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饭局上,超速大哥向我推荐了这本李飞飞的自传《我看见的世界》。
严重推荐的那种。
鉴于我一直很信任、佩服超速大哥的资讯品位,我很快捧读了这本书。
一读之下,果然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再加上前些天刚读了万维钢的《拐点:站在AI颠覆世界的前夜》这本书,两本书同主题阅读,“疗效”果然非同凡响,大致“看见”了一个人工智能的“世界”。
华裔科学家李飞飞在自传《我看见的世界》中告诉我们,一名困顿于小小洗衣房的留学生,通过不懈努力,甚至可以引领世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潮流。
近些年最显著的技术井喷,恐怕非人工智能莫属。机器学习成为显学,人工智能成为热门话题,AI行业成为热门投资领域,大模型公司如雨后春笋,中国也出现了“百模大战”。
这背后,都离不开一位女人——被誉为“AI教母”的华裔科学家李飞飞。
李飞飞高中时期随父母赴美求学,面对家庭经济拮据的困境,她坚持勤工俭学,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奖学金,从此开启人生的新篇章。2009年,李飞飞团队历时多年打造的ImageNet系统正式公布。而今天诸如ChatGPT等热门人工智能应用,正是在这类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教机器像人一样识别图片中的物体,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一直都希望攻克的一项重大难题。有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评论,“没有ImageNet,就没有现在的深度学习革命”,李飞飞也因此被誉为“Al教母”。她用大数据训练多层神经网络的想法,从图像扩展到语音、文字、视频等其他领域,引爆了持续到现在的A1革命。
这位在AI领域深耕二十多年的杰出女性,拥有着众多令人瞩目的头衔一一她不仅是斯坦福大学首位红杉讲席教授、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院长,更是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
(斯坦福大学前副校长、哲学家John Etchemendy与李飞飞共同领导斯坦福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
但是,这位世界人工智能顶级科学家,却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在美国留学期间,为了生计,她去饭店刷过盘子,在干洗店打过工。而在学校,由于英语不好,长时间甚至连课都听不太懂……
即便如此,李飞飞对科学的热爱却从未减退,她将之奉为人生的“北极星”,并最终走进科学殿堂。即便他们家在美国的生活很多年都比较贫困窘迫,她母亲在超市做收银工作,后来家里开了一家干洗店,但他们一直都非常支持李飞飞,支持她对科学的热情,支持她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梦想。
即便一直无法摆脱贫困的泥潭,母亲的健康状况也一直比较糟糕,但他们毫不犹豫地支持女儿的科学研究,哪怕是女儿好几次放弃高薪的工作,辗转好几个学校读本科、读研读博,他们都坚毅地站在女儿的兴趣这一边,成为她科研路上坚强的后盾,直到李飞飞成为著名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成为美国科学院等“三院院士”。
在《我看见的世界》中,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到顶尖科学家的经历。让人惊喜的是,一位闻名世界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写起自传来文采飞扬,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将多元才华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本书的最大看点,不仅在于家长们可以看到李飞飞的父母如何一路坚毅地呵护、支撑女儿的兴趣特长和科学梦想,也不仅在于一名生活拮据的留学生如何一步步通过自身努力跻身学术殿堂并取得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还在于,这本书呈现了人工智能技术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呈现了一名前沿科学家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耕耘探索的心路历程,以及围绕人工智能各种技术突破和伦理争议而进行的深度反思。
因为母亲的一次手术,李飞飞看到了医护人员的辛苦,看到了医院工作的复杂性,从而对“环境智能”产生兴趣,并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阿尼一起,主持了一个针对医疗领域的环境智能项目。也是在母亲这次手术住院期间,李飞飞在与母亲的聊天发现,住院治疗期间,母亲最在意的不是疼痛、身体失控、健康等问题,而是尊严。
这让李飞飞体会到,不仅是医疗领域,乃至在人工智能领域,“个体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满足人的需要、增强人的能力、赋予人尊严,这才是构建和应用机器技术的出发点。
如今深度学习时代呼啸而至,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乘风而来,但毋庸讳言,人工智能技术的狂飙突进也带来了各种风险和恐惧。被人工智能抢去工作的担忧、对隐私和个人尊严的威胁、无法被问责的算法、特定人群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科技巨头们AI技术缺乏透明度等等,AI技术带来的社会争议和伦理困境,也让李飞飞开始审视人工智能的价值取向。
正如书中所说,在人工智能时代,尽管我们对潜在风险的认知不断加深,企业的夸夸其谈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首席执行官们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发表主题演讲,有些内容高瞻远瞩,有些则拙劣不堪,还有一些是彻头彻尾的侮辱。企业高管们承诺将在不久后推出自动驾驶汽车,设计出高超精湛的肿瘤检测算法,实现工厂的端到端自动化。至于被先进技术取代了工作的人(出租车司机、长途卡车司机、装配线工人甚至放射科医生)的命运,商业领域的态度似乎介于半心半意的“再培训”和几乎不加掩饰的漠不关心之间。
在谷歌云工作的日子里,李飞飞就经常与金融服务、农业、医疗、能源、娱乐和交通等行业的初创企业,以及财富500强企业的高管、产品设计师和各类开发人员进行交流。这些经历提醒她,人工智能已不再是智力上的好奇探索,而是即将改变全人类生活的社会转折点。她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地反思所看到的一切,试图更好地理解我们所面临的拐点,思考如何负责任地驾驭它。
李飞飞说,“人工智能不是现象,不是颠覆,不是难题,也不是特权。我们面对的是一种自然力量。它是如此宏伟,如此强大,如此反复无常,既能轻易激发灵感,也很容易摧毁一切。要让人工智能值得信任,需要的远不止商业公司空洞的陈词滥调。”
她认为,“无论是解决数据中的偏见,还是保护医院里的病人,这一切的共同点是我们的技术如何对待人,尤其是如何保护个体的尊严。‘尊严’,这是我一直强调的关键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如何才能尊重人的尊严呢?这个问题是一切研究工作的立足点。”
最终,李飞飞在一次讲座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她说,“我希望这个词能恰如其分地诠释我今后的职业生涯。我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对你们所有人都能有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卸任谷歌云首席经济学家之后,李飞飞回归斯坦福大学,牵头组建了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不管人工智能是纯粹的科学,还是被冠以“现象”“颠覆”“谜题”“特权”“自然之力”等标签,在李飞飞眼里,人工智能是一种责任,是我们所有人共同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