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惊现:地下4000米深处开采出167.5℃极端地热资源!

发表时间: 2024-11-19 14:41

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拓展新时代地质工作领域,服务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省地矿局在推动山东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彭玉明:近年来,省地矿局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地热能勘查开发利用方面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依托自然资源部深部地热能创新团队,持续推进地热能勘查与开发利用,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成果,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洁能源支撑。

一是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保障。作为全省推进地热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成员之一,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支持省自然资源厅、省能源局等部门开展地热能政策研究,为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掌握制约山东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难题,省人大在省地矿局组织8个省直部门召开全省黄河流域地热能勘查开发利用情况座谈会,聚焦地热田精细化勘查、示范工程建设、矿业权办理、关键技术科技创新等领域,共同交流研讨山东地热能工作方向,推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为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提供基础科学依据。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支持下,围绕黄河流域等重点勘查区开展了20余个地热能勘查项目,进一步查明地热资源赋存条件,科学评价可采资源量,为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地质依据。部署实施了黄河流域高温地热资源探测,孔深4283.67米,测得孔底温度167.5摄氏度,创造了山东高温地热资源探测井深和温度的新纪录。

三是为地热能开发利用提供全生命周期“地热管家”服务。积极探索涵盖地质勘查、钻探、能源站建设、回灌、矿业权办理、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地热管家”服务,技术支撑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热清洁供暖项目落地,是目前山东最大的单一区域地热供暖项目,将实现地热清洁供暖500万平方米。在滨州沾化发现岩溶热储高产地热田,可满足沾化城区700万平方米建筑地热清洁供暖需求。联合山东发展投资集团,探索在省内打造集供暖、种植、养殖、工业于一体的多场景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基地。推动零碳示范应用场景建设,部署北方典型海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在长岛建设1处集浅层地热能、太阳能互补的绿色供暖(制冷)工程,打造长岛“地热+”多能互补零碳示范样本,为国际零碳岛建设提供清洁能源支撑。

四是为地热能源勘查开发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在德州实施了中深层地热井“取热不取水”井下换热研究项目,盘活废弃地热井和油井,丰富地热能开发利用新技术。聚焦地热能开发利用卡脖子难题,在地热能精细探测、高效钻井、热能高效利用、尾水可持续回灌等方面强化理论技术创新,编制《水热型地热尾水回灌技术规程》《干热岩钻井技术规范》等国家行业标准7部,为山东地热能源勘查开发提供创新理论技术方法支撑。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近年来,省地矿局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美丽山东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亮点工作和突出成果?



侯新文:多年来,省地矿局聚焦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对接各级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先后开展了一大批生态地质环境工作,以实际行动助力美丽山东建设。

一是摸清地质家底,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环境地质调查。聚焦京沪高铁山东段、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环境地质工作,累计提交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成果2000余份,为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地质技术支撑。近年来,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承担了聊城-东营段黄河流域生态地质调查评价等多个项目,集成了黄河流域地壳稳定性、湿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提供了基础地质支撑。

二是精准对接需求,突出技术优势为地方政府提供专业化服务。承担的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探索了系统修复、自然修复、多元结合的生态保护修复路径,获评“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在总结此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全省废弃矿山“销号”工作,先后推动济宁市获批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废弃矿山修复工程,烟台市获批山东黄渤海海岸带(烟台段)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这是全国首个“海岸带”矿山修复示范工程和全国首个“陆海统筹”矿山修复示范工程。推动青岛市获批2023年青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泰安、济宁两市获批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城市。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理论与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聚焦高陡边坡修复,创新性提出了“地境再造”生态修复技术,在济南建设3处试验场,栽种植物多年成活率可达到90%,复绿效果良好,“地境再造”等理论,经科技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4年,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荣获国家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省地矿局在加大海洋地质工作力度,服务海洋强省建设,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祥元:多年来,省地矿局聚焦服务海洋强省建设,在省自然资源厅支持下,积极承担实施海岸带、海湾、海岛以及海洋专属经济区等相关区域的调查评价项目,取得了一批有突出成效的成果,为山东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地质技术支撑。

一是探海寻宝,开展海洋地质矿产勘查取得新成果。实施了黄海、渤海等近海海域矿产资源调查,初步掌握全省近海区域矿产资源分布、类型及资源潜力,对金、海砂、煤炭等主要矿产进行了成矿远景预测,在此基础上编制出版了《山东省地质矿产图集》,展示了山东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发现的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是我国首个海上发现的金矿。2023年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实现了全国地矿系统由基层地勘单位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历史性突破。联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完成了进一步推动山东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调研。自主研发的浅海钻探平台——“探海一号”,填补了国内大陆架海上钻探平台空白,破解了近海浅海工作平台的瓶颈制约,大幅提升了海域矿产资源勘查能力。

二是守护蔚蓝,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彰显新作为。实施了威海刘公岛及周边海域综合地质调查,推动刘公岛打造兼具“科普、科研、教育、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地质公园。编制了长岛山水林海城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持续服务烟台长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为争创全国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提供了地质支撑。完成了青岛灵山岛旅游地质调查与评价,支撑灵山岛获批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成为全国首个地质文化岛,助力灵山岛打造“岛绿、滩净、水清、物丰”的全国样板。建设的南黄海海上观测与实验台站,在山东浒苔治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2024年该台站获批自然资源部南黄海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这是我国海洋专属经济区内首个原位、实时、长期的综合性观测站,为研究海底地质活动等科学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涉海筑基,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拓展新领域。承担完成的渤海海域海上工程地质勘察,最深钻孔深度达186.3米,是渤海海峡最深的工程地质钻孔之一,为渤海海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工程地质依据。实施的胶州湾海上工程地质勘察,为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工程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支撑。围绕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底输油管道、港口等重大工程建设,在青岛、烟台、威海、东营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地质调查、工程勘察、海洋测绘等工作,为涉海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安全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撑。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