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胡慧茵 广州报道
“现在我们的宗旨是要跨越数字鸿沟,比如说我们做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比较先进,对于像中亚、南美、东盟等地区,我们都可以提供服务。”近日,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上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会上,郭华东分享了过去十年来,他与团队构建数字丝路的过程。作为“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的发起者,郭华东及其团队多年来以地球大数据为支撑,通过遥感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等汇集形成数据,在环境、资源、城市、海洋等领域展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工作。据郭华东介绍,目前,该计划已在全球设立9个国际工作组,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建有8个卓越研究中心,还有6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参与。
2018年,郭华东在顶级刊物《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构建数字丝路”的评论文章,这也是该刊物首次在“一带一路”方面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他表示,“围绕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共享和互通、互用能力、推广地球大数据应用服务、探索科学研究新范式以及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我们提出了五、六个建议,没想到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郭华东表示,做数字丝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汇聚数据、分享数据,而中国一直向世界提供数据的公共产品,“比如在2021年,我们发射了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它是世界上第一颗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卫星,而此前,中国已经宣布‘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各国都可以自由使用这些数据。”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资料图)
《21世纪》: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科技将起到怎样的支撑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郭华东:“一带一路”的概念涵盖全球40多亿人口、60个国家,发展至今,我们可以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只要认可“一带一路”理念的都可以被称作“一带一路”国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球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会是“一带一路”国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说到挑战和问题,其实有很多,比如气候变化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在“一带一路”的核心区,人口的挑战,灾害的挑战等问题凸显,若不去应对这些挑战,将很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要破解难题,科技创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比如环境问题,我们现在用空间技术,来获取动态的数据,在大范围中监测环境,对环境的演变有基本的认识,然后政府才能更好地去应对。
比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有17个目标,这其中的一些目标,比如海洋问题,陆地生物问题,灾害问题、城市建设的问题等。事实证明,大数据技术可以监测这些目标的变化,预测未来。
总体而言,我们有信息科技、纳米科技、材料科技等科学技术。面对联合国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比如其中的零饥饿、清洁饮水、可持续城市、气候行动等,可以通过空间技术去实现,用可持续的技术来监测和应对未来的变化。无论是对于土地的监测、对污染的监测等,科学技术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1世纪》: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数字经济方面有巨大的需求。您认为数字技术如何带动“一带一路”的发展?能够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
郭华东:数字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1999年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2004年建立了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组织,叫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发展到现在,数字技术无所不在。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的挑战还非常大。
如今,全球的网络、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都发展得很快。但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恰恰相反,它们不仅没有前进反而后退了,它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就这样拉开了。
未来若要构筑数字丝路,其实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发挥数字技术的力量。数字经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我们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在本国的发展中占了很高的比例。若发展中国家不走向这样一个路径,那么将来的挑战或者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现在我们的宗旨是要跨越数字鸿沟,比如说我们做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比较先进,而像中亚,人们都说中亚是最后一个未被空间技术照亮的地区,像南美、东盟,我们都可以提供服务。
比如在2021年,我们发射了一颗卫星——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这颗卫星是专门监测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它是一颗科学卫星,它的目标是这是中国发射的科学卫星,但是可以服务于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也包括一些发达国家,以我们中国的理念(来说)都可以提供服务的。
去年9月20日,中国宣布“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各国都可以自由使用这些数据。所以这一点是中国对全球的贡献,这就是我们国家如何在建设中,利用数字技术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大家都有同感,就是说建设“一带一路”,其实作为中国来讲是倡议全球一起来做,目前还要把发达国家带动起来。
《21世纪》:今年将迎来“一带一路”十周年,您如何构想数字“一带一路”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郭华东:联合国有三大战略框架,第一个战略框架就是以《巴黎协议》为代表的气候变化公约。另外一个框架是以《仙台框架》为代表的减轻自然灾害公约。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战略框架,就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三大战略框架到2030年实现,人类发展将往前走一大步。但要实现这个目标,目前还面临挑战,除了科技手段能够解决的挑战,有很多因素可能预料不到,比如疫情的大流行等。
接下来要怎么构建疫情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健康发展,数字技术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方向。因为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数字技术。2024年,联合国将召开未来峰会,其核心就是数字技术,以此来解决人类挑战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数字技术,还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包括5G等,都是数字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将来在使用科技支撑手段,构建新的“一带一路”发展的时候,数字技术将是一个核心的技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要和“一带一路”国家保持密切的合作,同时,作为“一带一路”的发起国,我们有责任帮助“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帮助他们解决能力建设问题,用我们的长处,比如说用我们的遥感卫星来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包括灾害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等。
总而言之,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的发展,用中国的先进技术帮助“一带一路”国家实现发展,这是我们进一步向前推进的方向。
《21世纪》: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还存在差异。为解决这一差异以及弥补数字鸿沟的问题上,粤港澳大湾区将会起怎样的作用?
郭华东: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起到战略性的作用。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粤港澳大湾区凝聚了中国雄厚的经济力量、资源和人才储备,其中的广东就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很多先进的理念都在此诞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湾区要肩负着更重的责任。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在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像数字经济这样的前沿技术领域,都起着全国领先的作用。所以它将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数字丝路建设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此外,出于区位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海上自主设备的构建方面。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