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升温,越来越多企业也选择押注AI产业。那么整体来看,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市场又呈现出了怎样的热情?这篇文章里,作者结合数据做了分析,或许可以帮你进一步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未来。
随着去年以来,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升温,近期,AI成了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两会期间的热议话题,各地争相出台相关政策,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
为何各方会纷纷押注AI?目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如何?整个市场呈现出怎样的态势?未来又将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下面我将简单分享一二,欢迎交流斧正~
从全球范围来看,伴随着生成式AI尤其是大语言模型(LLM)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各个赛道都涌进了大量玩家,且入局者数量还在持续增多。
以上数据整理自网络,统计不完全,仅供参考
据Tracxn、eWeek等平台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当前,全球约有67200家人工智能公司,其中约1/4在美国。如果按此规模,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企业的数量已然超出另一大热门赛道——全球SaaS企业总量的一倍以上(据Statista统计,目前全球有约30800家SaaS公司)。
不过,类似的统计并不完全,加上交叉布局人工智能赛道的企业也不少,在毕马威和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统计中,则指向:截止2023年年中,全球的人工智能(AI)公司约有36,000家,总量缩水不少。
就国内来看,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10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
其中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人工智能企业共有1560家,主要分布在广东省(334家)、北京市(291家)、江苏省(136家)、上海市(132家)、浙江省(124家)等地(数据参考自《人工智能国家级专精特新分析报告》)。整体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频共振,而且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虽然人工智能行业还处于市场爆发的前期,但表现出来的市场体量和商用价值已经相当可观。
比如在研究机构GLL resaerch的统计中,2023-2029年全球大语言模型核心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均在130%以上。
从垂直方向来看,随着AI在金融、医疗、影视、教育、电商、服务等行业的强力渗透,细分赛道的市场价值也很惊艳。
数据来源:statista
细分到个体,因为前期硬件、算力、训练等成本高昂,目前很多明星AI公司还离不开资本的加持,但成长阶段,仍表现出了较强的市场潜力和盈利能力。
以AI图像生成赛道明星公司Stability AI为例,据媒体报道:这家公司每月光算力和训练成本的开销就在800万美元左右,2021年起Stability AI才开始商业化探索,2022年营收420 万美元,到2023年营收约4420 万美元,翻了10倍多。而另一家AI图像生成头部公司Midjourney势头更猛,成立一年,营收便破亿,2023年营收已经达到3亿美元。
其他赛道如AI基座模型,一直被视为“烧钱”的重灾区。在这其中,备受瞩目的AI公司——OpenAI,2022年营收2800万美元算不上抢眼。不过随着2023年发布chatGPT 4后一炮而红,去年OpenAI营收很快增至16亿美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外研究机构Statista根据当前的市场发展态势预估: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或冲到3059亿美元。
国内方面,据工信部测算,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算力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而在赛迪等平台的预测中:到203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或将突破1.73万亿元,抢占全球超过30%的市场份额。
当然,以上还仅仅是猜测。只是随着通用型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以及商业化场景的快速推进,整个产业未来的发展的确让人浮想联翩。
看到这里,对于全球人工智能市场以及各方势力对押注AI的热情,或许我们已经多出几分理解。
实际上,鉴于AI对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提升所能带来的助力,也为了提前防范老龄化、少子化趋势在不远的未来可能带来的挑战,扶持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和缓解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候补方案,正成为国内很多地区不期而然的选择。
比如北京在《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023-2025年)》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将推动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辐射产业规模超1万亿元。
广东省则在2018年和2023年先后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当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在未来几年实现双突破。
据相关统计显示:2022年,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已经高达2170亿元,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1500亿元。据此来看,在利好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这些地区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既定目标已然不远。
部分人工智能产业相关政策,不完全统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除了以上地区,上海、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也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产业能否如预期发展,还需留意未来的市场表现和走向。
不过就眼下来说,AI赛道吸引着大批入局者进行技术创新和突破,也成功激发着人们的使用热情,在开辟商业新可能的同时,也让智慧工作和生活得以离人们更近一步。
备注:首发公众号sipu-tech,第三方平台首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以上引用数据参考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杭州网等。
本文由 @iseeworld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