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重资产抛售背后的故事

发表时间: 2025-01-02 20:35

阿里巴巴近期的“甩卖”动作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大润发银泰百货接连被出售,背后故事耐人寻味。从当年的高调收购到如今的折价出手,阿里的这番操作既是战略调整的结果,也为外界提供了一堂深刻的商业课。

昔日的豪购,如今的折价甩卖

2017年和2020年,阿里巴巴豪掷500亿港元全资收购了大润发,试图将其打造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标杆企业。然而,这一梦想未能如愿。2025年1月1日,阿里以131.38亿港元的价格将大润发转手德宏资本,扣掉期间累计分红后,亏损高达130亿港元。同样在2017年,阿里以250亿港元全面接手银泰百货,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其业绩。2024年12月,银泰也以74亿元的价格被卖给雅戈尔和银泰管理团队,亏损93亿。

两笔交易合计亏损超过200亿港元,市场不禁发问:阿里当年为何斥巨资买下这些实体资产?如今又为何选择折价卖出?

当年的“豪赌”:错过从0到1的过程

阿里的创业历程中,一直遵循“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100”的发展逻辑。无论是1688、淘宝,还是后来的阿里云,阿里都通过低成本试错跑出模式,再进行扩张。然而,从2017年开始,处于巅峰状态的阿里走了一条不同的路。在大润发和银泰的收购上,阿里跳过了小规模试点,直接大手笔购入行业巨头,意图快速占领市场。

理论上,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战略方向没有问题,但执行层面却并未带来预期的业绩增长。大润发的收入自2017年后基本停滞不前,2021年后更是连年下滑,2024财年亏损高达16亿港元。银泰的线上销售虽有一定增长,但依旧难掩业绩低迷。显然,打通线上线下虽然提高了运营效率,却无法改变消费者的习惯:喜欢网购的人不会跑去商场,而习惯逛街的人也不愿意在线下单。

这些经验本可以通过开设一两家店铺试探得出,却因为当年的“豪赌”付出了巨额学费。

当下的“止损”:聚焦核心业务

近年来,阿里巴巴传统电商业务面临折扣电商和内容电商的双重挑战,为了守住核心业务,阿里在2023年实施了“1+6+N”的组织变革,开始剥离非重点业务。这次出售大润发和银泰百货,预计将为阿里回笼近200亿港元资金,相当于能购买50万张英伟达高端算力卡,为AI业务提供强劲支持。从聚焦主业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接盘者的算盘:金融化操作的巧妙布局

买下大润发的德宏资本是一家私募基金,其创始团队背景深厚,来自KKR摩根士丹利等顶级机构。德宏资本看中的并不是大润发的超市业务,而是其商业地产资产。数据显示,大润发旗下房产估值接近200亿港元,而其总市值却只有185亿港元。德宏资本很可能通过将这些资产打包上市(发行REITs)实现套利,这是境外金融市场常见的操作方式。

银泰百货的买家雅戈尔则是浙江一家传统服装企业,近年来通过地产和股权投资获得了巨额收益。雅戈尔接手银泰后,管理工作仍交由银泰团队负责,而其关注点同样在于银泰手中的商业地产,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优质资产。这些资产未来也可能通过REITs变现,为雅戈尔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

复盘:创业与投资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从0到1的过程是绕不过去的。这次阿里在大润发和银泰上的失利正是忽视了试错环节的代价。而德宏资本和雅戈尔则是熟练的金融投资者,他们通过成熟的金融手段发现并挖掘资产价值,巧妙完成了从1到10的复制。

阿里的教训和接盘者的成功都在提醒我们:任何商业决策都需要遵循规律,跳过必经阶段往往会付出昂贵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