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码浪潮中,中国的软件工程正在崛起,而这股浪潮中的佼佼者之一便是开源中国,由马越创立。这位行业先锋不仅是红帽JBoss世界创新奖的得主,更是中国开源领域的奠基人。他带领开源中国,像个数字航海家一样航行在技术的大海上,为中国软件工程师打开了一扇探索、创新的大门。
开源中国的创业历程可谓传奇,从最早的一家IPO的开源企业,到巨额负债,再到融资7.75亿元的B 轮融资。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兴衰,更是中国软件工程力量的崛起史。如今,中国拥有800万-1200万的开源技术人员,位居世界第二,这是一支庞大而强大的数字军队,正在以开源的力量推动数字中国的崛起。
然而,与国际开源社区相比,中国的代码托管平台和开源社区规模还有差距。国际上,微软旗下的Github用户数量高达2800万,而中国平台在这方面尚有不足。马越认为,这一代开源技术人的任务是为下一代年轻人的原始创新,为他们搭建坚实的开源基础。这不仅仅是技术比拼,更是文化碰撞。开源技术的传承需要在文化土壤中生根,吸收更多的养分,茁壮成长。
开源中国的产品结构反映了这一理念。他们不仅提供标准化的SaaS工具软件,更致力于为大型企业提供PaaS和软件开发服务。他们推出的信创一体机产品为中小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强调定制化的开发。
马越对中美两国开源社区和生态的发展状况也有深刻的见解。他指出中美商业环境和文化存在根本性的不同,不可简单套用美国开源赛道的定义和模式。在中国,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开源技术可以定义到泛ToB服务这个赛道。与美国注重人效管理不同,中国的企业有着各自不同的业务流程,因此需要更具灵活性和个性化的PaaS底座平台进行定制化开发。
马越的理念并非只是关于技术的层面。他强调开源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不应为了开源而开源。在他看来,开源是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手段,是为了提高全社会的软件工程力。这种理念贯穿于开源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也成为他们发展的动力之一。
马越的眼光不仅限于眼前的技术潮流,更关注开源的文化传承。他提到,“一带一路”大战略将开源力量推广到更多国家和地区,这是一种文化的输出,是中国开源力量的传播。这不仅是技术的交流,更是文明的对话。
在不远的未来,开源中国将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他们将在2024年1月上线大模型平台,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程序员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持。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中国软件工程力的一次全面升级。
马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创业的初心与坚守。他回国创业,垦荒于开源的“荒地”,经历了艰辛的奋斗。然而,正是通过坚守和发展,他们逐渐在这片“荒地”上建立起独特的护城河。这是一种创业者的精神,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未来的发展中,开源中国强调以产品引领增长。产品力源于庞大的用户社区,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用户的反馈和需求,将不断推动产品的优化和升级,形成良性的循环。
联想创投平台的加入,使开源中国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与合作伙伴共创数字中国大时代,推动软件研发管理与大模型支撑解决方案的建设与落地,这是一次跨足产业链的战略布局。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开源中国如同一艘巨轮,扬帆起航。他们肩负着推动软件工程力提升的责任,同时也是中国软件工程师力量崛起的见证者。在数字中国的大潮中,他们不仅是创新者,更是传承者,为软件的未来描绘着新的图景。
迈向中国创造,开源中国正在书写一篇属于自己的史诗。他们的足迹遍布草原和高山,见证了开源的崛起。而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兴衰,更是中国软件工程力的崛起,是数字中国的崛起。在这个数码的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开源中国的明天,将是怎样的绚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