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两天,复旦大学的全国首个高校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使用规范正式上线了。
看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站出来管管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两年AI技术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从ChatGPT到各种生成式AI工具,几乎无所不能,有时候真的让人分不清论文到底是学生写的,还是AI写的。
但这事儿吧,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简单来说,复旦的这份《规定》就是一张“红绿灯图”,告诉你:用AI可以,但必须守规矩;想偷懒?别想了!
咱们先说说“绿灯区”,就是可以用AI的地方。
复旦明确了,以下这四种场景用AI没问题,前提是要征得导师同意:
文献检索和整理:比如懒得手动一个一个去翻数据库,那就可以用AI帮忙找文献,把线索捋清楚。
辅助画图表:要做个示意图、柱状图,AI可以帮你快速生成,节省时间。
非创新性方法辅助:比如一些基础的分析方法,AI可以帮你跑跑数。
整理参考文献格式:Endnote、Zotero这些工具老早就能干这活,换个更智能的AI继续用,也没毛病。
总之,这些地方用AI不影响论文的核心考核点,也就不会有什么争议。
接下来是“红灯区”,这些地方你要是用AI,那就踩雷了!比如:
论文的研究设计:研究怎么做,方法怎么选,全得靠你自己思考,AI不能帮忙。
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你跑出来的实验数据、田野调查结果,那必须得自己分析,自己总结。
正文撰写:AI不能替你写论文,不管是大段内容还是致谢,都是你的责任。语言能力是论文考核的一部分,不能甩锅。
语言润色:即使只是让AI改改句子、润色语法,这也是不允许的。说白了,老师们就是想看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达观点。
特别是那些保密内容,比如敏感数据,千万别上传到AI工具上。否则,后果自负。
复旦这次的《规定》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要求学生公开透明地披露AI使用情况。你用啥工具、啥版本、啥时候用的,都得写清楚;用在哪个部分,AI帮了你啥忙,也得交代得明明白白。
而且,最终责任在你自己头上。AI生成的内容不能直接拿来用,更别想着把AI写成共同作者。
这意思就是:你可以用AI,但最后结果得过你自己的脑子,才能算数。
这个规定的出台一点其实都不意外。AI技术虽然让科研和教育的效率提高了,但随之而来的学术诚信问题也越来越多。
比如,有些人直接用AI写论文,一键生成内容,根本不管正确与否。
更离谱的是,有些AI还可能瞎编数据。这些问题都让学术界头疼不已。
复旦的想法很明确:一方面鼓励大家科学合理地用AI工具,另一方面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通过这个规定,他们希望引导学生把AI当成辅助工具,而不是偷懒的捷径。
不只是复旦,国内不少高校都在探索如何规范AI工具在论文中的使用。
今年,中国传媒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发布了类似规定,比如明确AI不能直接生成论文内容,还对AI生成内容的比例进行了限制。
像天津科技大学,就要求所有毕业设计都要进行“AI生成内容检测”,智能生成比例不能超过40%。
如果超过了,就会被警告,并要求修改。这些措施都表明,高校在面对AI带来的挑战时,已经在逐步行动。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既然AI那么方便,为什么还非要我自己写?”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像健身一样——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坐在按摩椅上,而非得去撸铁?
因为锻炼的是你的能力,是你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是你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力。
写论文也是一样。毕业论文不只是完成一个任务,更是你走向学术和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个过程培养的,不只是你的研究能力,还有你的责任感、耐心和坚持。
而这些,AI永远都给不了你。
AI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它是工具,是帮你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助手”,但它绝对不是答案。
所以现在写论文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了,在几年后都有可能对论文进行抽检和复查,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样写毕业论文,可以私聊我免费聊聊,我很乐意为大家解答。
盐启学术是一群985/211/双一流高校博士组建的论文辅导工作室,致力于解决学生的论文难题。如果你有论文困扰,随时打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