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力海洋垃圾清理:海湾环境保护的智慧之举

发表时间: 2024-04-16 21:10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约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海湾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地、生态保护的重地。

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在海湾保护上,机制保障日益成熟,系统治理不断深入,海湾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但是海漂垃圾的问题仍待解决。为此,福建省厦门市对全市海域实现常态化全覆盖海漂垃圾清理,实现海上收集、陆上处置。

这艘海上垃圾清扫船配有两个翻斗,在行驶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将驶过的海面上的漂浮垃圾捞起,装入船上的垃圾箱。目前,厦门海上环卫站通过机械清扫船、巡查快艇以及小型船舶这三道防线,覆盖了230平方公里海域,每年可清理3000吨海漂垃圾。

厦门市政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站长张梁华:船舶的顶上装了360度的视频监控,画面可以传输到调度中心,可以移动式对海面的垃圾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海漂垃圾主要是以植物类为主,还有一些塑料类的垃圾。会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据管理站负责人介绍,过去打捞海漂垃圾,只能靠经验找、靠肉眼看。现在有了大数据分析系统和更先进的打捞设备,打捞效率大大提升。在码头的海上环卫站里,工作人员正在通过智慧海上环卫指挥平台实时查看着海域垃圾漂浮情况。工作人员介绍,这套指挥系统可以根据潮汐、风力等因素对海上垃圾漂浮情况进行预测,对可能出现垃圾漂浮的海域,派出工作人员及时进行打捞。

海漂垃圾“四化”治理机制在全国推广

据厦门海上环卫站工作人员介绍,在打捞清理过程中,发现泡沫、饮料瓶等可回收垃圾进行分拣装袋,上岸后进行资源化利用,对水草、树枝等植物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置。

如今,厦门创新建立“四化”工作机制,制度化责任落实,常态化海上保洁队伍,系统化综合治理,以及信息化的预报监管机制。海漂垃圾“四化”治理机制已被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向全国推广。

近岸污水智能净化

海陆统筹治理污染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曾经,厦门也面临着入海污染的难题,大量生活污水直排,严重影响近岸海域水质。作为一座海湾型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废水该如何处理?多年来,厦门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精心绘出一幅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人海和谐美丽画卷。

位于厦门市湖里区的高崎水质净化厂,是厦门近年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的重要工程之一。这座净化厂一期工程采用半地埋式布置方案,从外面看就像一座花园。2023年,净化厂日均处理水量7.60万吨。不仅解决相关片区的污水处理问题,还通过厦门岛内水质净化厂的互联互通主干管网,增强了本岛污水处理系统的统筹调度处理能力。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秋茹:2020年以来,厦门市新增投资170.9亿元,新改扩建16座水质净化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日均120.5万吨,新建改造污水管道688公里,确保污水“截得住、送得走、处理得了”。

所谓“截得住”,是指创新实施正本清源改造工程,在污水收集前端下足功夫,对老旧小区排水系统进行升级,实施雨污分流。“送得走”则是指全面梳理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需求,同步推进配套管网项目建设,科学设置调节池,增设应急转输管网,提高污水调度能力。而“处理得了”说的是按照“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原则,全力推动污水处理厂的新 改、扩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5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增至211.5万吨/日。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秋茹:经过三年攻坚,厦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70.6%提高到87.6%,集中处理率从96.4%提高到100%。2023年,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达84.2%,重现水清滩净的美景。

美丽海湾建设需长效发力 久久为功

2019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等多部委启动了美丽海湾建设相关工作。争取到2035年,全国近岸海域的283个海湾基本建成美丽海湾。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先后遴选出了20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凝练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创新建设模式。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在做好全海域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的基础上,将组织各沿海地区以海湾为基本单元,深入开展海湾生态环境精细化调查,掌握辖区内每一个海湾的生态环境基础状况、禀赋特征及面临的突出问题。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这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还不充分,我们近岸海域的水质等级的分布图,一个是渤海,一个是长江口杭州湾,一个是珠江口邻近海域,这三个区也是我们“十四五”乃至后期重点攻坚的区域。

编辑/朱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