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可史意
编辑|不可史意
“难道今年我就非死不可吗?”
近日,由于卫生巾事件的曝光,胖东来都快被女性群体给“轰炸”了!人们可以说是成箱成箱地往家里面搬卫生巾,场面夸张至极。
谁知这些抢到货的人刚放下心来,转眼就又出了事情:麻辣烫也塌房了。
用的不安全,吃的也不安全,这世界究竟还有什么是干净的?
近期,卫生巾行业上演了一场“数字游戏”,起初在人们看来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错误,没想到越扒越让人心惊!
一片卫生巾的长度,从包装上堂而皇之标注的245毫米缩水到实际测量的235毫米,这10毫米的差距仿佛微不足道。
但倘若放眼整个市场,销量以百万计,甚至亿计,这3毫米的省略,便成了实实在在的成本节约和利润增加,对消费者而言,一次购买也许觉察不到什么,可是,这份不经意中流失的“标准”,竟成了某些厂商精打细算的资本。
更有甚者,某些品牌的“数字游戏”远不止在长度上显现,一些包装上赫然标注的吸收量指标,经不住实测的考验,实际吸收能力与承诺相去甚远;另一些则干脆对厚度、材质等技术参数模棱两可。
一切似乎都在让消费者糊里糊涂中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买单,而在这一串被精心设计的数字背后,厂商的算盘却打得响亮:看似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却足以在成本控制与利润最大化之间找到绝妙平衡。
更令人侧目的是,有些卫生巾中竟然被检测出含有荧光剂,这种广泛用于增白纸张的化学物质,在卫生巾这样的贴身用品中出现,怎么可能对人体不产生伤害?
虽然一些企业急忙以“符合国家标准”为辩护,但当消费者意识到自己可能将这种潜在风险置于身体最敏感的部位,顿觉胆颤惊心!
参考信源:鲁中晨报2024年11月21日——问题频发集体塌房!搜索量上涨3920%
然而正当卫生巾事件发酵的正严重时,另一个“大雷”正在来的路上......
麻辣烫,这种将街头美食的随性与锅物料理的丰富完美结合的食品,一度因其浓香四溢的汤底和琳琅满目的配菜成为无数人味觉记忆中的高光时刻。
然而,最近被揭开的“科技与狠活”的黑幕,却让这种美食瞬间蒙上了一层化学和工业的阴影。
所谓麻辣烫的“高汤”,在部分商家的后厨不过是浓汤宝加水的产物。
这种操作简单到让人难以置信,却足以在味觉上“骗过”消费者,浓汤宝通过化学调味剂模拟出复杂的味道,将原本需要耗时耗力熬制的汤底变成了一种工业化的速成品。
当消费者陶醉于浓郁的香气中,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这一锅所谓的“秘制高汤”不过是调料和水搅拌的结果,更夸张的是,那些让人欲罢不能的“麻辣鲜香”往往依赖辣椒精、增香剂等化学品的加持。
这些调料虽然让麻辣烫变的非常美味,却在健康上埋下了隐患。
有人吃完麻辣烫后,口干得像是刚穿越过沙漠;还有人反映尿液散发着奇怪的气味——这些身体的微妙变化,似乎在提醒人们,这顿美味背后藏着什么。
汤底的科技手段已经让人咂舌,餐具的卫生状况则更是触目惊心。
市面上不少麻辣烫品牌以整洁的环境、高温消毒的餐具吸引顾客,但看似光鲜的表象之下,往往暗藏污垢。
市场监管部门的一次抽检中,一家知名麻辣烫品牌被检测出餐具含有大肠菌群和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残留。
大肠菌群,往往与粪便污染直接挂钩,而洗涤剂残留则提示清洗环节敷衍了事,消费者看着锃亮的碗筷,以为是经过严格消毒的安心选择,却不知实际上正在享受一场“舌尖上的冒险”。
参考信源:深圳新闻网2024年11月16日——广东一家“杨国福”被曝麻辣烫碗“不干净”
有的商家甚至将卫生问题视为一种“可控成本”,只要没有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一切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但这背后却有着巨大的隐患,消费者在用完餐后,可能会出现腹泻、口渴,甚至尿酸高等症状。
日常用品和食品都不安全的背后,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今年的食品安全问题仿佛一块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从卫生巾的荧光剂到豆芽菜的化学催生,再到麻辣烫的“高科技汤底”,危机如同蔓延的火焰,逐渐烧向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消费者每天面对餐桌上的“选择”,却开始像盲盒般未知,既期待,又害怕。
在这一波波“塌房”事件背后,监管的失位显然无法忽视,近年来,国家对食品和日用品的监管标准愈发严苛,但为何“塌房”的声音却频频响起?
或许,这不是法规的问题,而是落实的缺失。
以卫生巾为例,很多企业都声称自己的产品严格遵循国家标准,所有偏差都在合理范围内。但问题在于,这种“合理范围”却似乎总是在朝着有利于商家的方向波动。
对于麻辣烫这样的食品行业,问题更为复杂,一方面,小作坊的普遍存在使得监管难度增加;另一方面,即便是知名品牌,在利益驱动下也可能不惜铤而走险。
从餐具检测到原料来源,监管部门能发现的问题恐怕只是冰山一角,消费者或许只能自问,究竟还有多少看不见的黑幕隐藏在外卖盒的香气之下?
面对信任危机,企业不得不开始直面自身问题,卫生巾行业,因虚标长度和荧光剂问题备受关注,消费者的怒火直指企业的道德底线。
对此,一些品牌如ABC迅速表态,承诺推出“零负差”产品,明确所有尺寸标注与实际一致,更提出2025年实现全线产品“正差”,即超出国家标准要求。
同样的压力在食品行业也在发酵,麻辣烫行业在勾兑汤底、餐具卫生等问题曝光后,不少品牌被迫展开自查整顿。
一些头部连锁企业提出加强原材料溯源管理,优化制作流程,甚至宣称“全透明厨房”计划,允许消费者随时查看制作过程。
这样的整改或许能赢回部分信任,不过等严查的风头过后,很多商家就又开始步入“脏乱差”的老路,实在很难让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