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葆华深度解析:ChatGPT的三大维度:研究目标、理论概念与实践方法

发表时间: 2024-01-24 22:44

作者:周葆华

来源: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10期】

导 读

以ChatGPT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异军突起,吸引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热现象需要冷思考,对ChatGPT及类似的生成式智能应用,我认为存在三种理解的方式,分别是研究对象、概念与方法。

以ChatGPT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异军突起,吸引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热现象需要冷思考,对ChatGPT及类似的生成式智能应用,我认为存在三种理解的方式,分别是研究对象、概念与方法。

作为研究对象(object)。这一层理解最直接。ChatGPT及类似应用横空出世后,因其杰出的回答问题、提供建议、给出思路、协助写作、帮助编程等通用能力,其实际如何被使用(实践行动)、可以如何被使用(功能分析)、存在哪些弊端(算法审计)、伦理风险(价值规范)、如何治理(法治规范)等,都成为颇值得研究的内容。这其中,应当从简单的思辨式探讨中走出来,进行更多的经验与实证研究。特别是在与新闻传播和媒体行业息息相关的两个方向上:一是新闻机构与从业者如何采纳与引入ChatGPT等生成智能;二是普通受众与用户如何感知、想象、驯化及在日常生活中展开ChatGPT的实践行动。

作为研究概念(concept)。概念是学术研究理论发展的基石,也是赋予研究对象以灵魂的过程。此处的“概念”是指内嵌于学术脉络的理论、变量或关系型概念,而非对象型概念本身。如果ChatGPT等生成式智能仅仅作为一种对象,那么它就停留于现象描述层面而无法上升为理论对话与创新。笔者曾在《或然率资料库:作为知识新媒介的生成智能ChatGPT》一文中尝试将ChatGPT定义为“知识新媒介”,并采用“或然率资料库”的概念来阐释其如何重构知识生产、调用与流通。“生成智能”的“生成性”本身,可能是另一个可以探究的概念。对ChatGPT的概念化并非只有一种,端赖置于何种学术脉络之中,其挑战颇大,但只有深究此理,研究才有学术价值。

作为研究方法(method)。ChatGPT等生成式智能亦具有方法意义。以巴比或纽曼的经典教材为代表,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量化/质化的二分法,但现时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应该超越这一层面。过去十多年间,计算方法(computational methods)与数字方法(digital methods)兴起,以数据驱动、预测算法、编程技术等为代表,重构研究方法版图;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智能的出现,新的“智能方法”(intelligence methods)可能占有新的位置。智能方法强调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大语言模型的自动化,可以用于传统由人工或机器学习方法实现的内容编码、分类、实体识别、情感分析等任务,其信度与效度已经得到初步检验与讨论。未来研究方法可能呈现质化、量化、计算(数字)与智能方法共同构成的“百花园”。

超越喧嚣,沉下心来。学界与业界面对ChatGPT等生成式智能的崛起,在对象、概念与方法三个层面上深入求索,共同推进知识创新、社会福祉与文明进步,正当其时。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周葆华.ChatGPT的三重理解:研究对象、概念与方法[J].青年记者,20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