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卡脖子”困境!本土数据库已实现从零到一的跨越

发表时间: 2023-11-06 16:51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企业业务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本土化替代并驾齐驱,跨多业务、多数据类型的新型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数据挖掘、数据展示、还是数据治理,都离不开数据库的支持。可以说,数据库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人工智能、大数 据、物联网等一系列重要的数字化应用。

本土化成主流趋势

今年8月,赛迪顾问发布《2022-2023年中国平台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包括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在内的平台软件市场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报告》指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数据库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云数据库成为新的市场热点,分布式数据库也由于其可扩展特性,成为核心系统的技术架构升级方向,关键行业数据库日趋本土化。

为摆脱“卡脖子”窘境,国家积极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大力扶持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IT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呈现由大转强的趋势。

在这一趋势下,数据库本土化已成主流趋势,正在加速推进。

作为核心基础软件,数据库在硬件和应用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行业调研显示,目前,OceanBase、GaussDB、KingbaseES、达梦数据库等本土数据库产品关注度逐渐上升,行业应用快速拓展,国外数据库产品热度有所下降。同时,多数调研对象认为,现阶段本土数据库已经可以满足基本的业务需要,同时能保证业务系统的可控性,未来的数据库架构更偏向国内。

墨天轮发布《2022年墨天轮数据库大调查报告》显示,有83.4%的企业正在使用本土数据库产品。这说明随着本土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中国数据库。

北京优炫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继良表示,现阶段,行业企业获得众多发展机遇,并会以此为契机成长为大的软件企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优炫软件会把数据库集群技术这一件事,做专做精做深,通过构建高可用性、高性能数据库,保障数据的一致性、业务的连续性、可用性。

北京优炫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继良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目前本土数据库已经构建了完整的研发体系和产品管理体系,走完了从0到1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本土数据库与国外数据库在核心能力上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人大金仓总裁杜胜如此说道。

人大金仓总裁 杜胜

对此,云和恩墨数据库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张皖川也表示,随着市场化的推动,本土数据库迎来了发展机遇,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这一进程中,本土数据库需要持续提升产品的核心能力,并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不断提升生态共建和配套服务能力,满足行业企业对系统平滑迁移、可用性、业务连续性等方面的需求。

云和恩墨数据库产品事业部总经理 张皖川

进一步来讲,想要实现本土数据库的全面“突围”,不仅要快速缩小与国外数据库的差距,更要实现优化升级,降本增效。

KingbaseES是人大金仓自主研发的企业级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三大兼容模式。

以应用中占比较大的某数据库为例,KingbaseES除全部兼容其基本能力外,还兼容PL/SQL内置包、DBLink等高级能力。同时,KingbaseES在提升数据处理性能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提供分区能力支持处理大数据量数据,通过物化视图提升数据查询效率,通过批量DML优化、copy等功能提升接口效率等。

加速数据库本土化发展,除了产品性能因素之外,还有成本和技术架构选择上的考量。从成本上来看,某数据库的授权费用一直被业界诟病,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授权费用轻松就能达到数百万美元,这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是难以承受的。出于省钱的目的,更多的企业开始考虑采用国产数据库。

从技术架构选择上,目前本土数据库已经形成不同的技术路线。有的推崇完全自主研发,有的则采用主流开源技术;有的强调原生分布式架构,有的则看好集中式数据库。从实际效果上看,不同的技术路径和数据库架构在让数据库领域“百花齐放”的同时,也为行业企业带来了更多选择。

核心能力提升是关键

国外数据库企业在国内市场深耕多年,有着丰富的行业实践,并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本土数据库想要驶上发展的“快车道”,不仅要提升与国外数据库的兼容性,还要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

哪些才是数据库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数据库事业部总负责人李飞飞认为,数据库一方面要确保数据业务永远在线,另一方面要让数据价值不断放大,前者强调的是稳、快、不挂,后者重在对数据库里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发现。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目前,政府、金融等领域对于数据库产品的安全可靠性要求依然很高。随着行业的发展,数据库产品的安全可靠性逐渐得以保证,未来最需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不同产品之间的兼容性以及业务系统和数据的平滑、无损迁移。

对此,张皖川表示,在本土数据库替代过程中,金融领域的广大客户对于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以及复杂查询和批处理的能力尤为在意。因为,在银行的需求中,稳定安全是重中之重,很多核心业务系统都建成多年并运行至今,改造迁移要做到无缝平滑。

“从整体上来看,本土数据库已经初步跨过了‘能用’这个门槛,但实现‘好用’仍有一段距离。因为无论是开源,还是纯自研的数据库产品,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共通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企业级关系型数据库MogDB就是基于openGauss开源数据库的内核进行研发的。而为了实现MogDB对标商业数据库的目标,公司将不断提升产品内核能力。一方面,要构建包括迁移、开发、管控等工具在内的完善的配套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入产品内核,通过打造高可用架构持续提升产品兼容性能力,并充分发挥客户的硬件资源能力。”张皖川进一步解释道。

身处其中,优炫软件从数据库底层进行内核研发,在高可用、数据一致性、弹性伸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从零到一的自主改造和创新,推出了UXDBSRAC共享存储集群数据库系统。

梁继良表示,本土数据库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可以在OA办公、档案管理等环节进行广泛应用。下一步,本土数据库应该面向关键的、对高可用要求高的核心业务场景,持续打磨产品性能,让本土数据库真正从能用走向好用、易用,使自身能够在国际上与行业主流数据库一较高下。

打造可复制的行业标杆

尽管本土数据库在技术性能和行业应用上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与国外成熟的数据库产品相比,本土数据库仍然有不小差距。

从产品上看,如今,本土数据库在局部性能指标上与国外同类数据库产品并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在分布式、云原生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传统数据库。从市场规模和投入上看,尽管在企业规模、研发投入以及人才数量等方面,本土数据库与国外数据库相比仍有差距,但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差距正逐渐缩小甚至被抹平。

综合来看,二者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应用场景的成熟度和丰富度上。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外企业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应用中不断试错,迭代演进发展过来的。这些数据库企业借助全球市场,已经实现了多层跨越,而国内企业也需要经历这样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杜胜表示,中国数据库产业已经进入正常发展期,并且具备了与海外企业同台竞争的能力。此时,中国数据库企业着重要做的是深入更多核心行业的关键应用场景,降低实施成本和复杂度,提升应用体验,树立更多的行业标杆,这样才可能具有可复制的价值。

“国外厂商经过多年的技术演进和行业实践,在不断解决客户问题,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对于本土数据库来说,尽管已经积累了部分行业标杆案例,但真正提升客户的信任程度还是很难的。因为形成一种基于大客户的标杆性应用,并产生实践效应,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梁继良如此说道。

在某次普查工作中,优炫软件负责普查全电子化数据采集、处理、数据分析和设计开发、应用部署与技术支持工作。项目采用优炫数据库、MPP分析型数据库等产品,提供包含MPP并行计算技术、列式存储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对应用系统数据处理分析,采用国产安全数据库实现数据底层加密,从而确保了系统数据的安全和服务的连续性。

此外,河北移动以数据库迁移改造项目为契机,选择了openGauss商业版———云和恩墨MogDB作为核心业务系统———EOMS替换选型的目标库,并围绕“怎么选、怎么替、怎么维优”三个环节,形成了“3阶9步、6原则4方针”的数据库替换选型方法论,树立了行业标杆,推进了本土数据库应用的快速落地。

事实上,近年来,本土数据库在政府、金融、电信、能源、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所服务的业务场景正在逐渐增多,各种业务问题被不断解决,这也让业界对本土数据库的发展更有信心。

与此同时,随着数据量的快速增长,中国数据总量预计到2025年将跃居世界第一,全球占比有望达到27%以上,这将是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会为本土数据库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着力推动市场环境和生态改善

在与采访嘉宾的对话中,他们都认为,营商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建设是推动本土数据库落地的关键。在梁继良看来,本土数据库的发展,要谨防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因为这不仅会伤害数据库企业及行业客户,也会对行业的整体营商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从而降低客户的信任度。

之前,在数据库项目招标中,存在着低价中标,乃至“1元中标”的乱象。为了进一步解决项目招投标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纷纷发布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和评审方法,强化从业人员产品和工程质量意识,择优确定中标单位。

从产业角度上看,只有整个产业界包括数据库的最终用户,尊重基础研究与根技术创新投入,认可基础软件应有的商业价值,共同推动市场形成合理的有序竞争,才能让厂商聚焦做好基础软件的研发,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数据库产品与服务。

除了市场环境问题,不同的技术路径所衍生出的技术壁垒,对于行业生态建设也是一大阻碍。“近年来,本土数据库不断加大投入,开始逐渐进入到国家核心行业及系统。虽然国内数据库厂商的技术相比国外有差距,但是目前来看最重要的‘卡脖子’点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数据库生态的建设。”梁继良说道。

通过科技创新,构建国内信息技术产业生态体系,是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而在本土数据库领域,行业生态建设,一方面,要注重本身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协同,另一方面,要将自己融入到整个产业中,与国产芯片、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等企业,形成紧密连接的生态共同体。

总结来看,本土数据库生态要基于产业、技术、人才、商业四方面开展建设。产业生态需要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完成产品适配认证工作;技术生态是通过开放完整的数据库内核、分布式组件和接口驱动层等资源,吸引更多的行业从业者加入进来,壮大产业力量;人才生态是通过建设人才联盟、结合人才标准、提升人才能力、传播人才价值等一系列措施,持续为行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数据库人才;商业生态是通过深入到各行各业,形成更多的、符合客户需求的联合解决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技术路线是否会影响本土数据库产业的紧密合作或者发展壮大?对此,张皖川表示,尽管不同的技术路径会决定不同的产品架构或特性,同时也会有更适合的应用场景,进而可能组成相应的生态体系,但经过充分、自由的市场竞争之后,目前超过200家的国内数据库企业都会经历一个市场筛选及整合的过程,最终只会留下几家实力更强的数据库企业,围绕着具备根技术的数据库,来做生态链的服务。


作者:路沙

编辑:高珊珊

监制:刘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