有一些相关的工作,可以加入一些产品社团,后续经过团队负责人的同意后,在简历上添加为XX团队的公益运营人员作为简历上的亮点。

面试

面试,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如前文提到的公司不是慈善家,面试更是一个明白自己与岗位差异的关键点。面试挂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也许是定位没调整好,可以与面试官交流自己的不足之处。

面试的技巧有很多内容,笔者也就不班门弄斧。产品经理要熟悉产品,提前对面试公司的产品进行体验,有针对性地产出一些内容,属于加分项,最起码也说明自己的面试是有备而来。

对于有更多的工作技能的童鞋,面试后可选岗位的余地更多。如笔者,在面试后可以在数据产品经理与功能需求产品经理中二选一,从岗位的稀缺性而言,笔者更看好数据产品经理,却因为过往的职业和工作没有数据方面的技能,只能选择后者。

公司选择

很多人在争论小厂发展还是大厂螺丝钉,事实上找工作如同找另一半,你喜欢的别人瞧不上你,瞧得上你的自己又未必喜欢,能入行总比不能入行好,只有入行了才真正摸到边,没入行永远摸不到边。对于可以选择的童鞋而言,小厂和大厂并非一成不变,更应该因地制宜去思考,但整体而言,从大厂到其他大厂以及小厂的难度比从小厂到大厂的难度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