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海的气温达到38摄氏度。同样高热的,还有今年在此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当天,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以下简称“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圆满落幕,骄阳之下观众热情不减:线下参观人数突破30万人次,全网流量突破19亿,比上届增长90%,均创历史新高;对接132个采购团组,形成了126个项目的采购需求,预计意向采购金额达到150亿元,推动了24个重大产业项目的签约,预计总投资额超过400亿元。
18台人形机器人组成“十八金刚”翩翩起舞、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AI等独角兽接连登场......“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维护人工智能安全,构建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加强社会参与和提升公众素养,提升生活品质与社会福祉。”
人形机器人“十八金刚”现场列成长龙,成为WAIC风景线。
这是人工智能大会召开的第七年。从七年前在黄浦江畔拉开帷幕,WAIC已成为透视AI发展的窗口。
上海将人工智能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着力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今年的人工智能行业,关注的焦点正在从AI新技术转向实际的落地场景,光有“屠龙之术”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在火热的AI浪潮中,不少深度思考也在激荡。
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在哪里?机器人何时能走入家庭?大模型到底如何落地?澎湃新闻记者总结了今年人工智能大会上涌现的五大新浪潮:
(一)大模型从“卷参数”转向“卷应用”
“如果说大模型的上一步是being cool(变得很酷),下一步就是being useful(变得有用)。”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浩清特聘教授漆远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AI企业曾经受困于投入和回报难成比例的问题,大模型如何落地应用、何时将会出现超级应用是这次大会的热议话题。百度CEO李彦宏就坦言:“大模型的重点还是‘卷应用’:没有应用,只有基础模型,不管是开源还是闭源都一文不值。”
在商汤科技董事长徐立的描述中,整个人工智能行业都期待着“超级应用”:无论是ChatGPT带来的聊天式应用,Sora带来的视频应用,都不能真正赋能垂直行业,引起广泛变化。真正的AI杀手级应用,应该能跨越理论鸿沟,进入大众市场并迎来爆发。
火热的高温没有阻挡观众现场参加WAIC的热情。
该如何勾勒超级应用的轮廓?
李彦宏非常看好智能体(AI Agent):“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只要用人话把工作流说清楚,再配以专有知识库,即可做出一个很有价值的智能体,比互联网时代制作一个网页还简单。”——千行百业未来都会依据自己的场景和特有经验、规则、数据等,做出各种智能体,将会出现数百万量级的智能体,形成庞大生态。
在手机、电脑等硬件侧落地,成为另一条比较明确的路径:“端侧模型跟已有的终端去结合,为终端赋能,是大模型目前最具体的场景。”面壁智能CEO李大海告诉记者。
不过,从业者呼吁,对于应用落地的短期期望不应过高,应该少一些对于发展速度的苛求。
智谱AI CEO张鹏认为,超级应用的出现并非完全是技术驱动的事情,它还涉及很多因素,比如市场、用户是否准备好了,需要时间作为基础。举例而言,谷歌打造出世界第一的搜索引擎,到探索出成功的商业落地路径,花了6年;而现在的Meta,原来的Facebook也同样如此。
“(商业化)就像小时候玩打砖块的游戏,把砖块精准地打到一个缝隙里去,首先要知道缝隙在哪儿,路径在哪儿。很多事情要前赴后继地去探索,这个过程就很重要。”张鹏表示。
(二)缩放定律面临放缓
任何创业大潮,都有一个规律,叫做“抢椅子游戏”,在AI时代,椅子的数量会进一步减少。
在今年大会上,AI独角兽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谈到他眼中未来的AI洗牌:未来全球只会剩下5家大模型企业。在他看来,AI时代,大厂与初创公司最终所占的市场比例,可能会比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比例更为凄惨,“极端的比例可能会达到9:1。”
谁才能在这波AI浪潮中笑到最后?在业内人士的观察中,活到最后的大模型企业,一定要寻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场景,而并非一味卷参数,“需要找到非常独特、清晰化的应用场景,构建自己独特的壁垒,目标要明确,不能犹豫。”
此外,消费者和用户端口是永远的方向,内容社交也将成为AI落地的第一场景,“C端(消费者端)的市场上限是最大的,但是B端(企业端)更容易存活,因为只要找到一个独特的使用场景,能够建立收费模式,商业模式就能成立。”长期布局AI的A股上市公司昆仑万维董事长方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注重参数扩张的Scaling Law(缩放定律),一度被视为AI行业的铁律。此前大模型厂商朝着加大训练数据、加大算力投入、堆积参数的道路前进,模型规模不断膨胀。但GPT-5迟迟没有面世,又预示着Scaling Law并非预想中灵通。
“Scaling Law必然会迎来天花板时刻。”漆远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认为,Scaling Law就像牛顿,能够把很多观察的数据压缩,总结出一个规律,但是真正的AGI(通用人工智能)应该是爱因斯坦,把语言模型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通过数据推导,“就好像你把铁路修得再长,也去不了月球。”
(三)万卡集群成标配
尽管卷算力已经不再是大模型的唯一解,但“大力出奇迹”,万卡集群将成为大模型的标配。
本土算力芯片厂商摩尔线程宣布其AI旗舰产品夸娥(KUAE)智算集群解决方案从千卡扩展至万卡规模,专为万亿参数级别的复杂大模型训练而设计。华为在一年前也已宣布昇腾AI集群全面升级,集群规模从最初的4000卡集群扩展至16000卡,成为业界首个万卡AI集群。
“大模型是不断迭代的,每个人天天都有新的想法去实现。迭代一次大模型的时间两周为标配,这个行业变化实在太大了,如果两周没有更新模型,基本上你的客户会流失,训练时间非常重要,客户希望在两周内结束战斗,最迟一个月把大模型训练出来。1万P(1P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计算速度)是最低保障,所以万卡集群是最低配置,我称之为标配。”摩尔线程CEO张建中表示。
张建中表示,只有万卡以上的智算中心才有价值,如果一个智算中心只有500P、1000P算力,要在模型加工厂里训练出一个很有竞争力的大模型,难度是非常高的。
IDC亚太区半导体研究总监郭俊丽则认为,万卡集群需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是硬件的高性能、稳定性和扩展性;其次,万卡集群也需要配备高速网络互联设备,确保各计算节点之间的高效通信;第三,需要设计高效的电力供应系统和散热系统,以保证长期稳定运行。
(四)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时间表初现
人形机器人的参展数量激增是今年大会的另一亮点。“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周围,围观和咨询的观众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各国采购团、投资人、供应商及学者的身影。
人形机器人究竟何时能走进家庭?
“未来的应用场景,一定优先选择汽车制造、整车装配、物流分拣等制造业场景中,然后慢慢地积累数据、迭代算法,最终进行智能化提升并进入家庭。”科大讯飞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季超认为,“真正进入家庭可能还有比较长的距离,应该需要5-10年时间”。
WAIC上,展示了模拟人体手部运动的高灵敏度末端执行装置,由手掌、手腕、五个手指、电机、传动部件等部分组成。
人形机器人领域国家首个公共平台——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 “创新中心”)市场体系总监杨正叶坦言,目前人形机器人还处于“婴幼儿”时期,要满足大众的未来对人形机器人的期望,还有很多技术需要突破,同时,算力需求短期内也不能得到满足。预计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才能实现在制造业真正普及。
在投资方华业天成执行董事陆昆仑看来,除了技术问题,还要考虑成本、客户是否愿意买单等因素,“能泡个咖啡不叫人形机器人,真正的具身智能一定要有泛化(能力),比如抓取,抓取硬的物体就简单些,软的就很难,包饺子也很复杂,因为需要揉面……”
现场观众和人形机器人打招呼。
陆昆仑预测,2-3年内会出现部分人形机器人的商用场景。至于走进家庭,简单的收纳等操作还需要3-5年的时间,而如果要完成做饭、拖地等多项工作,至少还需要8-10年。
(五)安全治理全球合作
在发展速度的“狂飙”之下,“以善治促善智”也日益成为大模型发展的另一大命题。
“对于人工智能,既要用好,又要管好。”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展示了一张坐标图:横轴是技术能力的提升,纵轴是安全维度,在他看来,未来AI行业应该追求兼顾安全与性能:理想的路线是沿着45度的直线,安全与性能平衡发展,驶向更加有序的未来。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现场展示AI安全治理的坐标图。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日趋重要,超大型大模型的治理,需要尽快研发出规范。”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呼吁,他提到,目前AI存在多重风险:第一是网络风险延伸和扩大,伴随AI能力出现,传统的数据和网络安全方面风险会被放大;此外是没有意识到的社会风险,AI可能颠覆现有社会结构或带来大规模失业的可能。
“从长远看,AI安全治理不是缝缝补补。”姚期智提到,可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AI治理框架、简化中国AI治理。包括建立AI大模型的分级体系,让每台智能机器都拥有“身份证”。“我们有完善的实名制身份验证系统,减少了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的问题,中国有丰富的管控新科技风险的成功经验。”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上海向全球发布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宣言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维护人工智能安全,构建人工智能的治理体系,加强社会参与和提升公众素养,提升生活品质与社会福祉,呼吁各方积极响应,携手行动,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我们强调共同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必要性,同时确保其发展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人类社会发展。我们相信,只有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努力下,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