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聊天四宗罪:行为细节揭秘,让人直呼反感的瞬间!

发表时间: 2024-06-11 17:51

微信社交礼仪大忌:问完“在吗”无下文,工作时间发语音,秒撤消息不解释,只抢红包不发言,长篇大论没标点。


——言论,《读者》2019年第13期

感觉这几年,技术飞速发展,我们“被迫社交”,接收消息变成了一种心理负担。

群消息从来都设置为免打扰,最害怕满屏的消息和未接来电,隔着屏幕都感觉窒息。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忙碌一天后,看到社交圈信息爆炸,难免会产生“不想点进去”的想法或者想干脆关掉手机去其他“星球”躲一躲。

我们在承认社交软件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它带给我们的焦虑与困扰。

而微信里有些人聊天时的不当行为,更是让我们感到困扰和反感。

来源:视觉中国

不回微信,却发朋友圈

微信聊天时,最没有素质的一种行为是什么?

高票当选的是“不回复消息,却在朋友圈更新动态”。

朋友跟我分享过一件事:

有一次,一个非常不熟的同事给她发微信,托她打听点事,朋友答应了。

之后朋友把打听到的消息发给同事,为了不显得生硬,还特意发了两个友好的表情包。

可一个小时过去了,对方都没有回复,朋友以为他是没看到,结果发现,对方在半个小时之前更新了一条爆笑视频的朋友圈。

朋友一下就生气了:“本来我们就不熟,他托我帮忙我也帮了,也没要求他感谢我,但是看到消息好歹要回复一声吧,这种人我下次绝对不会理了。”

有网友总结:“已读不回是最狠的暴力。”

如果你看到了,就应该及时回复消息,这是一种礼貌。

如果消息来的时候,你真的很忙,起码过后要跟人家说一声:“抱歉,刚才真的太忙了。”

来源:视觉中国

并非熟人,却发60秒语音

网络上,有过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反感大段大段的语音消息?”

网友现身说法。

一位姓许的经理说,她有个客户非常喜欢用微信消息敲定方案,而且习惯发语音。

经常是一点前奏都没有,突然几十条语音消息就轰炸过来,条条60秒。

这阵仗已让人心惊胆战,再加上对方说的是方言,翻译系统有时译得还不准确,得多次播放核对。几次三番下来,许经理一整个头大。

以至于只要手机消息提醒接连响起,许经理就立刻神经紧张起来。

许经理曾尝试和对方说明,用文字沟通更准确清晰,避免误会,对书面方案的修改也更有帮助。但对方不以为意,说:“诶呀,我这不是太忙了,直接发语音多省事。”

发语音他自己是省事了,却全然不管别人收听语音、整理成文字,再确定是否有误等一系列工作做下来的忙碌。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社交礼仪:

“非紧密关系,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线上关系,聊天最好还是打字,别主动给别人发语音,特别是大段大段的语音,除非事先沟通,得到对方的允许。”

能打字说清楚的就不要发语音,即使有特殊情况,也要提前跟对方打个招呼,询问对方是否方便,尽可能不给别人添麻烦。

来源:视觉中国

没有急事,却在休息时间发消息

网友小胡在网上吐槽:

凌晨两点,微信响了。

原来是班里一位同学的家长发来微信,大概意思是:已经这么晚了,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写完怎么办?

小胡扫了一眼,看了下时间,没回复这位家长。

又过了十分钟,一个视频电话拨了过来,小胡立即拒绝。

紧接着,那家长一连发来好几条微信:“胡老师,您看见信息回一下可以吗?您睡了吗?你怎么不接我的电话?”

对方的夺命几连问直接给小胡整炸毛了,小胡回道:

“XX家长,您看看现在几点了,凌晨两点您觉得您给我发微信、打视频合适吗?您不休息别人不许休息吗?我不休息明天怎么给孩子们上课?什么事情不能明天说吗?”

显然,为了一些并不十分紧迫的事,在休息时间,不停地打扰别人,这种行为真的很让人反感。因为说到底,这种行为只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

有这样一句话:

“做人有尺,做事有度,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没有边界感的人就像是一场移动的灾难,无论表现得多睿智,其实内里都是个笨蛋,无论活到多大岁数都是个巨婴。

所以,亲疏有度,远近相安,边界感和分寸感是一个成年人最好的修养,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来源:视觉中国

平常不联系,一有事就出现

前两天,看见小李发了一条朋友圈,文案是:“以后这种人,不要再来打扰我!”

原来,他有一个将近四五年不联系的老同学,突然给他发了一个砍价链接,请他帮忙“砍一刀”。

其实小李最开始就很不情愿,他根本没有这个软件,但碍于同学关系,还是临时下载软件帮忙“砍了一刀”。

可砍完之后,老同学又让他用自己妻子的手机再帮忙砍一刀,小李虽然不悦,还是应允了。

从此之后,这位老同学隔三岔五就发来砍价链接。

小李不堪其扰,和老同学直言自己的想法。令他没想到的是,对方却指责他不近人情,这点小忙都不肯帮,然后就把小李拉黑了。

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研究显示:

有近80%的人对“微信投票、集赞、砍价等行为”感到厌烦,其中20%更是到了非常反感的地步。

那些所谓的“举手之劳”,其实已经给别人造成了困扰。

在请别人帮忙之前,首先要考虑对方是否愿意,你们之间的关系达到可以麻烦对方的程度了吗?

常言道:“小事见人心,细节见人品。”

深表认同。在微信这一小方天地里,就能洞见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好多年前,《读者》上就刊登过一则言论:

微信社交礼仪大忌:问完“在吗”无下文,工作时间发语音,秒撤消息不解释,只抢红包不发言,长篇大论没标点。

《读者》杂志封面 摄影:北音

现在看来,真是句句说在了点子上,有些人得全文背诵一下。

有的人字字句句惹人厌,让你如鲠在喉;有的人却隔着屏幕,也能让你感觉如沐春风。

不是谁天生就是那般讨人喜欢,那些让人觉得相处舒服的人,无外乎都在时刻遵循着社交礼仪。

作者:浅墨岁余,愿所遇皆热爱,以欢喜之心,慢度不可知会的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