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迎来新里程碑:第二个空间站全球共享时代开启

发表时间: 2024-12-02 21:29

2024年2月,我国的航天事业再次取得了突破,宣布我国的“第二个空间站”正式通过验收并上线开始运行。

这里所说的“第二个空间站”,并不是在我们头顶的太空轨道上运行的“太空空间站”,而是在地面上运行的“地面空间站”。它究竟有什么用呢?

准确地来说,这种“地面空间站”应该叫做“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

在地面上设立的一个能够模拟太空真实环境的空间模拟装置,通过人为模拟的各种太空环境,来测试航天器材的适应性、发现相关设备的不足性等等为“上天”做准备的测试项目。

也许会有人发出疑问,这种地面上的模拟器在没有研制出来之前,难道各国的宇航员们都没有办法进行模拟吗?

其实在没有这种地面模拟装置之前,人类对于太空的情况,大多都是靠理论推算和经验性总结的结果。

美国苏联为例,在真正进行载人航天之前,曾经多次发射探测火箭,通过火箭上的各种仪器对太空环境进行采集.

随后,他们又把流浪狗、猩猩等哺乳动物装进火箭,在取得了相对比较充分的数据之后,才进行的载人飞行。

可以说,在载人航天初期,人类所有的航天经验都是靠猜测和通过各种探测设备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即便现在美国、俄罗斯以及我国,都在地面上设置了包括失重环境、高温高寒环境的模拟装置,但这些仍然都是以经验总结出来的单一项目模拟设备。

如今我国的地面空间站,是在国际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能够模拟多种环境、多种尺度、多种效应的综合性模拟和研究装置。

正是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反复发射各种探测火箭、探测卫星的费用十分昂贵,对航天员身体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的危险,所以我国便开始了模拟太空情景地面设备的相关研制。

不过,在全世界来说,制造这种模拟太空环境的设备都没有相关经验,所以摆在我国科研人员面前的,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从2005年开始,我国相关科研人员开始对研制地面空间站进行可行性论证。

在经过航天专家的仔细考量之下,这个地面上的空间站设立在黑龙江哈尔滨的黑土地上。

既然要模拟太空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那么就要把目前能够想到的各种情况都通过技术手段模拟出来。

相关科研人员就要面对包括模仿真空、微重力、超低温、带电粒子等离子体等多达9大类空间环境所带来的技术挑战,也注定了这是一场艰难地技术攻坚战。

我国的相关专家用了10年的时间进行调研和数据准备,直到了2015年才开始立项审批,2017年开始开工建设。

这并不是说明我国推进的进度不够快,反倒说明我国相关部门的谨慎和仔细。

当然,谨慎的推进并没有影响相关技术的突破和建筑的推进。

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成立之后开始迅速扩张团队,物理学、材料学、机电学、电气学、生命学,

还有化工、航天等数十个相关专业多达数百人的专业团队迅速建成,在团队扩张的过程中也不断进行相关科研项目的推进。

在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众多的建设部门中,空间综合环境模拟系统是最为核心的部分。

这里不仅包括综合环境模拟,还有粒子加速器、微观机理分析系统和空间生命科学等分系统,能在最大程度上模仿太空空间站的内部和外部情况。

航天员们可以在这里进行空间站、月球、火星上的模拟训练,科学家们也可以在这里相关的“太空实验”。

地面空间站不仅能够实现失重、真空等太空环境,还能够模拟出日光和宇宙射线进行的综合辐射照射实验、被月球表面带有电极离子的月尘侵扰的月尘实验等等多项模拟太空场景的实验场地,所涵盖的区域也不仅限于在太空中漂浮的空间站,还有月球和火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地面空间站中,我国自主研究并制造的300MeV质子重离子加速器为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尤其在模拟太空中的重离子和质子对设备、对材料以及对人体细胞的作用方面,都是世界顶尖级的水平。

18年,从立项到开始建设,再到突破一项项技术难题,取得像300MeV质子重离子加速器这种技术突破,再到最终成功落地,这都是科研人员团队在“隔绝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尽管我国在发展航天技术时曾经备受阻挠,但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却从没有“吃独食”。

在成功试车之后,地面空间站的多个区域就已经宣布可以开放共享,目前已经服务了国内外多个科研领域的用户单位,真正做到了“科学无国界”。

目前地面空间站已经和我国的航天科技集团、航天员训练中心、南京大学,还有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在内的30多个国家110多个机构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

相信这个在地面上的空间站,未来能够成为人类征服宇宙的一个重要起点。

参考资料:

【1】《“地面空间站”来了 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正式运行》央视新闻客户端

【2】《“地面空间站”通过验收 系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光明网

【3】《历时18年“地面空间站”正式运行》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