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京东深陷舆论漩涡。这一次,将这家电商巨头推向风口浪尖的,不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不是复杂的商业布局,而是一位脱口秀演员——杨笠。
这位以“普信男”言论引发巨大争议的脱口秀演员,竟然成为了京东的品牌代言人。这一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男性用户更是用实际行动表达不满:卸载App、退货退款,甚至公开抵制京东平台。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京东冒着“得罪”男性用户群体的风险,也要选择杨笠作为代言人?这场风波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一切要从“政治正确”这个词说起。
最初,政治正确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多元文化融合而存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僵化的教条,甚至成为一种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
尤其是在商业领域,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所谓的政治正确,不惜牺牲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感受,最终导致适得其反。
京东这次的翻车事件,恰恰印证了这一点。选择杨笠代言,无疑是想借势“她经济”,讨好女性用户群体。
然而,这种策略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群体——男性用户。杨笠的“普信男”言论,在部分女性看来或许是敢于打破刻板印象,但在许多男性眼中,却是赤裸裸的性别攻击。
京东此举,无异于是在挑战男性用户的底线。结果可想而知,大量男性用户选择“用脚投票”,卸载App、退货、抵制,京东的口碑和用户粘性都受到了严重打击。
更令人担忧的是,京东并非个例。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因为“政治正确”而翻车的案例屡见不鲜。
从英特尔、奔驰到舍得酒,这些品牌都曾因为选择具有争议性的代言人,或是在营销中过度强调“政治正确”,而引发用户反感,最终导致品牌形象受损,甚至影响到产品销量。
这些案例无一不在提醒我们:政治正确并非万能灵药,它不能代替市场调研,更不能凌驾于用户需求之上。盲目追求政治正确,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企业前赴后继地掉入“政治正确”的陷阱?难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策略的风险远大于收益吗?
答案或许可以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找到答案。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泡沫经济盛行。为了刺激消费,商家们将目光瞄准了女性市场。
他们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将消费行为与两性关系捆绑在一起,将“为女友花钱”包装成了一种表达爱意的方式。
在这种舆论引导下,日本女性的消费欲望被空前激发,甚至出现了“三个钱包”理论:女生谈恋爱,要找三个男朋友,一个负责浪漫,一个负责供养,另一个则是老实人。这种理论虽然带有戏谑成分,但也反映出当时消费主义的盛行,以及性别观念的扭曲。
为了赢得女友欢心,男性不得不拼命工作,掏空钱包讨好对方。商家们则赚得盆满钵满,沉浸在虚假的繁荣之中。
然而,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这种消费模式也随之崩塌。
而今,类似的情景似乎又在国内上演。各大平台为了争夺女性用户,不惜打造各种专属节日,从“女神节”到“少女节”,各种营销活动层出不穷。
广告语更是直指人心:“他爱你,就会给你买这个东西”、“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在这种消费主义的洗脑下,一些女性逐渐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将物质等同于爱情,将消费视为理所当然。而男性则被塑造成“ATM机”的角色,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稍有不慎,就会被贴上“直男癌”、“普信男”的标签。
杨笠的“普信男”言论,正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缩影。她的表演犀利直接,戳中了一些女性的痛点,但也加剧了性别对立的情绪。
京东选择她作为代言人,无疑是在火上浇油,最终导致男性用户的大规模流失。
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到京东代言事件的翻车,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我们:消费主义陷阱,往往披着“政治正确”的外衣,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最终达到操控消费的目的。
事实上,政治正确并非东亚文化圈的专属现象,在西方社会,它早已深入到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了一种不可触碰的禁忌。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人们对“政治正确”背后操控力量的反思,西方世界也开始出现反弹的声音。
从“黑命贵”运动到“多元文化”倡导,这些看似是在追求社会公平、多元包容的运动,背后却隐藏着资本操控的影子。一些企业和政治势力,利用这些议题来获取政治资本,操控舆论导向,最终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然而,这种操弄民意的做法,终究无法长久。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被利用,被当作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马斯克收购推特后,对平台规则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就包括对“政治正确”内容的清理。这一举动虽然引发了巨大争议,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已经开始厌倦被“政治正确”绑架,渴望更加真实、自由的表达空间。
回到京东代言事件,这场风波给所有商家敲响了警钟:在“政治正确”盛行的当下,如何才能找到一条既能迎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又能兼顾用户需求的商业策略?
首先,要明确一点,“政治正确”并非洪水猛兽,它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企业在制定商业策略时,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尊重多元文化,倡导社会公平。
然而,尊重“政治正确”并不意味着盲目跟风,更不意味着要牺牲用户需求。企业应该将“政治正确”融入到产品研发、服务提升等方面,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责任,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营销手段,更不能利用它来操控用户的情绪。
其次,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而不是被“政治正确”的表象所迷惑。不同的用户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
企业应该进行精准的市场调研,了解目标用户的真实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迎合某些群体的偏好,而忽视了其他群体的感受。
最后,要回归商业的本质,为用户创造价值。商业的本质是交换,企业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用户付费购买。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价值,而不是利用“政治正确”来进行道德绑架,或是通过制造焦虑来刺激消费。
总而言之,在“政治正确”盛行的当下,企业更需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更不要被舆论裹挟。只有真正回归用户需求,为用户创造价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京东代言事件,只是一个缩影,它反映出的是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和迷茫。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被各种声音裹挟,迷失在各种标签和定义之中,逐渐忘记了思考,忘记了倾听内心的声音。
“政治正确”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人们困在其中,让人们不敢发声,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而那些试图操控“政治正确”的势力,则躲在暗处,坐收渔翁之利。
拒绝被操控,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被各种标签和定义所束缚。我们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这种观点与主流声音相悖。
我们要学会尊重不同的声音,即使这种声音我们并不认同。
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敢于做真实的自我,敢于表达真实的观点,才能打破“政治正确”的牢笼,才能让社会更加多元、包容、自由。
而这,或许也是京东代言事件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