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未来展望

发表时间: 2024-05-20 11:23

整个互联网行业裁员的“新常态”下,以及传统软件开发公司的下坡,还有客户节省的认知和奇葩的需求,共同造就了软件行业的停滞;中共软件行业的未来,还是得出海,毕竟真正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技术问题。

最近用友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继去年亏损近10亿以后,今年一季度又亏损了4.5个亿。

亏损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收入增速”跟不上“获客成本增速”。

大家可以看看下表,4年过去了,用友一季度的收入增长了60%,但是销售费用却增长了近120%。

数据来源:用友财报

用友的亏损虽然有其自身原因,但也是中国企业软件行业近两年的缩影:收入增长越来越难,获客成本却越来越高

但是,真正让人绝望的,还不是软件行业这两年的低迷,而是它背后所反映的大趋势。

那就是我们的软件行业正在加速日本化。

最近读了一篇陈果George翻译的文章:《日本软件行业:什么搞错了以及我们如何吸取教训》,里面描述了日本软件行业在2014年左右的情况。

1、过度定制化

日本企业的软件投资,大部分都是定制化。

据统计,日本企业的软件投资中,只有10%~15%是套装软件。而当时美国的套装软件比例则接近30%。

2、过度外包化

在90%的定制化软件中,其中70%都是外包。

原因倒不是日本的专业分工做得好,而是外包不但成本更低,而且裁员也更加方便。

3、系统老旧化

日本企业的IT系统平均寿命长达17年,每年将近80%的IT支出用于维护现有系统,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不超过60%。

说白了,在IT投资上,日本企业更加保守,采用新技术的意愿更低。

4、产品人才缺乏

日本软件行业高度定制化和外包化,所以做软件产品设计的人才就很少。

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日本IT行业的低端化,形成恶性循环。

大家看完这些特点,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

有没有觉得我们正越来越接近这个状态?

那么,日本软件行业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

其实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日本企业的成功更依赖精细运营,而不是依赖创新!特别是不依赖科技创新!

所以,他们会把IT看做是一种提升效率的工具,而不是看做企业成功的关键条件。

2013年,日本JEITA协会 与IDC公司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他们对216家美国和196家日本跨国公司的公司负责人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网络调查。

在被问及对IT投资的期望时,日本企业的首选是利用IT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48%),其次是利用IT来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开发(22%)。

美国公司的首选是利用IT来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开发 (41%) ,其次是利用IT来变革业务模式 (29%) 。

业务模式变革在日本企业的选择中排名第七,只有13%的企业选择变革。

与这些结果一致的是,75%的美国公司认为IT投资非常重要。

相比之下,只有16%的日本公司认为IT投资非常重要。

从这些选择中可以看出,日本公司不太可能将IT投资视为战略性投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核心原因在于,日本的经济支柱并不是高科技产业,而是制造业。

而且日本的制造业,非常强调硬件,却对软件非常轻视。

比如,日本人非常强调的“工匠精神”,其核心就是要建立和维持日本的硬件能力。

那我们国家是不是也在走这条路呢?

至少在过去的十年不是这样的。

和日本不同,过去十年,我们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快车,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型公司。

比如,根据胡润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仅仅在2018年,我国就新增了156家独角兽企业。

而所谓独角兽,就是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且还未上市的创业公司。这些创业公司基本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活力。

实际上,过去几年,全球独角兽公司几乎都被中国和美国分占了,可以说是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最近2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比如,在2023年,中国只新增了15家独角兽企业。

但是在同年,美国新增了179家独角兽企业。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芯片、软件服务等科技领域,我们和美国的数量差距特别大。

说白了,因为某些原因,我们的创新停滞了。

甚至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出现了大倒退,这种大倒退并不是仅仅是利润下滑了,更重要的是互联网行业在不断收缩,裁员屡见不鲜。

比如,根据阿里巴巴最近公布的财报,在过去的一个季度,阿里员工又减少了近1.5万人。

相信大家看到这样的消息,已经麻木不仁了,因为互联网裁员已经成为了“新常态”。

在科技行业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什么行业会成为我们的经济支柱呢?

毫无疑问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

而在这些传统行业,强调的是精细运营,而不是科技创新。

他们不会把IT视为重要投资,而是能省能省,能外包就外包,总之成本越低越好。

2年前,我创建了企业软件高管群,里面有1000多名实名认证的高管。

最近有好几个CEO都在吐槽:为什么客户希望用2万的预算,实现200万的效果呢?

其实,不是企业抠门,也不是客户奇葩。

而是他们根本不认可软件的价值。

那么,如果未来的软件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还要在国内混,就一定要严格控制人效。

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不计代价的拿项目,为了扩大收入就拼命扩张团队。

有赞盈利的秘诀无非就是裁员、并且只服务愿意付费的客户。

这也将是国内软件公司最务实的生存策略。

但是,如果你不想这么苟着呢?

那么出海就是唯一的出路。

最后还要说一句,不要指望大语言模型,至少在几年内,它大概率无法改善中国软件行业的命运。

因为在中国,真正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技术问题。

你觉得呢?

专栏作家

王戴明,微信公众号:To B老人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多年互联网产品与信息化管理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