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游充几百几千的人大有人在,敢充上百万的人谁见过?
江苏一位女子玩手游,前前后后砸进去上百万,结果却血本无归。
现在她破产了想找游戏公司讨个说法,结果游戏公司怎么说?
人家竟然说“我们早就劝过她别充钱了,她不听!”
这简直是神逻辑,这就好比去赌场输光了,然后反过来怪赌场说为什么不拦着,这能怪赌场吗?
当然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游戏公司也许真的提醒过玩家理性消费,但问题的关键是,游戏本身的机制是不是诱导了玩家过度消费?高额返利、排名奖励等等的活动,这些套路是不是在变相鼓励玩家充钱?
欢快的捕鱼游戏
欢快的BGM配上五彩斑斓的鱼儿在虚拟海底游来游去的画面,这就是现在网上很多的捕鱼游戏。
看着很简单,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把鱼网住,但实际上这游戏也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把江苏的吴女士和浙江的潘女士全都套牢了。
吴女士原本只是想在闲暇时间找点乐子,结果一头就栽到这样的捕鱼游戏里了。
游戏规则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玩家只要扮演渔夫发射炮弹,捕捉虚拟的鱼,就能获得游戏币。
听起来是轻松愉快,可哪有这么好的事?真正的目标可不是鱼,而是玩家腰间鼓鼓的钱包。
游戏里有个竞技场,排名越高奖励越丰厚,尤其是那个的榜首位置,附带的巨额游戏币奖励看着就让人感觉心痒痒。
吴女士一开始只是小打小闹,偶尔充个几十块钱,买点稍微高级点的“炮台”。可看着排行榜上那些高等级玩家的名字,再看看自己可怜的排名,心里总像猫抓似的。
吴女士心想“要是能到第一名,那得能被奖励多少游戏币!”。
于是她开始加大筹码,几百几百地充,后来干脆几千几千地砸进去,就为了买更高级的“炮台”和“渔网”,好让自己在捕鱼的战场上大杀四方。
她就这么玩了一天又一天,最开始的小额充值,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竟然超过了百万。
这哪是玩游戏简直是在烧钱,吴女士就像着了魔似的,完全被游戏里的排名和奖励冲昏了头脑,慢慢的就回不了头了。
另一边在浙江的潘女士,掉进了另一个捕鱼游戏的“坑”。
和吴女士玩的游戏不同,潘女士2017年开始玩的“捕鱼”之旅更像是一场豪赌。
2018年两个神秘男子联系上了潘女士,说是可以带她玩“上下分”,用更高的比例兑换游戏币。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他们充值,可以获得比官方渠道更多的游戏币,赢来的游戏币也可以通过他们兑换成现金。
这听着就像天上掉了巨大的馅饼,潘女士根本没有禁得起诱惑,就把自己的账号密码都交给了这两个人,让他们帮忙操作。
一开始她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入几百几千块。
结果还真让她尝到了甜头,游戏币哗哗地往上涨,兑换出来的现金也越来越多。这下潘女士彻底陷进去了,投入的金额也越来越大,从几千到几万,再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那两个男子时不时地就给潘女士打电话,告诉她一些所谓的“内部信息”,比如“今天放水,保证能赚!”,诱惑她加大投入。
潘女士就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完全失去了判断力,直到2023年初,在家人苦苦劝说下,潘女士才幡然醒悟,向警方报了案。
这时她才发现,自己在这几年里竟然已经在这款游戏上投入了超过一千万元。
一千万可不是个小数目,足够买几套房子了。
潘女士原本以为自己是在玩游戏赚钱,结果到头什么都没剩下。
所谓的捕鱼游戏看着是玩家用工具抓鱼,可在这场游戏中,到底是谁捕到了谁?
账号竟然被冻结了
当现实赤裸裸地摆在了吴女士面前,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就算在游戏中赢得了再多的虚拟货币,想要真正兑换成人民币比登天还难。
提现过程像是游戏公司设下的一个圈套,用虚假的奖励引诱玩家不断投入,最终榨干玩家的钱包。
2023年4月吴女士从江苏一路奔波到杭州,就为了能和游戏公司好好谈谈,看能不能把钱退回来。
可游戏公司态度强硬,直接拒绝了她的退款请求,理由是游戏币属于虚拟物品,概不退款。
而且人家也说“我们早就劝过她别充钱了,她不听!”
吴女士据理力争,拿出自己的充值记录,强调自己投入了上百万的真金白银,却被游戏公司一句“虚拟物品”就打发了,这让她特别的愤怒绝望。
这一百多万元人民币大多是她的存款积蓄,还有一些是借来的,要是提现不了她就相当于破产加欠债了。
更让她崩溃的是到了10月,她的游戏账号竟然被冻结了。
游戏公司声称她存在违规行为,却拿不出任何证据。
自己投入了上百万,到头来却落得个账号被封,钱也要不回来的下场,这公平吗?合理吗?
潘女士的维权之路也特别的艰辛。
在她的坚持下,警方介入了调查,把那两个所谓的“上下分”中间人绳之以法。她以为这样就能追回自己被骗的钱,但是事情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顺利。
即使警方介入,游戏平台也不退钱。
潘女士提供了大量的转账记录和证词,想要证明游戏平台和“上下分”行为存在关联,甚至暗示平台本身就存在赌博性质。
但她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游戏公司,对方有专业的法务团队,巧妙地规避了所有责任。
游戏公司表示会积极配合警方调查,但这更像是一种敷衍。
他们对潘女士的巨额损失闭口不谈,就好像这一切都和他们无关。
难道玩家的权益就如此不受重视,只能任人宰割吗?游戏平台真的能完全置身事外吗?
一个玩家在游戏中投入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这本身就值得深思。
游戏平台是不是应该对玩家的过度消费行为进行监管和提醒,应该对游戏中的“灰色地带”进行更严格的管理。
这些问题不仅仅关乎吴女士和潘女士两个人的权益,如果游戏平台只顾着赚钱,忽视了玩家的权益,那么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信誉和未来。
就算是现在能赚钱,这种钱也赚不长久。
一提现游戏公司就扯皮
在游戏里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一旦涉及到真金白银,一切就都变了。
游戏公司就像一个精明的商人,用各种诱人的机制,让玩家心甘情愿地掏空钱包。等到玩家反应过来想要维权的时候,发现自己怎么挣扎都不行了。
游戏公司真的只是在提供娱乐服务吗?
恐怕没那么简单,他们深谙玩家心理,利用各种手段刺激玩家的消费欲望。
比如设置排行榜刺激玩家攀比,或者推出限时活动制造紧迫感。
这些套路环环相扣,让玩家不知不觉就掉进了消费的陷阱。
等到玩家想要抽身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深陷泥潭难以自拔了。
当玩家意识到自己被“套路”了,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往往会遇到重重阻碍。游戏公司会以各种理由推诿扯皮,比如“游戏币是虚拟物品,不予退款”、“玩家操作失误,和公司无关”等等。
就算玩家费尽周折找到了相关部门投诉,也常常因为取证困难等等的原因,很难得到有效的帮助。
玩家的权益谁来保障?游戏公司的责任又该如何界定?
这些问题就像悬在玩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感到不安和焦虑。
说白了现在这游戏里的虚拟物品交易规则,就跟一团乱麻似的,剪不断理还乱。玩家花了真金白银买来的东西,到底算不算自己的?能不能退能不能交易?
这些都得白纸黑字写清楚,不能让游戏公司说了算。
不然玩家的权益就等于一张白纸,可以被随便涂涂改改。
相关部门也得注意,不能光看着游戏公司赚钱就忘了监管,得盯紧点别让他们钻空子坑玩家的钱。
现在这些游戏公司有些套路玩得比谁都溜,一不小心玩家就掉进去了。
这监管要是不到位,那虚拟世界不就成了他们的“私人领地”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那还得了?
更关键的是游戏公司自己也得有点良心。
赚钱没错,但不能把玩家都当成傻子,逮着机会就“薅羊毛”。
玩家才是衣食父母,要是光想着怎么坑玩家的钱,早晚得把自己玩死。
想要一个健康的游戏环境,玩家、游戏公司和监管部门都得出力。
玩家得管住自己的手,别一激动就往游戏里砸钱,游戏公司得诚信经营,别把玩家当成待宰的羔羊,监管部门也得加强监管,给玩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游戏环境。
只有这样虚拟世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放松娱乐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充满陷阱和欺骗的“灰色地带”。
这“百万捕鱼”的故事是不是挺魔幻的?
这故事也给大家都提了个醒,游戏这东西玩玩就好别太当真。
尤其那些看起来简单玩起来“刺激”的游戏更得小心,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掉进坑里去了。
理性消费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特别是在游戏里,各种诱惑、各种刺激一不小心就容易上头。
但得记住,游戏是虚拟的钱可是真金白银的,千万别为了虚拟的快乐,搭上现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