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奥特曼”刚走,“小马宝莉”又来了。日前有媒体发现,“小马宝莉”卡牌在中小学生群体颇为流行,成了许多孩子的“社交密码”。
小小卡牌,何以有此魔力?经典IP加持、精致的外观,固然自带吸引力,但真正让人难以抗拒的,恐怕还是背后的社交属性,不玩可能遭人排斥,加入才能拉近关系。“小马宝莉”卡牌还分为R、SR、SSR等不同等级,稀有程度逐级升高,越是“人无我有”,就越能充当对外炫耀的资本。
很显然,这种稀缺是人为制造的。就像换了马甲的盲盒,想要集齐所有卡牌,要么“赌性”发作、频繁复购,要么倒卖交换、“互通有无”。在这样的“氪金游戏”之下,“家长花200万元给娃集奥特曼卡没集齐”的新闻,也就不足为奇。
说起来,集卡这事算不上新鲜。只不过“60后”集的是糖纸,“80后”从干脆面里集英雄卡,每一代人的童年总是相似的,“时尚”似乎一直在轮回。正因这份共情,家长的态度并没有那么“一边倒”:有人认为,孩子喜欢集卡,总好过沉迷网络游戏,只要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就没必要干预。
集卡本身不是洪水猛兽,但不能脱缰而行。简单对比可以发现,物质丰盛年代的集卡,加上拆卡直播的助长,更容易滑向盲目攀比、非理性消费,连成年人也不能免俗,遑论自控力尚且不足的青少年?依笔者愚见,“堵”和“疏”都不可偏废。
打击违法“围猎”,要“围追堵截”。去年6月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除了校园周边小卖部等重点线下场所,一些在镜头外搞各种小动作的拆卡直播间,也应纳入监管范围。暑期来临,“11岁女孩玩小马宝莉,因进群领装备被诈骗9万”这样的诈骗案例也进入高发期,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防范集卡成瘾,别一“卡”了之。家长们担心孩子玩物丧志很正常,但板子不能全部打在别人身上,有时也要不断改进教育方式。从“萝卜刀”到“鼻吸能量棒”再到“烟卡”,真实的社会不是“无菌室”,学会抵制诱惑也是成长一课。与其粗暴制止,不如积极引导,看见他们的真实需求,并用高质量陪伴去满足。
正如有专家发现,无论是过度沉迷集卡,还是沉迷游戏,这一群体存在一个相同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被过分打压否定,缺乏价值感,玩游戏、集卡带来的成就感,便成为了一种心理补偿。
只要家长多一些耐心沟通,多一些以身作则,久而久之,相信孩子会逐渐意识到:玩概率游戏终究只是一时爽,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培养自己的成长型爱好,才能真正一直爽。
【作者】 高维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