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第一股”尘埃落定。
4月24日,出门问问正式登陆港交所。本次IPO发行价为每股3.8港元,上市首日破发,跌超21%。截至发稿,公司总市值约46亿港元。
相比于前一天新茶饮公司茶百道的破发,出门问问首日破发多少令人有些意外。毕竟在此之前,出门问问创下港股2023年至今,规模4000万美金以上发行超百倍的认购股记录,有中关村国际有限公司和南京经开聚智科创投资合伙企业作为基石投资者。
在生成式AI掀起了这一波人工智能热潮后,除了出门问问,包括云知声、黑芝麻智能、声通科技、宜搜科技等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也先后递表港交所,被认为是赶上了不错的上市窗口期。但从出门问问的开盘破发来看,真实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自谷歌辞职创业,从语音助手和智能硬件开始,到转型做生成式AI与语音交互技术,历经AI发展的两次浪潮,用12年时间,终于敲响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IPO前,出门问问共计融资7轮,引入了谷歌、红杉资本、SIG海纳亚洲、真格基金等一众知名机构,累计融资额达2.5亿美元,估值翻了近150倍。其中,SIG海纳亚洲是出门问问的最大外部股东,通过SIG实体持股17.03%。
01
前谷歌科学家回国创业,“一波三折”
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毕业后,于谷歌总部担任科学家,任职期间主要开发了谷歌的手机离线翻译系统。
2012年,36岁的李志飞从谷歌美国总部毅然辞职,把在谷歌做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工作的经验带回了国内,创立出门问问,并成功拿到了红杉资本和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资。
创业伊始,出门问问以语音助手软件切入市场,并于2015年推出TicWatch智能手表。同年,出门问问与国际巨头谷歌达成战略合作,并获得谷歌投资。
从2012年到2018年,是出门问问发展的第一阶段,其产品从最早的语音助手APP,扩展到以手表、音箱、耳机等为核心的智能硬件。同时,公司也在开拓线下零售渠道。
智能硬件和线下渠道都是重资产投入,对初创公司来说,没有持续融资就难以维系。2019年,出门问问在引进战略投资受阻后,决定进行战略调整,裁撤了线下门店,并将业务缩减到只剩手表、耳机和车载硬件。
不过,李志飞显然不满足于此,在2016年的一次采访中他谈到:“我还是要做一个牛逼的科技公司,我不甘心只卖个表。”
2017年,出门问问获得大众汽车1.4亿美元的投资,两者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大众问问”。在大众汽车的帮助下,出门问问成功开拓了车载语音交互市场,由此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
2019年至2022年,公司业务由C端转向B端。根据招股书,在2022年及2023年,大众汽车均是出门问问的最大客户;2022年,出门问问来自大众汽车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高达42.6%。换句话说,在这一阶段,出门问问与大客户深度绑定且营收过于依赖单一大客户。
然而,在2021年年底,大众汽车撤资,并将合资公司“大众问问”转变为大众全资子公司。
也是在这一阶段,出门问问没有再获得新的融资。
不过,有着谷歌背景的李志飞,一直在关注AI领域的前沿动态,为出门问问找寻新的探索方向。
“2020年OpenAI的GPT-3横空出世后带来行业巨变,直接推动了我信仰的转变,让我见到了AGI(通用人工智能)实现的可能,我也重新燃起了探索AGI的兴趣。”李志飞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表示。
2023年4月,出门问问发布了“序列猴子”AI大模型,以及基于大模型能力打造的四款AIGC应用,包括「魔音工坊」及海外版「DupDub」、「魔撰写作」及「奇妙文」、「奇妙元」等产品,专注于配音、写作、视频等领域。
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出门问问在中国AI语音技术及自然语言处理软件解决方案领域的市场份额为1.4%,排名第三。在快速增长的AIGC领域,出门问问是亚洲能够自建大模型的市场参与者之一。
02
AIGC第一股,成色几何?
仔细看招股书,出门问问的首日破发倒有迹可循。
根据招股书,出门问问的业务分为AI软件解决方案、智能设备及其他配件两大板块。其中,AI软件解决方案又包含AIGC解决方案和AI企业解决方案。
从2021年到2023年,出门问问的收入分别是3.97亿元、5.02亿元和5.07亿元。其中,来自AI软件解决方案的收入从2021年的0.6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0%,对应的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15%上升到了2023年的67.7%。
再细分到AIGC解决方案,过去三年的收入分别为682.2万元、3985.7万元和1.1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300%。
不过,在出门问问的AI软件收入中,占比更高的是AI企业解决方案,过去三年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3%、52.6%和44.5%。
出门问问对此的解释是:AIGC解决方案的收入增加原因为AIGC解决方案的付费用户增加;AI企业解决方案的收入增加主要原因为进行了知识产权安排。
即使在推出了升级版大模型“序列猴子”的2023年,除去知识产权带来的收入,出门问问在AIGC解决方案的收入为1.18亿元,仍不及以智能手表为主的智能设备及其他配件的1.64亿元。
也就是说,从主营业务的收入来看,出门问问“AIGC第一股”的底气稍显不足。从智能硬件转型AI并非易事。
另一方面,从盈利情况来看,尽管招股书显示,在2022年出门问问的净利润经调整后已经实现扭亏为盈,2022年盈利1.09亿元,但2023年盈利又降至0.18亿元,下滑幅度达83.5%。且公司预计,2024年可能会由于可赎回优先股和普通股账面价值的浮动再次出现净亏损。
此外,根据招股书数据,截至2023年年末,出门问问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1.44亿元,流动资产为3.96亿元,但流动负债却高达45.17亿元,流动负债净额达41.21亿元。
众所周知,AI大模型的研发和训练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研发投入是AI公司最大的成本开支。出门问问的研发开支从2021年到2023年经历了小幅增长,研发开支依次为0.91亿元、1.19亿元和1.55亿元,占营收比例为22.9%、23.8%及30.6%,这主要是由于研发人数增加以及大模型开发相应技术服务费增加。
然而,与同赛道上市公司相对比,出门问问在研发方面投入仍旧较低。以同样做生成式AI和语音交互技术的科大讯飞为例,年报显示其2023年的研发投入达38.4亿元,同比增长14.36%,占营收的比重约为20%。
因此,研发投入也是出门问问此次IPO募资的主要用途之一。具体来说,IPO募资的44.3%将用于持续提高建模技术,以进行模型训练;35.7%将在未来三年用于解决方案开发及营销,其中6.4%用于AIGC解决方案。
可以看出,在具有超高迭代性的AI行业中,企业的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同样很高。出门问问也在招股书中坦承,其经营所处的AI行业竞争激烈,主要与专注于AI技术开发的公司竞争,竞争加剧可能导致业务增长放缓、价格下降、利润率降低或市场份额流失。
值得一提的是,出门问问从创立之初就是一家有着国际化基因的公司。2016年,出门问问就开始了出海之旅,其智能可穿戴品牌TicWatch首次众筹便大获成功。智能硬件出海之外,2022年出门问问还启动了AIGC的出海步伐,推出了魔音工坊海外版产品DupDub,现已面向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目前,出门问问海外收入占比近50%,海外市场是公司的重要营收来源。
03
AI公司抢滩港股IPO
AI的市场前景毋庸置疑。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从2018年到2022年,中国AI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6.5%,中国AI市场占全球AI市场的百分比由2018年的11.2%上升至2022年的13.9%,预计于2027年将达到16.3%。
同时,AI市场的竞争也愈发白热化。在2023年上半年首次递交招股书时,出门问问还是为数不多早早落地通用大模型的AI企业之一;仅仅半年后,落地的大模型就已经层出不穷。到了今年,又有被称为生成式AI时代的“新AI四小龙”智谱、月之暗面、MiniMax和百川智能频获融资,估值迅速超过100亿人民币。
同时,自ChatGPT横空出世后,AIGC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大热赛道。
在一级市场,据非凡产研发布的《2023年全球AIGC行业年报》统计,2023年全球AIGC行业融资总额达到了1902亿元人民币,融资次数共计282次;国内AIGC行业融资总额为191.8亿元,年度融资次数共计168次。
在二级市场,AIGC概念股经历了疯狂炒作、长时间回调后,现已进入反弹周期,AIGC概念指数自今年2月低点至今涨幅已累计达到40%。
这种情况下,加速上市,抢占先发优势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
出门问问之外,冲刺“AI语音第一股”的云知声、AI智能驾驶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交互式AI公司声通科技、AI智能推荐公司宜搜科技等数十家AI公司,都陆续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后排队IPO。
不过,这些公司基本处于尚未盈利的状态,背后有众多明星股东等着退出。即便能和出门问问一样顺利上市,后期能否直面资本市场的压力,还能提供多少预期和想象空间,都还是未知数。
[本文作者i黑马,i黑马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iheima)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