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游戏’风靡校园背后真相揭秘

发表时间: 2024-11-17 16:12

最近登上热搜的“死亡游戏”,大家听说了吗?

这款游戏正在全国多地校园内悄然流行,玩法看似简单却是在玩命:

一人靠墙站立,深吸一口气后憋气,另一人则用力按压其胸口。

在短暂的窒息中,参与者会因大脑缺氧而陷入昏迷,甚至出现幻觉,从而体验到瞬间的快感,因此,这个游戏也被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

医生介绍,“死亡游戏”通过压迫心脏、抑制呼吸引发的窒息,不仅损伤心脏,还极易造成记忆力衰退、学习能力下降,甚至造成永久性的认知障碍,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脑死亡。

每一次尝试,都是在拿健康和未来做赌注。

有家长就反映,自己孩子在游戏后直接晕倒,并发出尖叫,伴随满脸冷汗,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

家长心有余悸道:“我儿子这一次的命真是捡回来的。”

还有网友透露,侄子班上一名同学因参与此游戏,休克住院了,情况十分危急。

游戏如此危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孩子铤而走险去玩呢?

知乎上一位网友一针见血指出核心原因:压抑带来的反弹。

现在的教育,不让跑,不让跳,不让玩,孩子们别无选择地被圈养着。

他们一没有朋友倾诉,二课业繁重,三还要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

当压力和焦虑不断向内堆积,而宣泄情绪的出口又被堵得死死的时,孩子们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来寻求快乐,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报道,除了死亡游戏,孩子们追求快感的极端行为还有:嗑药

他们通过大量服用止咳药“右美沙芬”,或癫痫药“卡马西平”来致幻。

过量服用后的效果,等同吸毒,整个人晕乎乎、飘飘然,会有一种“兴奋感”和“幸福感”。

今年6月,黑龙江,一个14岁的初中生就因为一次性服用了30片卡马西平,在课堂上突然昏迷,神志不清。

经医院检查,发现这孩子不但有高乳酸血症、低钾血症、血管舒张性休克,还有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等好几种并发症。

经过了47个小时的紧张抢救和两次血液循环,这孩子才终于被救了回来。

醒来后,男孩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向父母坦白了真相:

吃这个药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了,卡马西平“能致幻、放松心情”。

而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嗑药,以前他嗑过右美沙芬,后来买不到了,才开始嗑卡马西平的。

随后,男孩还透露:

不是他一个人在嗑药,班里很多同学也都在悄悄嗑药,有的都嗑了一年多了!

他们何尝不知道,滥用药物不好,但被压抑的情绪如同紧绷至极的弓弦,嗑药只是他们试图放松那根弦的无奈之举。

所以,一开始他们可能也就吃个10片,但慢慢地,10片没感觉了,就变成20片、30片,甚至更多!

最后发现上瘾了,想戒也戒不掉了,各种副作用也随之而来:

有的精神混乱,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衰退,严重的则抑郁、自杀自残甚至呼吸骤停、心脏衰竭。

现在的孩子,内心究竟承受了多少压抑与痛苦?

摄影师张伏麟曾经纪实拍摄了一组名叫《减负,冲不破的网》的图片,反映了很多学生的现状。

他们六点多就要早起,上学路上,还要见缝插针地学习。

有的孩子才小学就要一个月上11门补课班,缴费单据整整铺满了整张床。

有的孩子才上二年级,就因为写字太多手上磨出了老茧。

他们放学回到家,还有做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书,一学就要学到十一二点,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

沉重的书包,长期伏案写字,多少孩子的脊柱早已变形。

难怪孩子在《我的烦恼》中吐槽“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四瓣,一次上完所有课外。”

因为即便到了周末,孩子也没有得休息,还要辗转各个课外班,甚至,她们练功的同时还要抓紧时间写作业。

他们累到,哪怕感冒发烧,还要边打点滴,边写作业。

如今,就连课间十分钟,也不能跑跳,不能大声说话,只能待在教室。

他们上个厕所都要打报告,而这短短的几分钟,就是他们每天为数不多可以玩耍的时刻。

所以你看,当你还在抱怨 996 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却从一年级就开始了007。

他们除了学习,一无所有,精神时刻承压,每天都在焦虑。

《少年发声》里就有一个叫小依的15岁女孩,从小,父母对她的要求就很高:必须班级第一。

所以,从小学到高中,她几乎没有娱乐的时间,不是在做题,就是在补课。

初三的时候,写作业写到凌晨一点,基本是常态。

上高中后,学业很忙,却依然要挤出时间补四门课。

学习已经那么累了,回到家,父母张口闭口还是冷冰冰的“作业”“成绩”和“分数”。

长期的高压力,高强度,低认同,低价值感,导致她只能通过自残来解压:

用铅笔划手臂,划出一道道伤疤;咬指甲,咬到指甲都没了,就咬指甲旁边的皮……

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痛,对小依来说却是另类的“快感”,因为肉体痛了,心灵的痛便少了,心情也会轻松一些。

《小舍得》中有句台词:“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现在负责,还要对他们未来的人生负责。”

父母希望孩子有好成绩,这无可厚非。

然而,孩子与机器的不同之处在于,机器可以二十四小时连轴转,而拥有情感的孩子,却需要休息,需要娱乐,需要宣泄。

一味地内卷,一味地压抑,只会逼得孩子自己想办法来满足需求,而孩子能想到的办法,往往都是极端的。

尹建莉老师说过:“孩子的压力,必须有一个方式去发泄,如果被堵了,将形成内伤。”

当下的教育环境,每个孩子都在努力向前奔跑,也都是肩负重重压力,艰难前行。

我们作为父母,无法改变大环境,但至少,我们可以为孩子撑起一把伞,抵御外界的倾盆大雨。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先看下面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来自小红书一位妈妈的分享。

她女儿在省重点读高三,无特殊情况必须上晚自习。

但有一天,女儿却很明确地表示不想上晚自习。

女儿说:

每天早上六点半出门,晚上十点半才能回家,就像个被放逐的人形机器。

每次一抬头就是乌压压的人头,大家都低着头,背影都是焦虑,我太窒息了。

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待个15小时,我感觉气都喘不上来……

妈妈斟酌再三,便去找医生开证明,向老师申请:让女儿不再参加晚自习。

如今,没了晚自习,女儿每天4点50就能到家,虽然还是很忙碌,但女儿明显开心多了,学习又有了劲头。

心理专家陈默曾说:

“孩子上了初中后,来自外界的压力会越来越多。我们当父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家庭,帮孩子减轻压力。”

智慧的父母,必然是孩子最佳的减压阀。

在所有压力都在挤压孩子的时候,看见他的苦,知道他的累,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的内心注入力量,成为他前行的支撑。

如此,孩子才能在繁重的压力中,寻得喘息之机。

第二个故事则来自“中国榜样家长”刘称莲。

她的女儿,小学,初高中就读的都是重点学校,学业很繁忙,压力很大,大家都很卷。

周末,大家都奔波在各个课外班时,刘称莲却坚持带着女儿外出爬山、郊游,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或是去公园游玩。

即便女儿上了高中,她也尽量让女儿一周有一天彻底放松的时间去娱乐,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最繁忙的高三时,刘称莲甚至带着女儿深夜飞往内蒙古,一起感受流星雨的震撼。

刘称莲说:“这是一个十分疯狂的决定,但如果时光倒流,我仍会坚定地选择带孩子去。这样的实际行动,能够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内心,这远比简单的安慰来得更加有效。”

在她松弛、冷静、理智的教育下,女儿内心富足,抗压、抗挫力强,成绩也一直在稳步提升,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

正如有句话说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由内而外破壳而出的力量,而不是外力强压下的“拔苗助长”。

一切以忽视孩子自身的情绪、喜好,接受能力、心理状况的“鸡娃”和“内卷”,反而容易逼伤孩子。

拒绝焦虑,拒绝内卷,给孩子一个相对松弛的成长环境,孩子才能在长远的学业竞争中赢得未来。

曾看过一个让人深思的问答:

“为什么医生养孩子都比较佛系,老师养孩子却比较严厉?”

“因为老师见过最优秀的孩子,而医生见过最后悔的家长。”

为人父母,千万别等到压力变成病历,才后悔当初把孩子逼得太狠。

孩子的童年,不应被束缚在满是学业、压力和孤独的沉重笼子里。

孩子的成长,相较于成绩,他们更需要强壮的身体,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来支撑起一个丰满的灵魂。

点个赞吧,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成为支撑孩子前行的力量,而不是压垮孩子的那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