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收购动视暴雪:一场震撼游戏业界的世纪交易

发表时间: 2024-12-14 19:46

世纪收购

科技圈有史以来最大收购案

*内容来自小Lin说2023年10月视频

2023年10月18日,微软正式以687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这笔收购成为全球科技圈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可能会改写整个游戏产业的格局。

但这么大的收购案哪那么容易成功,微软在美国、欧盟、英国三大战场,经过了将近两年旷日持久的反垄断拉锯战,顶着索尼竭尽全力的阻挠走到了最后。

咱们就结合着全球游戏产业的格局,一起来深挖一下这笔世纪收购案背后,微软、动视暴雪、市场玩家、还有各国监管者之间,都经历了怎样精彩而又赤裸的博弈和较量。

图片截取自: 小Lin说

微软为什么

想买动视暴雪?

游戏产业格局

不怎么玩游戏的小伙伴,可能对动视暴雪不太熟悉,但你一定听过或者玩过他出的游戏。比如《魔兽系列》、《使命召唤》、《Candy Crush》、《炉石传说》、《守望先锋》、《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这些鼎鼎大名的游戏,全都是他们旗下的王牌游戏,动视暴雪也绝对属于游戏领域的一个核心玩家

其实要是光看收益的话,动视暴雪并没有那么突出,它2021年的营收81亿美元,在全球游戏公司里排到第七。这第七听着好像也不太耀眼,不过看看前几名都是谁,腾讯、索尼、苹果、微软、谷歌,全都是综合的科技大厂。

这些大厂其实都多多少少利用了自己的平台优势插足游戏赛道,只有动视暴雪真的是在游戏行业里一步一个脚印,一个爆款一个爆款拼出来的。

而微软一旦和动视暴雪合在一起,总收益一下就可以超过索尼和苹果,冲到第二,仅次于腾讯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如果一旦收购成功,除了微软上升到第二,对整个游戏产业的格局有什么影响?

视频截取自: 小Lin说

平台主导

我们可以把游戏产业大概分成两大部分:

  • 出品方,就是做游戏的;

  • 发行方,通过不同的平台、渠道。

在早期,两边还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但随着行业发展,话语权慢慢就失衡了,开始逐渐向平台这边倾斜。

一方面游戏那么多,出品方之间处于完全竞争,而平台就那么几个;

另一方面游戏的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很多3A大作,比如赛博朋克2077、使命召唤,动辄几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还要花3 - 5年的时间,成本越高和平台方谈判的劣势就越大;

再加上平台手里,一般都同时握着流量和资本,于是就开始慢慢吃掉上游的出品方,产生了这种"纵向整合一条龙"的模式:自己出品游戏,然后在自己的平台上卖,让尽可能多的玩家,在我的平台上玩我自己产的游戏,这样产业链的每一环利润都是我的。

甚至一些公司会采用“独占”的玩法,就是我的游戏,只发行在我的主机上。最典型的就是任天堂,它的Switch平台81%的营收,都是来自自家的游戏。

我为什么绕这么一大圈聊这些呢,你就看看咱们刚才游戏收益前几名的公司,除了动视暴雪,哪个不是依附于自己的平台。

所以,动视暴雪为什么手握那么多王牌IP,还甘愿被收购呢?它其实在各大平台之间夹着也可难受了,因为大家都优先扶持自家的游戏,动视暴雪的利润空间也被挤压得越来越小,同时它这两年自己也麻烦不断,官司缠身,它也明白游戏市场会走向平台主导,那一寻思与其这么漂泊,还不如早早抱上个大腿。这才欣然接受了微软抛来的橄榄枝。

图片截取自: 小Lin说

微软 vs 索尼

这些平台之间,其实也不完全是大乱战,它也分不同的战场。

比如腾讯、苹果、谷歌、网易的主战场都在移动端,主要是手机游戏。

真正和微软在同一赛道的,是索尼和任天堂。这仨可是游戏机领域的三巨头了。它们的游戏机大家一定很熟悉,就是:

  • 索尼的PlayStation, 简称PS;

  • 微软的Xbox;

  • 任天堂的Switch。

图片截取自: 小Lin说

根据市场份额,PS占到了一半,Xbox和Switch各占四分之一。所以索尼是绝对的老大

这算是三家竞争了20来年一个相对平衡的结果。谁也没有完全战胜谁。

同时,任天堂因为游戏非常封闭,所以它的用户还比较独立。索尼和微软,以及它们背后的PS和Xbox,用户重合度、游戏重合度就非常高了,不管是主机,还是游戏开发,两个公司已经正面硬刚了十几年。

最近几年,两边其实都在主打自己的会员制业务, 就是游戏界的Netflix,类似于买个月付会员就可以随便玩这个平台上的任何游戏。这种模式下,平台上游戏的数量,尤其是爆款游戏的数量就非常关键了,这也是为什么微软会这么大手笔的收购动视暴雪。

那索尼可就真急了。

不光是简单的微软体量变大,关键是这里面有一款非常非常核心的游戏,它不光是动视暴雪的头牌IP,也是索尼的摇钱树。这款游戏就是《使命召唤》,《Call of Duty》。

《使命召唤》从经济回报的角度来说,简直是游戏史上最成功的IP之一。它对索尼有多重要呢?

毫不夸张地说,它是索尼的头牌。

据索尼分析:2021年仅《使命召唤》这一款游戏,就给索尼带来15亿美元的收入。

而且,PS之前还利用自己在游戏机行业老大的地位,跟动视暴雪签了所谓的"独占"协议,就是到2023年底,最新一代的《使命召唤》只能在PS上架。

所以,本来动视暴雪和索尼之间还一起借着《使命召唤》深度合作呢,这下微软突然杀出来,说要买断动视暴雪,当然也就买断了《使命召唤》。那索尼能不慌么。

一旦收购成功,别说索尼再想独占《使命召唤》了,更可怕的是,万一微软把《使命召唤》变成独家,势必会造成索尼PS用户大量流失,可能连老大的地位也会被动摇。

由此可见,索尼肯定不能同意微软收购动视暴雪

正常情况下,老大既然不愿意俩小弟抱团,那老大索尼出个更高的价格,自己买下动视暴雪不就完了么。

可问题是什么呢,论在游戏行业的影响力,索尼更胜一筹;可要论财力,索尼可就完全不是微软的对手了

说白了,索尼买不起,而且差得远了。

因为全世界科技公司里面,能拿得出这么多现金的,总共也没几个,也就微软、谷歌,再加上这几年三星和阿里可能也存了不少钱。就连苹果和宇宙大厂腾讯,手里都没有那么多现金,索尼就更别提了。所以它只能玩阴的,就是尽全力阻止这笔收购的完成,尽量使绊子。

这就引出了我们这期内容的第二部分:反垄断拉锯战。

视频截取自: 小Lin说

收购拉锯战

反垄断

微软以687亿收购动视暴雪,全球科技圈最大的世纪收购案,可不像一般的小并购。像这么大体量的收购,都会经过非常严格的反垄断审查。

咱先搞清楚什么是反垄断,它反的是什么?

并不是公司太大了就不好,要不谷歌搜索引擎都那么大了,百分之九十几的市场份额,怎么不把它拆分啊?

因为谷歌非常小心,没有打压竞争对手,只是努力把产品做好,别的公司也有搜索引擎,只不过因为谷歌的产品好大家才选它,这总不能就算谷歌违法吧。但一旦谷歌偷偷在算法里,比如让大家搜不出来竞争对手的内容,或者搜出大量竞品的负面新闻了,那这不明摆着打压竞争对手吗?那官司肯定立马就来找谷歌了。

大家发现了么,反垄断反的不是大,而是阻碍竞争

三大战场

那应该在哪个国家对它们进行反垄断调查呢?

首先因为两家公司都是美国的,所以一旦美国法院判决这笔收购违反了《反垄断法》,那显而易见,收购会直接失败。

因为微软和暴雪都是跨国公司,业务遍布全世界,所以即使美国同意了,假如其它国家地区判定这属于垄断,比如欧盟或者中国不同意,虽然不能直接阻止收购,但是微软和暴雪两家公司,在这个地区的业务就不能同时经营了,必须要有一家直接退出这个地区的市场,比如微软就得把动视暴雪在当地的游戏经销交给第三方公司代理。

总之,如果微软想要顺利完成收购,就要在全球大部分主要业务覆盖的地区,全都通过反垄断审查。其实大部分国家的审查都比较顺利,并没有经过太多波折,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巴西等等。

这里面主要产生矛盾的,就是三大战场:美国、欧洲和英国

微软需要尽全力在这三个战场全部取胜,证明自己的收购不会损害市场竞争。

而反过来,索尼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动用手段,在这三个战场证明:微软就是要破坏市场竞争,它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图片截取自: 小Lin说

市场预期

不过要想评判微软有没有阻碍竞争,尤其是评判未来会不会阻碍竞争,就是一件非常模棱两可的事情了。

举个不恰当的比喻,比如结婚之前,要判定你以后会不会对另一半好。究竟怎么判定才能叫好呢,这都很模糊。就只能根据你以往的为人,双方感情的好坏来大致评估了。

所以下文大家也能发现,各国的的监管机构都只能非常主观地根据一些公司高管说过的话、公司内部以往的邮件来捕风捉影,判断这笔收购有没有阻碍竞争的意图。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刚刚公布收购意向的时候,市场预期的成功概率有多大。其实从股价就能看出端倪~

收购公布之前,动视暴雪的股价大概是65美元,微软的收购价是95美元,理论上如果大家觉得收购肯定能成,股价会立刻跳到95,如果大家觉得概率为0,股价就会待在原地不动。(我说的是大概哈)

实际上消息宣布以后,股价一下跳到了81,之后稳定在了大概80,也就可以笼统的反推过来,市场预期这笔收购的成功概率正好是一半一半,也就是说微软和索尼的胜率各占50%,真就跟有剧本一样,这场收购竞赛就展开了。

图片截取自: 小Lin说

微软不是在2022年1月宣布的收购计划么,它都已经预料到了,收购肯定会阻力重重,索尼肯定会各种使绊子,监管机构肯定会拿着放大镜,把自己的老窝翻个底掉找证据,所以它给自己预留了一年半的时间, 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把正式合并的日期定在了2023年7月份。没想到就这还是低估了这场拉锯战的时长。

果然不出微软所料,经过了初步的审查后,美国、欧盟、英国的监管机构纷纷打响了第一炮:

  • 2022年6月,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宣布对这笔收购立案调查

  • 2022年9月,欧盟也开始调查;

  • 2022年12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也提起了法律诉讼,开始调查并寻求组织这次收购。

图片截取自: 小Lin说

大战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