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产业百科【397】深度剖析:伺服系统市场的竞争动态

发表时间: 2024-04-08 13:45

摘要:伺服系统目前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装备制造行业。近年来,我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规模逐步扩大,2019年我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规模为96亿元,到2022年,我国伺服系统市场规模扩大到170亿元。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我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需求也将不断增长,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扩大。在高端伺服系统领域还难以与国际知名厂商相竞争,为下游客户提供全过程的研发、设计、制造及服务的能力也有待提升。未来行业将朝着智能化、高性能和高精度化以及网络化发展趋势。



一、定义及分类


伺服系统是指以位置、速度、转矩为控制量,能够动态跟踪目标变化从而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系统。伺服系统是工业自动化的核心部件,由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编码器组成,编码器一般安装在伺服电机内。伺服系统通过伺服电机输出给定的位置、转速或扭矩,实现对机械的精准控制。伺服系统目前主要包括交流伺服系统、直流伺服系统和步进系统三类。


二、商业模式


1、采购模式


伺服系统企业采购主要根据“销售需求+备货需求”的方式进行定量采购。产品采购分为常备产品和非常备产品两大类,常备产品采购一般根据销售预测、历史数据、订货周期、储备量及现有库存等制定备货计划;非常备品严格执行按订单需求采购的原则。需要为产品制造采购相关元器件、原材料和配套电机等,其中电机采购一般是要求供应商按照参数要求进行贴牌生产PCBA板和各类线缆需要委托外部供应商进行加工。

2、生产模式


伺服系统企业的生产管理基于备货和订单相结合的模式。因行业下游客户普遍要求较短的供货期,伺服系统企业会储备适量的通用产品应对周转,兼顾生产计划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基于备货生产模式下,企业每月底根据销售部门提供的标准产品未来滚动的预测销量,结合合理库存制定生产计划,并在下月中旬根据当月实际销量调整生产计划。对于定制化产品,伺服系统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对于少部分每月销量基本稳定的定制化产品,企业也会储备适量的产品库存,以应对较短的供货期要求。


3、销售模式


伺服系统企业采用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丰富的工业自动化产品以及专业化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由于公司产品下游应用极其广泛,用户遍布众多行业,因此主要以经销模式销售给客户,而对部分采购量大、产品个性化要求较高的战略客户,则采取直销模式。伺服系统企业不断加强对销售团队的建设,深化营销网络布局,并建立了快速反应、高效处理的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技术服务工程师团队,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公司在全国部分主要城市设有办事处,并配备区域经理、技术服务工程师等常驻人员,开拓市场的同时可以就近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


三、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伺服系统行业的主管部门包括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和商务部。工信部是国家工业自动化行业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通过制定工业、信息化相关政策,对伺服系统行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和规范;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家的宏观管理部门,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式,对伺服系统行业进行宏观管理;科技部通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统筹协调伺服系统行业相关技术研究。商务部负责推进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流通企业改革、商贸服务业和社区商业发展,推动流通标准化和连锁经营、商业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


伺服系统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包括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主要负责组织市场调研,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战略,推动伺服系统行业发展;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与伺服系统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相关的建议;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协助政府部门制订、修订伺服系统行业标准,并推进标准的贯彻实施。


2、相关政策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伺服系统行业创新发展。2021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突破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同时发展增材制造,推动我国伺服系统行业向控制性强、高精度发展。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个部门联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翻倍的发展目标,将推动机器人需求量增加,拉动上游伺服系统行业不断扩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将高性能伺服系统和伺服驱动及电机列入鼓励类。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性能伺服系统技术创新发展,推动我国伺服系统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发展历程


伺服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机械、液压、电气化伺服三个阶段,现代意义上的伺服系统通常是指电气伺服,电气伺服又走过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年代前。电气伺服系统普遍采用功率步进电机作为动力源,一般不设计反馈回路,以开环控制为主;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70年代。直流电机开始广泛应用于电气伺服领域,这一阶段主要以直流有刷电机作为驱动源,多用旋转变压器、测速发电机、编码器等传感装置构成闭环控制系统;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技术及新材料的飞跃促使电气伺服进入交流伺服时代,执行电机通常以永磁同步电机为代表,并逐步占据了当今伺服领域主要市场。随着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交流伺服系统性能得到不断提升。


五、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伺服系统等运动控制产品的研发与设计集成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等多项技术,尤其是控制层和驱动层的算法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产品设计也需要考虑下游行业的工艺和应用环境,从而加大了技术开发难度。行业新进入者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技术积累,缺乏成熟有效的技术研发流程,较难在伺服系统行业立足。

2、人才壁垒


伺服系统等运动控制产品的开发涉及多学科知识且技术难度大,因此需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经验丰富且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进行研发设计,目前这类人才较为缺乏,行业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招募合适的人才,从而对其形成一定的壁垒。


3、客户壁垒


伺服系统等运动控制产品是智能制造装备的核心部件之一。客户会综合考虑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服务及时性、技术延续性等多方面因素,客户更换产品供应商可能会造成质量不能保障、技术服务不能延续等风险,因此对原有供应商形成一定程度的依赖,其他供应商短时间内难以取得用户的信任。


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运动控制产品供应商不仅提供产品,还提供配套的技术服务。随着客户制造自动化设备的技术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客户需要供应商从产品开发环节即介入,采用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等方式,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在合作开发过程中,供应商能更加深入了解下游客户的需求并提供配套方案,从而强化与客户的紧密协作与互动。行业新进入者则因缺少与下游客户深入沟通的渠道和机会,进入行业的难度加大。


4、品牌壁垒


国际品牌厂商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开拓,其产品凭借出色的性能、技术和质量优势在部分行业树立了稳定的品牌地位,国内的高端市场被其所占据,如果没有具备竞争力的设计、技术、产品及方案,国内品牌厂商较难进入这些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品牌壁垒。

六、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伺服系统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主要为稀土、传感器、IC及其他电子元器件、硅钢等金属;中游为伺服电机制造、伺服驱动器制造以及数控系统研发等环节;伺服系统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医疗器械、机器人、汽车制造以及工业装备等领域。中国伺服系统行业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从上游来看:磁性材料是伺服系统的重要原材料,伺服系统行业对于稀土永磁的需求量较多,我国是世界上稀土储量及产量最多的国家,国内稀土资源供应相对充足,有利于我国伺服系统行业的发展。 且近年来,我国硅钢等金属产量稳步上升,产品质量也在逐步提高,进一步推动我国伺服系统行业的发展。


从下游来看:目前,我国机器人行业随着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提升,机器人行业呈现较大的市场需求,且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我国伺服系统行业的需求量也随之扩大。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以及汽车制造行业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利于我国伺服系统行业的发展。

注:本文转自智研产业百科平台,如需获取更多行业信息和定制服务,可进入智研咨询官网搜索查看。

智研产业百科是智研咨询推出的产研工具平台,致力于为您提供全方位的百科式产业信息查询服务。智研咨询践行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的企业使命,完善和丰富企业方法论,依托产业百科平台提升信息价值,持续为行业发展及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伺服系统产业百科作为伺服系统产业一站式系统化研究工具,全面归纳了伺服系统产业知识信息,内容涵盖伺服系统产业的定义、分类、政策、产业链、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并依靠信息技术建立智能互链的行业知识图谱,为行研从业者及相关投资者提供深入的洞察力和全面的信息。

智研咨询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为品牌理念。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含精品行研报告、专项定制、月度专题、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等。并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和定制数据,内容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