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遭遇制裁:郭台铭未曾预料的速度

发表时间: 2024-09-06 15:03

前言

“握错手”的郭台铭如今开始感受到美国带来的危害。

在美国对华为大规模实施制裁后,不少企业在面临选择时开始头痛不已。

而身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巨头富士康创始人的郭台铭也在此时做出了一个“独特”的选择。

但事情的进展却并不那么顺利。

富士康则是郭台铭在1974年所建立的代工企业,至今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而且正如郭台铭所言:“我最有福气的就是我命很好。”

富士康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故事。

而郭台铭对他的企业的“押注”却似乎赌输了。

那么他所做的选择为何会变得这么快?

这又和富士康有着怎样的关系?

富士康的崛起。

富士康的故事开端于1974年,当时的郭台铭不过是一个小公司的负责人。

为了能够为后来的创业打下基础,郭台铭也在台湾建立了一家小型企业。

但却未曾想这家小企业却成为自己创业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期间,郭台铭所经营的小企业所做的产品主要是塑料制品的生产和加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小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也逐渐有了更新换代的趋势,这也迎来了市场的需求。

在此大环境下,小企业所生产的塑料制品也逐渐显得“没落”了。

无奈之下,郭台铭只能将目光转移至外国市场。

并且在后来更是将眼光锁定在了“电子领域”。

不得不说郭台铭的眼光是非常高的,刚刚转型的郭台铭便开始接到了鸿海精密工业公司的接单。

主要是生产一些电子产品的零部件。

在接到订单后,郭台铭则表现出了极大的决心和热情。

并且凭借着出色的市场敏锐度和生产技术迅速适应了市场的变化。

在这期间逐渐积累下了更多的资金和经验。

郭台铭在这十年里不断扩张着公司规模,也已经将公司发展成为了一个较有规模的代工企业。

直至1988年正式改名为富士康后,企业也逐渐迈向了更加辉煌的契机。

在之后的1996年时,富士康正式在大陆设厂。

这一举动被外界所称赞为“桂林一枝”。

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陆的市场非常大,可以将其扩展到更大的领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陆的劳动力成本更低,这也可以节省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其他领域的投资。

总而言之此举是“天时、地利、人和”,富士康不论是从市场还是地缘位置上都是占尽了优势。

这在后来设厂青岛后更是占据了先机。

青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富士康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并且享受着国家所给予的政策优惠。

在青岛设厂后,富士康逐渐成为了国内非常有代表性的代加工企业,甚至被称为“王牌代加工厂”。

这也是因为在青岛设厂后有着非常丰厚的订单。

而且在青岛有着数万名员工供其支撑,这才让富士康在代工厂中立于不败之地。

无论是从员工素质上还是设备技术上都是一流的。

在此期间,富士康不仅接下了大量的订单,还逐渐成为了苹果、索尼等国际知名品牌的代工合作伙伴。

在此基础上,同样依靠着这些大牌的订单支撑,富士康逐渐成为了全球最大代工厂。

甚至在后来接到苹果相关领域的订单后,郭台铭还特意成立了一家名叫“福旺天地”的子公司。

在郭台铭看来:“福旺天地”应该是赚钱最多的一家公司。

此时的富士康,尽管其地位已经足够稳固,但郭台铭显然并不满足。

他还在不断扩张着富士康的业务。

在其后1995年时,富士康在内地建立了三家工厂。

在2003年再次增建了三家工厂。

这时富士康在整个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已经达到了51家。

并且在2006年再次增建了七家公司。

这使得当时富士康拥有着订单量非常庞大的制造业集团。

这也是因为在此时,富士康的业务已经遍布了全球。

在各国市场中都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也使富士康在此期间年营收曾高达23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

富士康的衰落。

然而随着富士康不断扩展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后,外界却发现了一些问题。

富士康对于员工所展现的态度并没有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有所改变。

曾在2008年和2010年富士康内部接连发生了多起员工自杀事件,并且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而这些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富士康对于员工的压榨。

不仅没有给予员工应有的休息时间和标准的工资待遇,还对员工的管理非常严厉,在行为上束缚非常多,这也导致了员工长时间处于压抑的状态,从而做出这些悲剧性的选择。

但郭台铭似乎并不觉得这些悲剧是他和富士康的问题。

不仅没有感到愧疚和反思,反而还认为:“自杀的只是少数人,这不值得一提。”

此言一出也令公众感到非常的不满。

不仅如此,在2012年有一位叫做罗晶的员工在工厂内受伤了。

但却没有得到家属的通知,对此郭台铭也表示:“我们没有必要对小事进行开除”。

就是这样对待员工的态度也令富士康的员工感到寒心。

并且由于管理方式粗暴,致使公司内部的秩序混乱,甚至有数以万计的员工从公司出走。

这也就导致富士康的生产效率大大下降,造成了大量的生产延误,甚至还出现了大规模裁员的现象。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公司的生产和经营,还严重影响到了公司的形象。

尽管郭台铭一在外界看来是一个极具商业头脑的人,但也显露出了其缺乏感恩之心的一面。

只是在郭台铭的眼中,富士康的员工似乎只是一个“工具”,只要这个“工具”能够为他所使用,他就会将其当做摇钱树来利用。

如果其不能够继续为其所用了,郭台铭也不会有丝毫留恋,随时都能够拿起他那把“利刃”进行处理。

这也折射出郭台铭的商业道德令人堪忧。

富士康的再一次“转身”。

而如今随着中国内地的发展,富士康已经逐渐呈现出没落的状态。

随着竞争的加剧,富士康不再占据政策和员工方面的优势。

因此郭台铭也开始谋求“转身”,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选择将工厂迁往印度正是郭台铭所做出的决定。

这一方面是因为印度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解决富士康面临的人力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印度市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在此之前郭台铭便已表示:“如果美国不再对华为进行制裁,那么富士康将不会将工厂迁至印度进行生产。”

可如今郭台铭“握错手”,美国对于华为的制裁力度不断加大。

面对这一问题,郭台铭不得不重新考虑此事。

但最终还是做出了将工厂迁至印度的举动。

在郭台铭看来,这一方面是为了向美国表忠心,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在遭遇风头时能够更好的保护自身。

然而这一决定却并非一帆风顺

富士康迁至印度后面临着许多困难。

随着人力资源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也使得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很难招到足够数量的雇员。

这就使得工厂内许多流水线很难进行生产,造成了许多资源的浪费。

并且富士康在生产工艺上也逐渐出现了问题。

这对于富士康在大陆时期积累的经验和市场都有很大影响。

这时的富士康在美国市场上似乎已经完全“没落”了。

而郭台铭也开始感受到美国“利刃”的伤害。

结语

如今的富士康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不知道能否东山再起

如今富士康的处境也使得郭台铭着急。

而且富士康如今也被许多外界的评论所诟病。

将工厂迁至印度的选择,显然也未必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况且在中国内地市场也并非绝迹,依旧有很大的机会,只不过需要富士康自己去争取。

但郭台铭的这一选择可能会影响到富士康的未来和地位,甚至会导致富士康走向没落。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能够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