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一块戴在手腕上的-健康焦虑-?
前两天去商场,看到年轻人排着长队在智能手表专柜前比较产品,我不禁驻足观察。
一位小姑娘正在向店员咨询:-这款能测血氧吗?睡眠质量监测准不准?-旁边一对情侣在讨论:-要不趁双11买一块吧,听说可以测压力指数。
-
这一幕让我想起十年前大家排队买第一代智能手环时的情形。
当时,计步器功能就能让人欣喜若狂。
而现在,智能手表已经进化成一个微型健康管理中心,从基础的步数、心率,到血压、血氧,再到压力指数、疲劳度,甚至连久坐提醒都要-贴心-地震动一下。
在厦门,智能手表的热度正随着双11的临近持续升温。
据集美世茂广场一家手机专卖店的朱店员透露,仅10月份就卖出了100多块智能手表,销量较平时翻了一番。
更有趣的是,不光年轻人自己买,还有人专门买来送父母,就冲着那个紧急求助功能。
可是,这些动辄两三千元的智能手表,到底是刚需品还是智商税呢?
对于跑步爱好者刘高来说,这绝对是刚需。
一年多的佩戴经历让他对智能手表的运动监测功能赞不绝口。
确实,对运动达人而言,实时掌握运动数据,调整训练强度,这些功能都是实打实的需求。
程序员卢悦则把智能手表当成了自己的-健康管家-。
久坐提醒、压力监测、心率波动,这些功能让平时忙得连喝水都顾不上的她,开始重视起自己的健康状况。
而在她的朋友圈里,智能手表早已从单纯的电子产品升级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但也有不少人持保留态度。
市民张先生就直言不讳地表示,专业血压计才几百块钱,凭什么智能手表要卖三千多?更何况,他亲身体验发现手表测出的血压数据和医院的检测结果还有不小差距。
还有人吐槽充电问题。
传统机械表戴个十年八年不用操心,智能手表却要一两天就充一次电。
在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之外,谁还想多个-充电焦虑-?
资深数码产品销售从业者叶先生的观点很中肯:智能手表确实能帮助监测健康,但信息往往浮于表面。
这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买了智能手表后,反而更焦虑了。
血氧低了一点点就紧张,心率快了些许就担心,仿佛身体变成了一份需要随时盯着的数据报表。
其实,智能手表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健康意识和消费心理。
一方面,我们确实需要这样一个随身携带的健康助手,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多关注身体状况;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这些数据,不能让科技产品反而成为焦虑的源头。
记得苏先生分享过他在稻城亚丁旅行时的经历:手表显示血氧只有84%,去卫生院吸氧后升到90%以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能手表最大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能测出多准确的数据,而在于提供一个健康参考的方向。
所以,在这个双11,如果你准备入手一块智能手表,不妨先问问自己:我需要的是哪些具体功能?是运动数据记录,还是健康监测提醒?买回来后,真的会持续使用吗?
毕竟,再智能的手表,也比不上我们对自己身体的用心关注。
与其被一串数字牵着鼻子走,不如把它当作生活的一个小助手,该运动运动,该休息休息,这才是最智能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