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家电巨头的新战略:中产收割机的成功秘诀

发表时间: 2024-10-11 12:06

本号所有文章均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 首发|首席商业智慧
  • 作者|首席商业智慧



引言:距离今年家电“以旧换新”不足两个月了!年初已经有一波,没想到8月的这一波“补贴”更猛。


根据上观新闻公开信息显示,有山东的消费者很开心,10年前买了一台4399元的空调,经过一系列操作,现在有了补贴价,相当于当年按原价五折购买,这台空调到手为2000多元。


据《关于进一步做好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分析得出,每位顾客每类商品只能享受一次补贴,补贴标准以商品的最终售价的15%计算,那就是补贴的金额,但最多不超过2000元。


“几家”欢喜几家愁!消费者很开心,但家电巨头就不一样了,毕竟对手们虎视眈眈。



这“几家”为美的、海尔、格力,这些年一直在良性竞争,暗自发力,你追我赶,谁也猜不准三位的排位。


一个走上了跨界之路,什么流行弄什么,如手机、芯片、新能源车,一个走上了家电多元化、国际化路线,甚至登录港交所。


而海尔则以不变应万变,90年代布局的“出口创牌”,开始能帮家里赚钱了。


年收入3718亿!40年前还是个跑了三任厂长的小厂


张瑞敏


谁能想到40年前,海尔还只是个破烂的小厂呢?现在变成市值超3000亿的家电巨头呢?这就不得不提起张瑞敏了。



张瑞敏出生于1949年,虽不是农民家庭,但也是一般的工人家庭。


小时候的张瑞敏,看的出来读书很好,中学是在山东省重点中学,但高中毕业后,张瑞敏无奈去做了一名工厂的钳工。


不过他也不怨天尤人,白天上班,晚上读夜大,靠自学也能成才。



1980年,张瑞敏在青岛家电公司上班,这是青岛电冰箱总厂的上级公司,而青岛电冰箱总厂则是海尔集团的前身。


40年后,这个厂子大变身!年收入超3700亿!


根据海尔集团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海尔全球收入为3718亿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为267亿元,同比增长6%。


1984年,张瑞敏进入濒临倒闭的电冰箱总厂,也做好打算,若是这块烂泥扶不上车,他连青岛家电公司都不能回去了。


在张瑞敏之前,已经有三任厂长撂挑子不干!



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没钱发工资就去隔壁生产队借钱,在好客山东那里,借钱之前先“喝酒”,酒都喝不了,那就不要谈钱了。


厂长也要干活,比员工的8小时还要多6小时,厂长节假日是不可能休息的。


张瑞敏还砸冰箱!400多台下线冰箱,70多台有问题,都砸!


当时的冰箱不像现在,若是次品也可以低价卖出,他自己砸也就算了,却拉着生产出问题冰箱的员工一起砸。



有员工心疼冰箱,舍不得砸,想自己掏口袋买,哪怕是两年的工资才能买一台冰箱,但张瑞敏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了,不给次品一点“活路”。


看来,不管是八十年代的冰箱,还是现在的大家电,只有有消费能力的中产家庭,才能消费的起这些大家电啊!


张瑞敏这一砸,砸出了日后的质量保证,这把经典的斧头,甚至成为博物馆文物。


若是眼光长远一些,这些员工要是知道未来的张瑞敏,从2013年到2014年,两年的时间,裁掉2.6万多名员工的时候,换种方式为海尔“创业”,那当时这一把锤子,只是小意思。


出口不做“创汇”做“创牌”,大胆家电老炮“收割”中产


利勃海尔豪宅冰箱


1984年,当时有40家定点冰箱工厂可以引进海外技术,海尔赶上了最后一班车,去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学习冰箱技术,还引进了1000多万的生产线设备。


在这个时候,海尔仿佛就知道要走豪宅冰箱、中产冰箱的定位了。


因为海尔做了一个在现在看来很“傻”的决定,那就是不代工、不贴牌,出口创汇做成了出口创牌。


他还拒绝了美国经销商的代工单,如果当时接受了,或许就没有现在海尔了。


如此倔,当然吃了不少苦头,做了海外创牌这个选择,海尔足足亏了26年。



从1991年到2015年,海尔的出口创牌才扭亏为盈。


谁也不知道张瑞敏在想什么?明明可以轻松赚钱,却偏要艰难创立品牌。


2018年,终于有数据证明了张瑞敏的一番苦心。


在当时,全球一半家电可以说是几乎是中国企业生产的,但自有品牌却不到3%,大多是贴牌代工生产,而这3%的自有品牌里,竟有八成是海尔品牌


因为代工利润高,海尔在2021年,才追超了代工的利润。


不想赚钱,只想做自己国家的品牌,不想扩大规模,在稳健中求发展,这是“老姜”张瑞敏的打法,即便世人不理解,但同行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他已经过河了。



海尔现任董事长周云杰对外表示,截至2024年6月,全球家电产量56%是来自中国生产的,但国货品牌只占海外市场的份额比例为8.5%。


这里面超6成是海尔品牌,看来其他国产家电自有品牌,确实是要加把劲!


现在的中产家庭,冰箱双开门、洗衣机双滚筒、电热水器等,一台售价万元起都能下手,但质量一定要一分钱一分货,海尔旗下一些高端产品,如卡萨帝,除了贵这个缺点,其他没毛病。


随随便便万元起,妥妥中产家庭家电“收割机”!


铁面无私,没有最严苛,只有更严苛的企业管理制度



2019年8月27日,海尔4位员工,在午休规定时间过后,还在一楼的公共场合咖啡厅午休,违反了海尔的企业规章制度,这4名员工被“炒鱿鱼”。


当时这事件可谓是掀起一波风浪,海尔的口碑一落千丈,被指“不人性化”“不人道”等,甚至还传出了午休只有半小时的离谱消息。



海尔正面回应了此事,指出午休不止半小时,对于离职员工,也没有妥协的余地,甚至当天4位员工的工资还要由“小微主”承担。


为什么有“小微主”?


这是继砸冰箱之后、裁员超2万名员工之后,张瑞敏新创的模式,此模式可以说颠覆了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还有一个新名字,叫做“人单合一”,还有英文呢?叫作“Rendanheyi”。


那就是分拆企业原来的组织架构,改成“小微”组。



不止是国内海尔集团如此实行,就算是收购的海外公司,日本的三洋白电和美国通用家电(GEA),也一样用这种方法。


事实证明,这种有点匪夷所思的方式,海外的两家公司也用了,竟然在8个月能扭亏为盈。


然后,同样的方法用在了其他收购的企业中,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很奇葩,竟然有进步。


说实在话,在一穷二白的极端条件下,连温饱都是个问题的时候,张瑞敏的严苛管理条约,反倒对员工起了约束作用。


在张瑞敏看来,他的“员工”都有“人皆CEO”的潜质。


所以,海尔给了员工一个可以成为“CEO”的训练平台?不然实在想不出,这种“小微”组合能干成什么大事?


国产家电自有品牌,成功挤进世界500强,太长脸了



2021年11月,张瑞敏辞去了海尔集团董事长一职,行踪也是极为神秘、低调,很少出来露面了。


今年3月份,张瑞敏罕见地出现在董宇辉的直播间里;9月又出席了一场论坛,他又在“传道授业解惑”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像极了海尔前董事长张瑞敏,活了大半辈子的践行。


因为沉迷于看书,还能活学活用,让海尔从一个快要倒闭、员工工资都发不起的“破烂”小厂,摇身变为营收一度超3700亿元的家电巨头。


可以说,除了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等世界名企业家的管理方式值得很多企业学习之外,张瑞敏的管理模式可以和他们比肩。


员工能不能成CEO不好说,但一定要让海尔进世界企业500强,可以说是张瑞敏的“执念”!



8月5日,根据《财富》(Fortune)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2024年世界500强榜单,海尔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排第407名。


再看友商美的,排名第277名,双方仍有一定差距,而格力今年则没有上榜。



2024年9月日,美的在港股上市,成为继海尔之后,A股+H股的上市公司。


为何要在港交所上市?美的也直言不讳,就是为布局海外市场,必须踏过的一块跳板。


港股对于海外市场的布局,利大于弊。


根据美的、海尔、格力公布的2024年中报数据分析得出,美的、海尔、格力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分为2172.74亿元、1356.23亿元、997.83亿元,同比增长10.3%、3.03%、0.55%;


归母净利分别为208.04亿元、104.2亿元、141.36亿元,同比增长14.11%、16.26%、11.54%。


企业不能永垂不朽,但企业精神可以



企业会因管理模式把自己整倒闭?还是会因产品质量太好而把自己整倒闭?


美国的Shelby电灯泡公司因为质量太好,生产的一个电灯泡,竟然可以在加州一个小镇的车库,不眠不休亮了119年之久,但就是这么硬核的公司却在1924年倒闭了。


倒闭的原因是生意不好,人们买完灯泡之后,几乎不用换灯泡,一个可以换很久。


因为这个惨痛的教训,后面当地灯泡行业便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灯泡的使用寿命不能超过1000小时。


其实,家电也是如此,不管是大家电还是小家电,有需求的人数量是有限,越是赚辛苦钱的企业,越能走的更长久。


没有企业能永垂不朽,但企业精神可以永垂不朽。



从2015年以来,白电市场就有点低迷,大家购买热情不高了,家电行业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下坡路。


过去,家电行业和楼市紧密相连,房子卖越多,家电巨头那可是赚的盆满钵满。


现在的海尔,在规模和营收上,虽远不及美的和格力。


张瑞敏想要的海尔,不局限赚钱,毕竟这一路走来,正如种一棵树,等它开花,再收获果实,这一闭环,张瑞敏走过了,成绩也不错。


至于未来的海尔,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答案。


张瑞敏和于东来很相似,已经掌握了真正的“管理之道”,一个严格,一个松弛。


对此,你怎么看?请发表你的看法,留言评论。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