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如今这日子,真是和网络算法深度捆绑了,睁眼闭眼它都在身边打转。想出门旅个游,查查机票,嚯!那价格,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涨,还时不时搞出个 “大数据杀熟”,熟客反倒成了冤大头,多掏钱还没地儿说理。
不过咱年轻人可没乖乖就范,那股子机灵劲儿一上来,琢磨出好些法子跟算法 “掰手腕”。就说买机票吧,不少人都有过类似 “兔兔” 的神奇经历。头回瞅见去目的地的机票,好家伙,4309 元!这谁扛得住啊。得嘞,就在平台上反复念叨 “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嘿,您猜怎么着?没一会儿,价格跟施了魔法似的,直降到 1903 元,硬生生省下两千多块!
这招妙就妙在,把自己在系统里的画像从 “不差钱的旅行达人” 转变成了 “得瞅着票价过日子的穷游党”,让算法重新掂量掂量咱的消费潜力,不敢贸然开高价。
平常上网闲逛的时候,那些个算法推荐也挺烦人,老是推送些同质化的东西,生生把咱困在 “信息茧房” 里。这时候,就得主动出击了!多给感兴趣的小众内容点点赞、留留言,塑造个多元化的网络 “人设”,让算法摸不清咱到底喜好啥,慢慢就能把信息流拓宽,看到更广阔天地咯。
还有一招挺流行的,就是互联网隐身大法。像那浩浩荡荡的 “momo 大军”,一水儿的粉色小恐龙头像和相似 ID,乍一看都分不清谁是谁。这可不光是为了好玩,而是用这种统一的系统信息把个人真实踪迹藏得严严实实,让算法找不着北,没法根据咱以往的行为喜好贴标签、推东西。
再有,时不时清理清理浏览器 cookie,开个无痕浏览模式,把上网痕迹抹得干干净净,重新夺回信息接收的自主权,省得被算法牵着鼻子走。
购物这块儿,算法 “杀熟” 的手段更五花八门。就说买电影票吧,老用户正价三四十块一张,新客却能享受十几块的超低优惠,这差距,谁看了不眼红?
山西的小丽就想出一招,注册虚拟手机号薅新客羊毛,用完就扔,下次买票再重来一遍,虽说有点麻烦,但实打实省下不少钱。还有些 APP,专盯那些许久不用的老用户,一旦发现有 “流失” 迹象,就狂撒回归优惠券。有些机灵鬼就看准这点,平时不咋用的软件果断卸载,等真有需求了再下载回来,瞬间变身 “香饽饽” 老客,大额优惠券轻松到手,购物车一加,结账的时候心里那叫一个美。
好在监管部门也没缺位,网信办等几家强强联合,出台专项治理行动通知,给算法乱象套上缰绳。明令禁止大数据杀熟,像那种依据年龄、职业搞价格歧视的行为,一概封杀。
还要求平台把关闭算法推荐、管理个人标签这些功能做得简单易操作,别藏着掖着。专家们也都说这步棋走得妙,既护好了咱消费者的钱包,又能让网络环境清朗起来,推动算法往正道上跑。
算法越来越复杂,透明度低得像迷雾,第三方评估也还不完善,路上荆棘不少。不过没关系,咱年轻人和监管一起携手,一边用自创的小妙招抵挡算法的 “暗箭”,一边盼着监管大招持续发力,早晚能把这数字生活空间整得敞亮又舒心,让咱能安心逛街、畅快冲浪,钱包不再莫名 “瘦身”!
有的网友说:“都是因为双色球太难中了”。这是改变不了价格,在找自己钱包的问题吧,看着心酸之余,还是有一点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的网友说:“打车也是一样的,我跟儿子一起同时同一个位置出发到同一个地方打车,我儿子的手机跳出来的价格比我手机上的价格贵”。
还有的网友说:“没错,大数据比你更了解你”。
现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铺天盖地,我们在购物的同时,信息也是在被“收集”着,包括但不限于喜好、购物习惯还有需求等等,虽说是方便了大家更好的生活,但是大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在遇到购物贵的时候,还是需要货比三家的。
往后不管是挑机票、买好物,多留个心眼儿,总能在算法的围追堵截里寻出条省钱又自在的路来。
不知道大家是否遇到了“杀熟”的情况么?是怎么省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