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逛了社交平台或者电商网站,可能会看到一些奇怪的东西:一群人争先恐后地抢购一款看起来像毛绒玩具的AI宠物。
它不会打扫卫生,也无法替你解数学题,唯一的“功能”就是陪伴你。没错,它不会干活,也不懂得正经事,最多就是撒个娇、卖个萌,甚至还会“吃醋”。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售价高达数万元,还能迅速断货。
更有趣的是,问问身边的人,“AI宠物你会买吗?”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啥玩意儿?”、“这不是智商税吗?”。于是问题来了:到底是谁在买这些AI宠物?这种现象究竟是情感刚需还是资本炒作出来的伪需求?
如果追溯AI陪伴的历史,它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早在人工智能刚刚兴起时,聊天机器人就已经出现。那时候的聊天机器人功能单一,只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陪人闲聊几句,主要用于娱乐或者客服场景。
但近年来,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升级,聊天机器人逐渐从简单的问答工具进化到了能够进行深度互动的虚拟伴侣。在虚拟社交场景中,用户愿意花更多时间沉浸在与AI角色的互动中,而不仅仅是把AI当作一个工具来使用。
虚拟陪伴并没有止步于软件产品的阶段,硬件化的AI宠物开始成为市场的新宠。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款风靡日本的AI机器人——LOVOT。这款机器人没有任何生产力功能,也不会帮你解决实际问题,它唯一的作用就是陪伴。
它可以感知主人的情绪,通过“撒娇”或“卖萌”来缓解你的孤独感。尽管售价高达3万元人民币,还需要每月支付近千元的维护费用,但它依然在高端人群中掀起了一波抢购潮。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这些动辄数千上万的AI陪伴产品到底是卖给谁的?
从用户群体来看,AI陪伴类产品的主要消费者集中在年轻女性和二次元文化爱好者中。这一点可以从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中窥见端倪。例如“语c”,即“语言cosplay”。它是一种通过文字来扮演角色并进行互动的亚文化活动。尽管这种文化看起来比较“小众”,但实际上它的市场需求并不小。
据之前媒体报道,专职的“语c师”可以通过陪客户聊天月入上万。而这种“语c”模式的底层逻辑,和AI陪伴的虚拟角色扮演如出一辙:它们都通过文字和剧情的互动,让用户沉浸在一种理想化的情感世界中。区别在于,语c的“皮下”是一个真实的人,而AI陪伴则完全依赖人工智能。
这种区别对许多用户来说是重要的,毕竟真人的互动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而AI则能提供更稳定、更符合预期的体验。相比于虚拟社交类的AI产品,硬件AI宠物的市场爆发显得更有争议。
一方面,它们的高昂售价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它们又具备了更高的情感代入感,这一点是虚拟AI无法比拟的。比如另一款名叫Moflin的AI宠物,它的外形类似于毛绒玩具,体型小巧却充满灵性。
据介绍,这款AI宠物可以通过学习与主人之间的互动习惯,生成个性化的行为模式,例如模仿真实宠物的依恋、撒娇甚至情绪变化。尽管它的售价比LOVOT稍低(约2800元),但同样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自发售以来,不仅在日本的电商平台上频繁断货,在二手市场甚至被炒到上万元。
国内也不乏类似的AI宠物。国产品牌Cupboo推出了一款售价1399元的AI宠物“咘咘”,尽管功能不如LOVOT和Moflin复杂,但它的亲民价格让更多消费者能够接触到这种新兴产品。根据Cupboo官方的统计数据,“咘咘”在上线后的几周内就迅速断货,显示了国内市场对AI陪伴硬件产品的接受度正在提升。
从虚拟角色到硬件宠物,AI陪伴正在用不同的方式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从C.AI到星野,再到LOVOT和Moflin,这些产品的成功表明,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情感寄托正在成为一种真实的消费需求。
特别是在年轻女性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市场中,AI陪伴产品通过角色化、沉浸式互动设计,打造了一个理想化的情感场景,填补了许多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的情感空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AI陪伴已经完全解决了它的市场争议。昂贵的硬件产品是否能够长期维持热度?虚拟陪伴是否只是昙花一现的流行趋势?这些问题都需要市场进一步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