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富士康,iPhone生产线灯火通明,数万名工人忙碌不停。这一幕似曾相识,却又带着几分戏剧性的反转。就在几年前,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还高调宣称进军印度,要将“印度制造”打造成继“中国制造”之后的又一全球制造中心。
莫迪政府也摆出一副“天降大任”的姿态,热情地张开双臂,迎接富士康等跨国巨头的到来。然而,这场“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太久。
最近,一则消息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富士康竟然“杀回”中国,斥资10亿元在河南郑州建设新的工厂,并且在短短两周内就招募了5万名员工。这波操作,直接把当初那些唱衰“中国制造”,鼓吹“印度崛起”的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有人说,郭台铭精明,这是“东方智慧”的体现;也有人说,这是富士康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但更多人则是发出了灵魂拷问:印度,你究竟怎么了?莫迪苦心经营多年的“世界工厂梦”,难道就要这样破灭了吗?
时间回到2010年,彼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印度,则看到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印度的人口红利,是其最大的底牌。庞大的年轻劳动力群体,再加上低廉的工资水平,对外资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一时间,印度成了跨国公司眼中的“香饽饽”,纷纷涌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富士康,自然也不例外。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的阴云笼罩全球,富士康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分散风险,降低成本,郭台铭将目光投向了印度。
莫迪政府更是求贤若渴,为富士康等企业开出了“超级VIP”待遇:税收减免、土地优惠、政策扶持……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些“金主”们,能够安心地在印度“生根发芽”。
然而,印度的如意算盘,真的打的响吗?
印度,就像一块包裹着“糖衣”的“毒蛋糕”。
表面上看,印度有低廉的劳动力,有广阔的市场,但实际上,印度的“坑”,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小米,这个曾经被印度人捧上天的“国民手机品牌”,如今却成了印度政府“杀鸡儆猴”的对象。
2021年底,印度以“涉嫌非法转移资金”为由,冻结了小米在印度的48亿资金。尽管小米方面多次拿出证据自证清白,但印度政府根本不予理会。
无独有偶,另一家中国手机巨头vivo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印度政府竟然要求vivo交出其在印度合资企业51%的股份,赤裸裸地露出了“强取豪夺”的嘴脸。
除了中国企业,欧美企业在印度也没少吃亏。
2019年,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旗下电商平台Flipkart,因为印度政府修改电商法,被迫调整经营策略,最终导致亏损严重。
2021年,美国汽车巨头福特汽车宣布,由于在印度市场连续亏损超过20亿美元,将关闭在印度的两家工厂,彻底退出印度市场。
福特汽车的“败走麦城”,只是印度“外企坟场”的冰山一角。数据显示,过去7年间,已经有超过2700家跨国公司撤离印度,其中不乏家乐福、花旗银行等世界500强企业。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曾经对印度市场充满期待的企业,最终选择“用脚投票”?
表面上看,富士康重回中国,是因为印度糟糕的营商环境。 但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印度自身的结构性问题。
电力供应不足、交通运输效率低下、物流成本高昂…… 这些都是印度制造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以电力为例,印度虽然是全球第三大电力生产国,但电力供应却极不稳定。停电,是印度企业和民众的家常便饭。
试想一下,一家工厂三天两头停电,生产线如何正常运转? 产品质量如何保证? 交货日期如何保证?
印度虽然拥有庞大的劳动力群体,但人口素质却令人堪忧。
低下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培训,导致印度工人难以胜任高精密、高技术含量的工作。
根据富士康内部人士透露,印度工人的生产效率,只有中国工人的三分之一。而且,印度工人还经常因为各种奇葩理由罢工,一言不合就“开摆”,让管理层头疼不已。
除了硬件设施的落后,印度的软件环境——营商环境,也让外企望而却步。
印度的司法体系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一件简单的商业纠纷,可能要拖上好几年才能解决。而且,印度政府政策多变,朝令夕改,今天给你优惠政策,明天就可能翻脸不认人。
更可怕的是,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也让外企在印度寸步难行。
高种姓人群垄断了社会资源和财富,对外来企业抱有天然的排斥心理。
在这种环境下,外企想要在印度生存发展,难度可想而知。
富士康的“逃离”,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如果印度政府不痛定思痛,认真反思自身问题,那么,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逃离这片曾经充满希望的土地。
莫迪政府一直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将印度打造成下一个“世界工厂”,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莫迪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外资,鼓励制造业发展。
然而,印度政府似乎忘记了一点: **“世界工厂”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干出来的。**
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忽视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营商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投入,最终只会让“世界工厂梦”变成“黄粱一梦”。
印度拥有的人口红利,确实是其发展制造业的一大优势。 但如果仅仅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而不注重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那么印度制造业最终只能沦为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加工厂”。
莫迪政府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往往会出台一些“短平快”的政策。
但这些政策缺乏长远规划,而且朝令夕改,导致外企无所适从,最终只能选择“用脚投票”。
近年来,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一些政客为了迎合民粹,动不动就拿外企“开刀”,动辄罚款、调查、甚至要求强制入股。
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印度的国际形象,也让外企对印度市场心生忌惮。
与印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而不是什么“弯道超车”的捷径。
中国深知,想要发展制造业,首先要打好基础。
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中国就投入巨资建设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中国深知,人才是第一资源。
多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中国深知,想要吸引外资,必须要有良好的营商环境。
多年来,中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简化审批流程,为外企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印度想要实现“世界工厂梦”, 就要学习中国经验,戒骄戒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制造业。
妄想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民族主义情绪, 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最终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参考资料:
《大批劳动力涌向郑州富士康,招聘中介称“2周5万人进厂,奖金涨至7500元”!富士康还要造车,投资10亿元在河南盖新楼》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6811219408209473&wfr=spider&for=pc
《印度法院裁决:汉堡王是一个印度品牌》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8050662060971603&wfr=spider&for=pc
《印度塔塔集团收购纬创资通在印工厂,将为iPhone代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0921616113945848&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