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极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打造科技战略新高地

发表时间: 2024-09-30 21:21

近年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擘画了首都创新发展宏伟蓝图。9月30日,北京商报记者来到“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从相关部门了解建设中的新动态、新情况。耀眼成绩的背后,是北京市产业政策不断优化,从原始创新到未来发展,北京正以切实有效的手段,为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表示,北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布局建设9家新型研发机构,涌现出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智能脑机接口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六个创新倍增"

据介绍,自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以来,北京科技事业取得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数据能最直观地展现出这一傲人成绩。

张继红介绍称,经过十年来的拼搏进取,北京实现“六个创新倍增”。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4倍多,从2014年的48件提高到2023年的262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一倍多,从2014年的3136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8536亿元,约占全国13.9%,位居全国第一。

从企业数量看,北京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日均146家提高到2023年的日均337家,平均每5分钟就诞生一家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一倍多,从2014年的1.04万家提高到2023年的2.83万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一倍多,从2014年的4738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11859亿元;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增长一倍多,从2014年的3.6万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8.7万亿元。

耀眼的成绩,离不开北京市完善创新顶层设计,细化落实发展蓝图。张继红在会上表示,今年3月,《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实现了以良法善治护航科技创新。在相关国家部委支持下,北京市连续八年部署实施1757项科创中心建设年度重点任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抓创新,辐射和带动了工作全局。

多维度推进未来产业

本次发布会上,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是如何从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三个层面入手, 推进未来产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创新层面看,北京市注重培育高价值原始创新,面对人工智能浪潮,支持创新主体研发人工智能光芯片,创新深度计算范式,为人工智能大模型提供了新的训练路径。

同时,北京市还注重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探索新的技术路线,例如面对集成电路卡点难点问题,北京支持创新主体攻关碳基集成电路,制备出高性能碳纳米管,并于近期成功研发了首个碳纳米管张量处理器芯片,可实现高能效的卷积神经网络计算。这些重大创新成果有力策源了新质生产力。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北京市注重抓改革、定政策。《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首创了赋权条款,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多成果转化自主权,并享受相关收益。围绕深入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北京先后推出允许在京中央科研单位适用《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政策,多维度促进成果转化。

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方面,北京市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北京重点发展领域,强化技术突破和引领,形成了一批标志性产品。

例如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近期,北京出台了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若干措施,统筹推进底层技术突破、产业基础构建、区域发展生态等工作,在高效菌株构建、基因编辑、生物合成设计、关键生产工艺等方面强化突破,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对于高科技未来产业的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军成在会上表示:“我市未来产业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支持,我们将统筹做好政策布局、加强企业培育与服务、推动重大平台项目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全力推进我市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