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销售奇迹!揭秘市场火爆背后的原因

发表时间: 2024-10-30 23:02

大家好,我是蓝白。

深秋适合吃火锅,和几个不同行业的朋友聊起现状,一问一个不吱声。

有开饭店的,被同行们搞得忍不住上低价团购了。原来是个闷葫芦,现在学习微笑服务。

有卖二手车的,被新车降价打懵了,支个手机,直播间里就七八个人,天天哥长哥短的叫着。

有开厂的,原来硬气的很,现在客户但凡询价,为了维持下去,亏本也要赚吆喝。

卷价格,卷体验,卷服务,一个个被今年市场教育的灰头土脸。

前段时间统计局发了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正好可以印证。

我们聊消费,一个重要的指标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剔除2020-2022年的影响,上半年的社零增速,是2000年以来同期最低值。

消费释放的寒气,自下而上往企业传递,于是我们看到:9月PPI同比降了2.8%,如果看同比增速,已经是连续第24个月下降了。


大家经常听到一个指标,叫CPI,这是和老百姓相关的“生活指数”,房租,肉蛋菜,衣食住行的价格。

而PPI,是一揽子工业品的出厂价格,有煤炭矿产这样的生产资料,也有日用品、耐用品这样的生活资料,是企业利润相关的“经营指数”。

社零是量,PPI是价。

今年量价一块降,结果就是:刺刀见红,越干越穷。

难怪一聊起生意,饭桌上大哥脸色难看的比他手串颜色都黑。

其实,也不是所有行业都吃糠咽菜。

翻一遍统计局本月发的经济账本,全靠同行衬托,你会发现两组强的有点反常的数据:

1,9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高达20.5%,比8月增长17个百分点。


以彩电为例,AVC监测数据,十一期间,中国彩电市场销量204万台,同比增长14.4%;销售额94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8.1%。

2,二手车不好卖,新车却高歌猛进,汽车类零售额比8月增长7.7个百分点,时隔6个月同比增速转正。

乘联会数据也能对得上,9月乘用车无论是批发量还是零售量,同比环比双双增长。

正因为有家电和汽车的带动,9月的社零增速才涨到了3.2%。

换句话说:在经济“去地产化”的过程里,幸亏这哥俩顶上来了。

为什么家电和汽车这么强?撒钱终于见效果了。

今年发了3000亿国债,专门支持设备换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我翻了一下,31个省市都发了以旧换新政策,线上线下都有,甚至不用提供旧机,买家电补20%,买车补1W-1.5W。

商务部数据,截至10月15日,全国家电以旧换新申请已经突破了2000万人。

谁都会说谎,钱不会。补贴只要到位,谁不想换家电换车?

这背后隐藏了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变:

1,过去这些年,我们太倚重投资端,公路高铁管网大拆大建,制造业生产能力冠绝全球,但拉动需求的边际效效用在递减。

舍得往消费品领域真金白银的投入,开了个好头:政策倾斜的重点,终于从“重投资”走向“重消费”。

以后要砸的钱,只会多不会少。

2,行业茫茫多,为啥把家电作为拉动消费的“七寸”?

地产体量庞大,可只能在窝里打转,左脚踩右脚的杠杆太脆了。

可是,高精尖的AI、生物医疗,又承载不了数亿人的就业和消费规模。

家电作为耐用消费品的第一大品类,对内产业链足够长,家电强,则消费强。

对外也够争气,海外营收占比达36.2%,赚外汇这一块,跟家电比,其他行业都是弟弟。


除了政策驱动,还有个原因,是产业结构的蜕变:家电和汽车的国产替代势头太猛了。

9月燃油车卖了99万辆,降幅高达22%,自主品牌份额已经涨到63.5%,嘎嘎乱杀。

家电比汽车自主化更彻底,以电视为例,如今前八大国产品牌市场份额高达96%,TCL去年全球销量达2526万台,国内头牌,全球TOP2。


但外资四大品牌,索尼三星夏普飞利浦,今年前8个月加一块,只卖了70万台,市场份额连5%都不到了。

新能源车和智能家电国产替代的背后,其实是消费观潜移默化的改变:消费者可以花钱,但绝不花冤枉钱。

去零食店咣咣买了上百块,也不要5毛的袋子。

和朋友去商场一顿饭吃300块舍得,老板但凡收两块钱餐具费,必进黑名单。

买手机,参数配置研究的滚瓜烂熟,花5K换旗舰不心疼,29.9卖我个手机壳你咋不去抢。

中泰证券报告说,卖方市场时代,零售商定位于服务商家,品牌商掌握定价绝对主导权。

买方话语权崛起后,畸形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随着商品、零售商走向过剩,市场进入买方时代。

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开始倾向于消费者,这对于商家而言是“降级”,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升级”:花钱主打一个“又壕又抠”。

政策给补贴,这是人和。自主产业链崛起,这是地利。消费观改变,这是天时。

照这种卷法,反应迟钝的合资油车和外资彩电被淘汰,一点也不冤。

彩电行业,是观察政策风向、产业升级、消费变迁非常有代表性的视角。

我翻了一下三季度彩电销售数据,现在消费者“既要又要还要”的刁钻需求,洋品牌完全满足不了。

首先屏幕得大,三季度,75英寸已经成为零售量第一大尺寸,销量份额达到20.8%。

可能因为以前是落地式的原因吧,觉着不到3米5的开间55寸就行了,直到我去朋友家吃饭,客厅墙上挂着的那块近百寸的巨幕看了一场英超,才回过味来,大屏是真的香。

更炸裂的趋势,是Mini LED电视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销量暴增470%。

啥是Mini LED

现在的电视显示技术有三种,Micro LEDOLED、LCD。


Micro LED和OLED都是自发光,但前者技术应用难度太大,产品都是天价。后者的亮度和寿命很一般,甚至还会出现烧屏的情况。普通的LCD,对比度又不够。

Mini LED内置大量微小的LED灯珠,以分区域单独调光的方式,能呈现出更高的亮度和对比度、更自然的色彩。

显示比LCD强,成本比Micro LED低,又没OLED那么娇贵,亮度高,寿命长,Mini LED的爆发就在情理之中了。

除了要有大屏和Mini LED,AI大模型也不能少,能效还要省,十一期间一级能效彩电增幅高达11倍,屏幕刷新率在120Hz以上的高刷电视普及率已经达到7成。

更重要的是对光晕的控制,偏暗场景里,影像边缘蔓延出来的虚影如果控制不好,非常影响观看体验。

你看以上这些需求:超大屏、Mini LED、一级能效、高刷、超强的光晕控制。。。关键还得是平价,外资怎么可能打得过自主?

世事变幻,汽车和家电的“自主崛起”逻辑非常像。

以前买车,燃油必买合资,还得加价排队。几年功夫,自主的纯电插混增程,电池电机智驾,与油车的体验拉开了断崖式差距。

电视也一样,15年前,中国彩电“缺芯少屏”,去买电视,商场里洋品牌导购下巴都是撅着的。

当时的中国企业,几乎可以说是韩日面板企业的“木偶”,没有自主上游产业链,随便被拿捏,剩下少得可怜的利润,还要在大规模价格战里不断消耗,亏损破产就不足为奇了。

2005年-2014年,液晶面板始终是仅次于芯片、原油、铁矿石的中国第四大进口品,每年花费高达300亿-500亿美元。

直到2009年TCL成立华星光电,国产电视才逐渐开启逆袭之路。

2024上半年,TCL华星的面板出货量2440万片,市占率达到了20.6%,成为唯一一家拥有自主液晶面板的国产电视厂商,别无分号。

一个是面板,另一个是显示技术。

上面聊到现在换电视都选Mini LED,这个领域外资反应就更慢了,论布局时间,量产规模,产品数量,TCL是无可争议的领跑者。

2017年就开始研发,2018年发布了全球首台Mini LED电视。

中怡康数据,TCL在2023年Mini LED电视销量在中国全渠道零售量及零售额排名第一,零售量市场份额达50.5%。


也就是说,中国每卖出去10台Mini LED电视,有5台都是TCL。

买车,买手机,买家电,我一直都是偏执的参数党思维,踩了不少坑后才明白,参数只是上牌桌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注意,面板、Mini LED、芯片、高刷等等硬件配置,只是决定了画质的下限,这是前提。

光晕控制技术,才能决定电视画质的上限有多高。

今年双十一,我买了一台TCL Q10K,75寸的版本,买之前一个个参数已经了然于胸,基本都拉满了:Mini LED背光分区数提升到了2160个,峰值亮度高达3800尼特,有USB3.0、HDMI2.1接口、满速的Wi-Fi 6、刷新率达到144Hz。。。


对比同配置的几个外资品牌,差价接近三倍,还要啥自行车。

但是,光比参数是不够的,符合大屏+Mini LED+高刷高运存的电视多了,开机对比后才发现,同样是Mini LED,有的暗淡发灰,物体边缘出现跟散光一样的光晕。

这感觉蓝白深有体会,之前我的出镜视频,大家能看到我眼镜镜片有多厚,我近视500多度,天生大散光也有500多度,去配个眼镜都要定制两周时间,晚上看明亮的物体那种一团模糊的感觉,只有散光患者才能懂。

这是买Mini LED电视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分区数量越多,亮度对比度越高,暗部细节的光晕就越难控制。

TCL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

我向专业人士请教了原理:透镜技术是控制光晕的核心,把背光灯板上的Mini LED发光芯片看作手电筒,透镜技术相当于给手电筒加了一个精密的光学镜头。

TCL的超聚微光透镜技术,能进行多次光线调校,不仅可以将中间的光向两边打散,还能将四周的光向两边聚拢,使光晕控制能力提升96%,背光均匀性提升了112%,光学稳定性提升了8倍!

我专门挑明暗细节对比强的画面,Q10K几乎没有边缘处的虚光,关上灯,画面上的黑色部分甚至能和房间融为一体。


以前电视摆那跟家具似的,都想不起来开机。

现在我晚上写完稿,就习惯半躺沙发上,关掉手机拉上窗帘关上灯,一个人开罐冰啤酒看会电影,这种沉浸式独处的体验,能让我得到片刻的平静。

接着上面的,为什么我们把彩电作为观察政策风向、产业升级、消费变化的窗口?

我听过一个有趣的说法,新产业从0到1,技术原理突破往往来自美国公司。

从1到10的第一阶段产业化,也就是产业形成期,往往是日本公司来完成。

之后的第二阶段产业化,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剧增,也就是产业扩张期,是韩国公司来完成。

中国公司直接能做到100,将产业成熟度飙到最高级。

曾经我们有庞大的地产链,城镇化放大需求,工业化扩张供给,“模仿—成为—超越”的三板斧屡试不爽。

国盛证券报告说,地产主要通过“房价-财富效应-消费倾向”渠道影响消费,参考日本经验,当地产在居民财富占比降至50%以下、房价跌幅收窄至1-2%,可能才会出现消费倾向对地产下行“脱敏”、进而消费回升。

出清的阵痛会持续多久,谁也无法预测。

消费的池子在萎缩,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挑剔,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以后还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一门心思压价格压成本,路只会越走越窄。

TCL的面板+芯片,可以做到全产业链自主。

引领全球Mini LED技术的方向,可以做到龙头老大。

要比参数?直接拉满,高刷AI能效接口,能给的全给你。

堪称世界难题的光晕控制,可以做到全域自研。

外资品牌有的,TCL有。外资没有的,TCL还有。价格甚至还能卖到外资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卷到这种地步,哪怕你过往形成“国外就是高端”的滤镜再强,也会被打碎。

更重要的是,人并不是国内窝里横,国外被暴打。

TCL出海已有25年,海外46个研发中心,33个制造基地,销售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消费者想要的都能给到、售价亲民、对内技术升级,拉动消费和就业,对外出海扩张。。。

著名的马歇尔模型有一个假设,当每个厂商销售的产品都完全相同,就意味着:厂商是价格接受者,而不是价格制定者。

这是耐用品、可选消费品残酷内卷的时代里,所有企业要面对的无情现实。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开头我们面对的难题:TCL,提供了中国品牌摆脱低质量内卷的典型样本。

20年前,日本东芝高管这样评价中国家电行业,“中国的企业就是一帮水果贩子,市面上需要什么水果,它们就包装什么水果。它们不是种水果的,更不是种优质品种水果的,而只是水果贩子”。

沧海桑田,如今的中国家电,可以风轻云淡的回一句:对不起,时代变了。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