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实施效果分析:虚拟号码为何屡禁不止?

发表时间: 2024-09-01 20:56

开学季到来,各种骚扰电话就多了起来,其中最令人头疼的是162、165、170、173开头的虚拟号码,因为它遍布全国,你不知道它具体的归属地。而且这类虚拟号码所涉项目众多,贷款、保险、理财、培训、卖货等等,这些项目中大都暗藏着诈骗陷阱,一不小心就中招了。

最可怕的是,因为你是实名制,对方是清楚你的“底细”的,往往能炮制出一个“拿捏”你的理由,让你不知不觉中落入陷阱,最终造成金钱的损失,甚至是身体、情感上的伤害。

当初大搞实名制时,官方信誓旦旦的表示,实名制可以有效的保护个人隐私和资金安全,同时可以有效的打击各类犯罪,但是10年过去了,各类诈骗似乎更加猖狂了。

根据统计信息,2022年我国网民有10.67亿,遭遇过诈骗的高达1.7亿人,相当于每6个网民就有一个遭遇过诈骗。

2023年国家破获了46.4万起诈骗案件,抓获了351名骨干头目,拦截住骗资金3081亿,但是没有拦截住的资金高达1万亿。按平均每次诈骗案8万计算,就是375万人次。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每年被诈骗的人数可能相当庞大,因为很多诈骗资金并未被完全统计进来,或者受害人因为特殊原因未报警,所以具体数字难以准确估计。

导致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以缅北为代表的诈骗集团。他们的体系和产业链是相当的成熟完整,只要你被盯上就很难再逃掉。

2023年9月,中缅合作一举打掉盘踞在缅北的电信网络诈骗窝点11个,抓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269名。

但是,这个诈骗形成了产业链,遍布全球,想要根除实在太难了。他们在境内外的残余分子依然猖狂的活动着 只不过开学期间是他们的“业务旺季”。

开学季,学生、家长喜悦、又繁忙,网络诈骗分子也倾巢而出,他们瞄准了涉世未深的学生。

一些诈骗分子黑入班级群中,更换头像和昵称换成班主任、老师或同学的身份,打着收取学费、资料费的幌子诱导家长扫码付款,实施诈骗。

还有的拿到了特困生的信息,抓准了困难学生想获得助学金的心理,冒充“工作人员”给学生家长发信息,打电话,谎称学生领取助学金需要银行卡账号和密码等,最终诱导家长在ATM上进行转账操作。

而最为盛行的当属“校园贷”,有学生为了购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或者微整容等,向金融机构或借贷平台借款。

之后,诈骗分子就以“个人征信”问题,向受害者实施诈骗。他们谎称可以为受害者注销校园贷,解决个人征信等问题,诱导他们进行转账。


为什么,诈骗分子会轻而易举的得逞呢?有人会说我们缺少防诈经验,太容易轻信别人的话。实际上,最大的原因就是诈骗分子对我们“了如指掌”。

我们的年龄、职业、家庭,甚至网购记录等个人信息已经被泄露,他们通过“画像”,利用特定的话术就能轻易地“唬住”我们,而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深信不疑。

这种信息差让我们永远处在最不利的局面,就像打牌一样,对方的牌我们看不到,我们的牌人家一清二楚,只要我们出牌那结局可想而知。

实名制为“诈骗分子”提供了方便

2013年9月1日手机、固定电话、移动上网卡开始实名制,2017年8月1日,网络实名制开始。2022年4月28日,新浪微博开启IP属地功能,不久后知乎、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百家号跟进。

我们所有的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身份证、职业、网购,包括IP地址都进行了实名制。

当时说实名制好处多多:保障资金安全、监管打击犯罪、减少网络问题、防范网络犯罪、建立个人信息体系,净化网络空间。

好处这么多,网民们自然也积极配合,结果呢?隐私保护和个人信息安全变成了“空话”。

我们的汽车保险快到期了,就会莫名其妙的接到车险推销电话。

我们去了趟银行想要办理个人贷款,结果刚出银行门口,就接到了网贷电话,而且不止一个。

我们浏览了一下某个正规的教育培训网站,但是很快各类培训电话就打过来了,而且好多都是和浏览的网页八竿子打不着的。

更为可笑的是,有些人刚从医院出来还接到了卖保健品、卖牛奶、奶粉的电话。

说好的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呢?

黑客们随便用在WiFi中植入个小病毒,然后放在公共场所,就能“钓”到大量的个人信息。我们在浏览网页时,大量的弹窗网站也威胁着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

非法二维码、淘汰的电子产品、各类票据、外卖单,也存在泄露信息安全风险。

很多APP没有经过严格审核,索要我们的通讯录、图库、摄像头、存储权限,肆意窃取我们的个人信息。

甚至还催生了一个新职业——“信息倒卖员”,这些人利用自身的便利获取了大量的个人信息,然后进行筛选、整理买卖。你的个人信息可能3毛钱就被人买走了。

利用虚拟电话开始“诈骗”

拿到个人信息后,利用虚拟电话进行诈骗,很多网友不理解,为什么我的手机号要实名制,他们的却是虚拟电话?

虚拟电话,基本都是由三大运营商提供技术支持,第三方代理公司运营的手机号码。

这些虚拟运营商没有自己的基站,租赁了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基站和网络设备,来提供通信服务。他们的号码段通常包括:170、171、173、165、167、162等等。

这些号卡具有高频外显特性,适用于电话销售、广告推广和短信群发,同时也被用于骚扰电话和诈骗电话,我们经常接到这类电话,但是很难拨回去。

虽然,我们手机上安装了防诈APP,各类杀毒软件,但是依然阻止不了这些号码对我们狂轰乱炸。

那么三大运营商为什么不阻止这类号码的授权呢?毕竟你不给他用基站、服务器,他就是个废卡。

运营商说白了是一家企业,它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打击“电诈”,所以在这种大前提下,它最多是呼吁、宣传、配合。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还需要政府部门和公检法的介入,制定严格的法律,只要踩了红线,就严格追究责任。

对于不法商家,直接罚到倾家荡产,牢底坐穿,否则在利益的驱使下,很难改变这种现状。

目前的局面,我们除了积极呼吁政府部门的介入,更多的还是靠自我保护。


我是科技铭程,欢迎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