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内容均有可靠信源,具体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最后。
文|编辑:熙云
历时51年修建,耗资330亿成本,如今已通车18年。
青藏铁路,被誉为“离天最近的路”。
全长1956公里,11万人参与建设。
青藏铁路仅一期工程就牺牲超300位英雄。
而在当年,美国也曾断言:只要有昆仑山,中国的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后来,我国的工程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青藏铁路的通车,从此火车穿越昆仑山,自由穿梭在拉萨雪峰。
用实际行动狠狠的甩出了响亮的一鞭。
让青藏铁路成为世界之最。
虽成功制造,可还是一到格尔木站,就得换上美国NJ2型车头。
中国技术都发展这么迅速了,为何不使用国产火车头?
是美国技术相较于中国,确实更胜一筹?
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呢?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这是来自歌曲《天路》里面的歌词。
用天路来比喻青藏铁路再合适不过。
作为世界最长、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的开通让我们进出拉萨不再成为局限。
虽然技术和之前相比已经大有优势和进步。
可一直未经更换的美国NJ2火车头还是遭到了中国人的疑问和不解。
也一度怀疑了中国是真的技不如人吗。
其实并不是。
而是美国的火车头更适用于中国的铁路模式。
那既然我们有能力,为何还要使用进口的呢?
万一将来美国利用这一方面掣肘我们怎么办?
这种情况也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毕竟中国的实力在这放着。
而且我们最初也是使用的以内燃机为驱动的能源。
只不过国家技术更新换代太快了。
电力机车的出现更是直接淘汰了内燃机驱动。
也让国内内燃机的厂家逐渐倒闭。
那既然技术过关,自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总之就是综合多种,给出的最优选择。
作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
而对于一条通往如此高海拔的铁路而言。
对它的性能就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况且格尔木到拉萨路段的环境条件极为苛刻。
加上海拔过高,每上升1000米。
平均气温下降6.5度,大气压随之下降10%。
越往上走,气候寒冷路段容易结冰且缺氧。
这些都对火车头的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而我们国家目前盛行的以电力为主的能源。
且在电力方面,我们远超过欧美成为世界第一。
可虽然电力车头有着较好的抗寒性。
但是在高海拔、低氧的环境下。
电力驱动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仍然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与之相比,美国的NJ2型内燃机车头则采用了先进的柴油增压技术和涡轮增压技术。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
显而易见,正好弥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不足。
能够保证在低压环境下保持高效的燃烧过程,确保机车动力的持续输出。
此外,美国的NJ2型车头还配备了高效冷却系统。
能很好的适应低温低压环境,确保车的正常稳定运行。
不止是能有效解决恶劣的低压低温环境问题。
经过美国先进的特殊设计。
他们的发动机采用的是16缸V型结构。
气缸数量多,能保证长时间更大动力的输出。
加上V型布局使得发动机更加紧凑。
减少车辆机舱空间的同时,还提高了车辆的整体灵活性。
而且随着海拔的升高,功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以此来适应不同海拔下的运行需求。
更重要的是,NJ2型车头还拥有较高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水平。
也得以让司机在驾驶舱里通过智能显示器。
就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自己以外的机车情况。
虽然中国的电力制造,不可否认在各国都遥遥领先。
而且在抗寒性方面也攻坚克难,表现较好。
但成本和性能成正比。
日常维护修理的价格也很高。
特别是在高原环境下,路段常年结冰。
因此就一直维护实在是得不偿失。
且还对维修者有着极为高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美国的NJ2型内燃机技术成熟、性能稳定。
和中国相比,美国可是个有着100多年汽车制造史的国家。
在机车这方面的话语权还是更胜一筹的。
此外,美国的NJ2车头还采用了抗紫外线涂料和抗磨损材料。
高原地区常年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风沙侵蚀。
它也能有效抵抗。
延长车头使用寿命的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维护成本。
在青藏铁路通车的这18年。
虽然美国技术不断进步,可中国国产技术也在飞速发展。
以较快的速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速度。
带观众看世界,带世界看中国!
这条连接沙特和中国的麦麦高铁,它全长450.28公里。
途径麦地那、拉比格、吉达、麦加四座城市。
为此还修建了11座铁路桥、18座公路桥、5座通道和100座涵洞。
从2009年启动开建,历时近10年。
在中国工程师日夜奋战下,终于在2018年正式建成通车。
作为沙特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条铁路。
麦麦高铁承载了无数国人的期盼和厚望。
经修建人员的采访,中国工程队在其中面临了诸多挑战。
由于高铁路线穿越沙漠地带。
因此沙漠治理就成了一大难题。
凭着丰富的治沙经验和创新技术。
中国基建人攻坚克难,成功克服了这些挑战。
动工当年,也就是2009年,又正好碰上吉大暴雨。
闻所未闻,沙漠里面见洪水!
连人带房子带设备一块儿被冲跑。
“1个月凿出大山,修建路段”。
当面对一座大山,麦加城市不允许采用普通的炸药爆破时。
中国团队调动100多台钻机,24小时日夜不停。
基建人延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
最终仅用时1个月,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
不仅让中国观众顺利便捷的走了出去。
也让世界观众看到了我们中国的速度和成果。
宣传了中国人的科技和智慧。
开放引领发展,合作共赢未来。
在麦麦高铁的运行下,我们国家和中东地区联合的越来越紧密。
也看到了未来更多中东的商机和机遇。
从麦麦高铁到克罗地亚的佩列沙茨大桥。
这些工程无不在向世界宣告中国基建的强大实力。
既然能逢山开路、遇沙建桥。
也相信终将会有一天。
同样甚至更高超的技术会顺利应用在青藏铁路建设上。
在中国科技的持续创新和基建人的努力下。
我们一定能在更多领域实现技术的完全自主可控。
也有信心突破更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
因为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也从来不是浪得虚名。
由此可见,中国经历和科技的发展速度是越来越快。
虽然现如今,青藏铁路还是要依靠美国的技术,使用美国车头。
但终将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
中国也会攻坚克难,在确保铁路正常安全的运营下。
稳中求进,生产出自己独有的技术。
也能让国产的青藏铁路直通格尔木甚至更高海拔的地区。
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1】《发扬青藏铁路精神,创造更多中国奇迹》2024-09-25 09:14•公主岭新闻
【2】《火车司机见证高原铁路巨变》2024-09-20 10:51•西海都市报
【3】青藏铁路全线通车18周年 运送旅客超3亿人次 2024-07-01 14:46·中国新闻网
【4】抖音视频号:湖南卫视《花儿与少年》综艺节目“中国基建真的不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