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Python的广告无处不在?

发表时间: 2020-07-01 17:13


作者:咕独鹅

从去年开始,就有不少朋友发现了一个神奇的“魔咒”:

只要吐槽了最近的工作有多不如意,自己的朋友圈就会出现Python的广告。

特别到了2020年,在疫情肆虐的艰难开年下,不少平时“财大气粗”的企业都爆出裁员降薪的消息,让不少年轻人的梦直接“破碎”,也让其他的职场人多少也陷入一种“预备失业”的焦虑状态。

在职场寒冬,知识的增加和技能的更新,总会让人倍感温暖和安全。而“知识付费”这个自2016年起就流行的概念,也在疫情期间也迎来了一个小高潮——据艾媒咨询统计数据,疫情爆发期间,63.1%的中国用户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且主要以职场技能类内容为主。

焦虑了,我选择买课

“这已经是我报的第五门课了。”

在上海工作一年的小邹趁着疫情宅家,连续报了好几门付费课程,可以说是熬秃了头。作为一名餐饮行业的管培生,她第一年的工作都是在“轮岗”中忙碌。即便这样忙,她也还是报名了很多的线上课程。

“我对自己的现在的工作挺不满意的”,小邹解释道,“我想辞职,但是更怕找不到工作。我觉得自己能力还不足,一直很焦虑,所以也在零零碎碎着急着学一些东西。”

从0基础设计师原画到抗糖减肥,从小白投资理财再到Python,按小邹的描述,她像是上瘾一般,不停用知识付费和线上教育来填充自己的焦虑。

虽然之前买的小白原画课还只学到一半,被广告文案打动的小邹没犹豫多久,就扫码报名了朋友圈大热的Python学习体验课。

“用三分之一杯奶茶的价格,就能迈开跨向人工智能时代的第一步,只能说两个字:诱人。”

从大学到工作,小邹这几年为知识付费和课程付费花的钱林林总总早就上万了。对她来说,这种感觉就像是以前喜欢买书,买了虽然不会全部看完,但放在那里就觉得安心。

不过,在多次抄底又抄底的失败过程中,理财课还是没有重振她的信心。


“收获其实不说很大,这些并不能解决我太多的实际问题,那些升职加薪也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生活好像并没有发生变化,总的来说还是焦虑。不过至于这玩意将来会不会用到,谁知道呢?”

确实有不少朋友表示,知识消费和课程消费与其他实体消费比起来,让自己花起钱来没那么有愧疚感了。

不过还有更多人调侃,疫情期间,收入上是“断崖式绝收”。而从以往的“生气买包”到“焦虑买课”,消费是拉下来了,但焦虑还是没有降下来。

网上经常出现的“知识付费只能解决都市白领的焦虑,实际意义并不大”这样的说法,也让不少用户开始怀疑,问题是不是出现在自己身上?

但是每一次看到这样的课程,像小邹这样的年轻人还是会感到心动。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至少按下“付款”的那一瞬间,还是能够找到一丝丝安心的。

套路,都是套路

“不少入门课的费用都只要9.9,看起来就像是白捡。”

不得不说,在每一次互联网行业技术的“华丽”升级中,总有一些人自称是眼光毒辣,引领未来般地站在了风口。

特别是近期的Python广告,从职场危机的情景模拟一口气讲到编程语言的未来潜力,最后再附上它们的限时优惠价格和课程链接,命运的召唤就近在眼前。

不光是文案掐得准,如果要评“朋友圈最长广告评论”,Python也必须拥有姓名,叫它一句秀儿也不为过。

图片来源:GQ实验室公众号

从“Python的标准读法是什么”演化到“代购请找XXX”,不相干的调侃和各种“搭车广告”夹杂在一起。

一个截屏都放不下的评论和互动,仿佛穿越到了古早版本的“BBS聊天室”,更加给人们一种全民学python的既视感。

但不得不说,这种洗脑式的重复宣传颇有功效,哪怕是心智再坚定的朋友们,都产生了一种“来都来了,就点进去看看”的好奇。

无论之前有没有想过学习编程,这些文案和Title总是能让人找到学习的理由。广告的前半段往往“令人绝望”,后半截则让人“热泪盈眶”。

《小学生精通Python,未来你会失业吗?》

《在你刷手机时,同龄人正在偷偷抛弃你》

《Python语言——所有职业都绕不开的未来》

《世界正在悄悄惩罚不努力的人》


有时候上完课,助教老师还会群里发一些关于「Python是一门如何优秀的未来语言」此般的阅读材料,让大家吹吹彩虹……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

当然,光是用成功学来督促人进步,也不见得会有这么大反响。

比起其他的朋友圈广告,Python可以说是一次又一次地交替出现在不同软件上,让大家在吐槽它“魔性”的同时,也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

“不学Python真的会让我饭碗不保吗?”

“看到广告我开始了解Python,中年的我每天处于惶恐中,既害怕被时代淘汰,又幻想着早日撒手不干退休得了。”

“好几年没学过数学和计算机的文盲女孩好像赶上了一波时髦”

不少评论还转向对大数据精准投放机制本身的好奇。

究竟这些广告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一天刷到4次广告,绝了”、“难不成是在暗示我快秃头?”

这么看来,Python就像十几年前的英语和计算机。现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培训班和那些「未来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的论调、从娃娃抓起的焦虑,都和当年如出一辙。

而不少“小学生编程”课的火爆也让大家纷纷调侃,Python不光要从娃娃抓起,还要从胎教抓起。

不过让很多朋友们迷惑的是,Python的韭菜还没割完,不少人又看见了号称‘能打败Python’的Go语言的广告。


这样一些才刚刚抓住潮流的尾巴开始学Python的朋友调侃道:

“时代的更新变化实在是太快了。简直是流水的课程,铁打的韭菜。”


什么在拉动我们的焦虑?

前两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做过一个调查发现,76.2%的人直言身边存在很多有“技能焦虑症”的人,也有62.8%的人认为这种焦虑是由“在职场缺乏安全感,不知该如何努力”导致的。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确实比较现实。

应届毕业生为了就业形势担忧;年轻的职场人为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和同辈竞争压力担忧;中年人也怕极了“中年危机”,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被徒弟甩在身后的“余欢水”。

人到中年,余欢水的业绩远不及自己当年的徒弟

不少的课程虽然是冲着焦虑开发的,但也不能说它们纯粹是“心理税”。

获取知识本身确实是一件不言而喻的好事。只是在这个过程内大家还是需要思考,我们是为了什么才去学习一门新技术。

不难发现,相较于以往一些知识积累和思维提升的课程来说,实用技能类课程能让人们更快地感受到自己获取知识的成果,往往有着立竿见影的回报和效果。

“上手第一天就可以用编程软件画皮卡丘”和“一个月速成原画师”等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一种技能的课程,确实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即刻满足”

不过人类学家凯思琳·布斯基尔(Kathryn Bouskill)也在TED演讲中提出,当代社会,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快,如果慢下来一点就会担心自己会失去竞争的优势

但其实人从诞生开始类只有短暂性的全能时间,更长过程是专业和分工,用超常的专注力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以分散焦躁的状态去多线程工作。

凯思琳·布斯基尔的TED演讲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变化似乎不允许任何人“下车”。

人们已经习惯于将一箩筐的任务塞进一个单位的时间内,高效迅速地完成它们。但是对于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出效果的事情表现得越来越艰难。这种节奏使得我们更容易焦虑。

所以当我们打着鸡血买完这些课程,生活是否会因此发生改变呢?

按照阿德勒的说法,大家会不断寻找新的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情绪,疯狂式地买课也是一种情绪补偿的方式。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获得一定的技能“以逃脱自己无法获得知识带来的相对剥夺感。”

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时代中存在太多的泡沫,数据本身也并不一定能全面准确地验证其未来价值。虽然Python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一门上手简单,作用广泛的“胶水语言”。

不过某种技能的完善在更多时候仅仅是一种工具。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究竟要用它做些什么。

盲从的技术工作者只会围着最新的技术连轴转,而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忘记了技术本就应该服务于思维。也正如马特·海格在《焦虑星球笔记》中所说:

“一种披着数学、文学、历史、电脑编程或者法语外衣的‘未来学’思维让我们永远心系别处……为了在将来谋得某种利益,这样一来,做人的乐趣便少了很多。”

潮起潮落,人来人往。其实,任何成熟的知识和学问都离不开长期的积累和独立的思考。

最后给大家一个忠心的祝愿吧,

希望疯狂报班的大家,不会像我一样,学会了Python和各种办公技能,最后却又收到了植发广告……


参考资料:

[1] 艾媒报告.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行发展及用户行为调研分析报告
https://www.iimedia.cn/c400/69029.html

[2] 清华大学清新时报.澎客号.再不学Python,你就被同龄人甩开了吗. 2019-12-12.

[3] 爱范儿.十年前的全民学英语风潮,如今变成了学Python. 2019-11-28.

[4] 界面新闻.朋友圈广告的评论区,当代人的灌水BBS.2019-11-07.

[5] 虎嗅.焦虑的编程教育:风头劲了,却变了味道.201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