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金山新闻】
□刘大山
今年,一年一度的“双11”提前近一个月启动,多家电商平台要么开始“预售”,要么直接“现货开卖”,争夺市场。但有消费者发现,自己似乎被“偷窥”或“窃听”了,各种“精准营销”层出不穷。
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电商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营销手段。通过分析消费者的浏览记录、购买行为等数据,电商平台能够精准推送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信息,这无疑提高了营销效率和用户体验。然而,当这种技术手段被过度使用,甚至跨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边界时,就演变成了对消费者隐私的侵犯。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电商平台不仅基于消费者的浏览记录进行营销,还将“精准营销”与用户的输入法绑定,通过用户的输入内容推测用户兴趣,进而开展更加精准的营销。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还让人产生了被“偷窥”或“窃听”的不适感。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的生活细节和隐私被他人随意窥探和利用。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跨平台的“偷窥”“窃听”行为往往比直接使用消费者隐私进行营销来得更加隐蔽。消费者往往难以察觉自己的隐私是如何被泄露和利用的,更难以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隐蔽性不仅加剧了消费者的不安和恐慌,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界定电商平台在营销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数据范围和方式,对侵犯消费者隐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电商平台也应该加强自律,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虽然精准营销能够提高营销效率和用户体验,但必须以尊重和保护消费者隐私为前提。电商平台应该通过合法、正当的方式获取和使用消费者数据,避免过度营销和侵犯隐私的行为发生。
消费者感觉被“窃听”的问题不容忽视,背后黑手亟待斩断。只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监管力度、加强电商平台自律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正义。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