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伞、降落、伏击、正面交锋…… 游戏世界里,一场激战正酣。屏幕前,小李紧盯手机,双手飞速操作,口中念念有词,在网络游戏中带领队友冲锋陷阵,最终又拿下一局。这可不是周末闲暇时光,而是本该坐在书桌前学习的周二下午。按照相关规定,这个时间段,本不该是这个开学即将升初中二年级的孩子的网游时间。
近年来,为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防止他们沉迷网络游戏,国家可谓操碎了心,出台了一系列严格规定。尤其是 2021 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那可是给未成年人的网游时间上了一道紧箍咒,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 20 时至 21 时向他们提供 1 小时服务,这被大家称为最严的防沉迷新规。
防沉迷系统本应是一道坚固的 “防火墙”,守护未成年人免受过度游戏的侵害。它就像游戏世界里的超级卫士,肩负重任,既要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让他们不至于在虚拟世界里迷失太久,又要监控游戏内容,把那些乌七八糟、不适合孩子的信息统统挡在门外,为孩子们营造一片纯净的游戏天地。
家长们满心期待,这下孩子能少玩会儿游戏,把心思多放点在学习上了;老师们也盼着,学生们能远离游戏诱惑,课堂上更专注;社会各界更是齐声叫好,觉得这是为祖国花朵们撑起的一把保护伞。可现实却给了大家重重一击,这防沉迷系统似乎出了大漏洞,有些未成年人竟像机灵的小猴子,轻轻松松就绕开了它。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决定深入调查。在某电商平台上,输入 “租号” 两个字,嚯,各种租号店铺琳琅满目,一家家店铺页面上 “全场 5 毛”“首单 0 元” 的字样格外刺眼,这价格,可不就是瞄准了未成年人那并不丰厚的零花钱嘛。随便点进一家销量高得吓人的店铺,客服像个训练有素的推销员,麻溜地发来选号链接,还假惺惺地附上一句 “未成年人不可以租号哦”。可当记者选完号,左等右等,也没等来所谓的身份核实,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拿到了进入游戏 “新世界” 的钥匙 —— 账号和密码。
记者选了某款热门游戏,租用 1 小时,仅仅支付了 4 元钱,就顺利拿到了账号密码。将其输入游戏官方 App 后,没有任何阻碍,直接就进入到了游戏界面,全程压根儿就没有跟未成年人身份验证沾上一点边。要是觉得输账号密码都麻烦,商家还有 “贴心” 服务 —— 推销 “玩家无需账号密码即可畅玩游戏的极品号”,靠着所谓全网通用的上号器,一键就能登录,那叫一个 “丝滑”。仅仅 4 元钱,再加上这 “高科技” 上号器助力,防沉迷系统就被轻松抛在脑后,形同虚设。
这不禁让人想问,那些租号平台、商家,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规定明明白纸黑字写着,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账号租售服务,可你们呢,为了那点蝇头小利,公然漠视法规,大开方便之门,把祖国的花朵往沉迷游戏的 “火坑” 里推。
如果说租号是防沉迷系统的一道裂痕,那买号简直就是直接在这堵墙上开了个大洞。买号市场如今也是热闹非凡,形成了一条成熟的 “产业链”,商家们的服务介绍那叫一个 “贴心”:不仅帮买家把游戏账号实名认证成成人账号,还主动完成部分平台要求的首次登录人脸识别,最后还不忘大大方方地标明 “无防沉迷”,就差没直接对着未成年人喊 “快来买我” 了。
在众多游戏买号平台里,有一家特别显眼,自豪地宣称已经安全成交了 900 多万笔交易。随便挑一天看看,嚯,3 万多单就这么轻松达成了,这其中得有多少是未成年人的手笔啊,家长们就算想防,也是防不胜防。浙江的王女士就深受其害,她女儿的游戏账号是买来的,这下可好,孩子一头扎进游戏里出不来,短短 10 天就充值了一万多,等王女士反应过来想去申请退费,却发现根本没有这个资格,只能干着急。
这些商家心里门儿清,他们的客源里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未成年人,可在利益的驱使下,哪还管得了那么多。他们就像一群在黑暗中偷笑的 “幕后黑手”,把孩子拉进游戏沉迷的漩涡,把家长的焦虑和社会的规定统统抛在脑后,一门心思数着手里的钞票。而那些被 “无防沉迷” 诱惑的未成年人,以为自己捡到了大便宜,殊不知正在一步步陷入过度游戏的泥沼,学业、健康、社交,一样样都在被慢慢侵蚀。
在这防沉迷的战场上,家长本应是冲在最前线的 “护卫军”。然而,现实中有些家长却成了 “睁眼瞎”,对孩子的网络行为不管不问。有的家长自己就沉迷手机,整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给孩子树立了极坏的榜样。孩子有样学样,自然而然也扎进了网络世界。
就像杭州的李先生,两口子都是十足的 “手机控”,吃饭看手机、睡前刷手机,孩子就在一旁默默观察。结果,刚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偷偷用奶奶的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等到李先生发现时,孩子已经在游戏里充了好几千块,可悔之晚矣。
还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把手机当成 “电子保姆”,丢给孩子就万事大吉,觉得这样孩子就能乖乖听话不捣乱。却不知,孩子在虚拟世界里越陷越深,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孩子已经养成了难以改掉的网瘾,亲子关系也变得疏离冷漠,想要挽回局面难如登天。
游戏企业呢,也不是没努力。他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打造防沉迷系统,引入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等技术,试图把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精准管控起来。可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那些租号、买号的 “歪门邪道”,就像防不胜防的 “病毒”,不断侵蚀着防沉迷系统的 “防护网”。
企业就算发现异常账号,想要封禁,可狡猾的租号、卖号商家转眼间又能弄出一堆新账号,继续为未成年人 “开绿灯”。游戏企业叫苦不迭,他们的防沉迷措施在这些灰色产业链面前,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像是陷入了一场永无止境的 “打地鼠” 游戏,堵住一个洞,立马又冒出新的来。
社会层面呢,本应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引导未成年人合理用网的大环境,可如今看来,也做得远远不够。学校虽然开展了一些网络安全教育活动,但很多时候流于形式,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根本没把知识听进心里。
社区也是,组织的户外活动、兴趣班之类,要么缺乏吸引力,要么宣传不到位,孩子们不感兴趣,参与度极低。没有丰富多彩的现实活动把孩子从网络中吸引出来,他们自然就更愿意窝在虚拟世界里寻开心。
防沉迷系统被轻易突破,这绝不是小事,它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祖国的未来。这一乱象的背后,是多方的责任缺失,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首先,技术上得赶紧查漏补缺。游戏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防沉迷手段,要不断更新升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精准识别租号、买号等异常行为,让那些试图钻空子的人无处遁形。同时,实名认证体系也得进一步强化,多维度核实用户身份,不能光靠简单的身份证信息,得把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手段都用上,像给游戏世界打造一个 “超级密码锁”,只有真正的成年人才能打开游戏大门。
相关部门更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对那些租号、买号平台和商家,发现一个严惩一个,高额罚款、吊销执照,让他们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惨痛代价,彻底斩断这条伸向未成年人的 “黑手”。
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得赶紧醒醒神,重新扛起守护未成年人的大旗。家长要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带着孩子去户外运动、阅读书籍,让现实世界的精彩远胜过虚拟游戏的诱惑。学校不能只盯着成绩,要多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告诉孩子沉迷游戏的危害,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填满。社会各界也得行动起来,社区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兴趣小组,给孩子打造一个充满乐趣的成长空间。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有各方齐心协力,补上防沉迷的漏洞,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清朗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远离游戏沉迷的阴霾,走向阳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