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迎来了快速成熟和市场规模迅速壮大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改变着影视行业中传统内容的创作格局。从大语言模型、文生图、文生视频中,AIGC技术能够提供高效且个性化的影像内容生成的方案,为影视行业的创作者提供了支持。这为影视创作带来了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它触发了整个影视行业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革新,另一方面,进一步对戏剧影视、新闻传播以及艺术学等专业大学生从事影视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应对AIGC视域下影视人才需求变化,高校如何培养与时俱进的影视人才,这是当前高校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AIGC视域下影视人才需求发生全面变化
当前,高校对AIGC技术的研究从工科领域进一步深入到了人文社科,特别是对传统影视产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当前AIGC影视化工具在大学生群体的普及尚且不足,而且在“技术平权”与“多模态化”的趋势下,大多数影视公司提出人员精简和智能生产的相关政策。
如何建设与影视行业相适配的新型人才队伍,这包含既能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又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当前影视行业引进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这一点与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高校紧密相关。在传统的高校中,培养影视人才更偏向以导演、编剧、摄影及后期为主的精细化模式,而AIGC技术的出现,使得精细化且单一化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数智化的影视行业需求,当前影视行业更需要具有计算机数字技术、数字虚拟拍摄及CG特效制作等多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以头部湖南广电为例,“内容+技术”复合型人才占总职工的大多数,这些人不是单纯做运营和维护的技术工种,更多的是解决内容需求和主导内容走向的内容生产者。因此,高校应培育复合型影视人才来追赶时代风向,填补就业市场的岗位空缺。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AIGC技术高速发展、影视生态不断演进,对于影视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只有明确了影视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才能精准定位培养目标。AIGC技术赋能的影视行业,在工作内容及工作方式上对影视人才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不断推动影视行业与AIGC产业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必须培养具备高度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现阶段影视行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支撑,主要包括特效剪辑师、栏目包装师、动漫复合人才、推广营销人才、资源整合人才等,尤其是智数化转型发展过程更应当重视数字技术人才和数字推广人才的培养。
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校培养AIGC影视人才策略
首先,推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影视课程体系
影视行业是创意工种,而AIGC属于技术工种,面对新技术的兴起,可以充分利用AIGC新工具,让技术实现创意。当下行业所需要的影视人才是能够掌握影视叙事与美学表达,并精通底层逻辑的人才;是具有集叙事方法、思维逻辑及数据认知为一体的创作人才。因此,高校需要打破专业壁垒、融合文理工艺学科的发展,通过跨学科交流沟通寻找到影视在算法方面的创作,构建影视语言与AIGC技术之间的桥梁,这也是提升创作影视作品效率的关键。高校应将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学科与计算机类、人工智能等学科相融合,更好地应用于影视的舞美灯光、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等高科技领域。
以新智能技术对影视生产变革的影响和当下影视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倡导学界及高校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影视的跨学科教学,完善影视课程体系。
其次,建设技术型的教师队伍,壮大影视师资力量
从智育赋能出发,提出基础学科建设应大力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促进人文、科技和艺术的融合,搭建沟通平台,推动新质生产力要素流通,促进“双师型”“双能型”教师的深度联动,以前沿理念带动创作变革。
实施校内教师“双聘”管理机制,鼓励教师在完成本单位工作量基础上受聘其他学院开展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将影视与数字媒体和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进行融合。与此同时,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方案作为进一步优化教师考核与晋升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教学工作量相关制度条例,激发教师从事跨学科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尊重教师在跨学科交叉研究中的多元价值和实质性贡献,推动重大项目、重大成果跨学院跨学科多边支持,进一步拓宽教师专长研究方向与其他专业融合的思路。高校还可组织教师参加相关业务学习,完善教师到科技推广试验示范站、产业研究院驻点锻炼制度,激发教师开展交叉合作研究的动力和兴趣,将前沿的AIGC技术和影视产业相融合。
高校提出人才培养应适应产业一线发展所产生的变革需要。教师首先要做到迅速适应新技术的更迭,教师有义务学习前沿技术、创新课程体系、引入影视项目等方面内容,为推动AIGC技术赋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具备AIGC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AIGC技术在发展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因此,影视人才更应加强训练和培养扎实多方位的实践能力。AIGC技术是影视行业实现迭代升级的重要的发展机遇,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高校必须抓住机遇,加速影视人才培养,为影视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用不断迭代的新工具创作高品质的高质量作品。(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教师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