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你准备的书是《人工智能》
最近,我们的生活好像被人工智能“包围”了,似乎到处都能听到人工智能。
不信的话,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上淘宝买东西,网页一个劲地推荐各种商品,每样看着都想买,这其实是人工智能。
每次出门,都用高德地图规划路线,有时甚至没个导航都不敢开车了,这也是人工智能。
外语不好,要用手机把中文转成其他语言,否则与人交流都受到影响,这还是人工智能。
你看,购物、出行、沟通,随便举几个例子,都有人工智能的存在。其实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甚至有人说,人工智能比人类更“聪明”,将来会抢走许多人的工作,甚至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真有这么大能量吗?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今天要讲这本书将告诉你答案,让你全面了解人工智能,并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
这本书的作者你一定不陌生,他就是李开复,创新工场的董事长兼CEO,曾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微软全球副总裁。
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从事人工智能工作,曾带领团队攻克困扰全世界的语音识别问题,并创立了被称为“人工智能黄埔军校”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是这个领域不折不扣的权威。
这本书,正是李开复总结三十年从业经验,深入浅出讲述人工智能的经典之作,是人们了解人工智能的必备书籍。
它可以像一本启蒙书一样,让我们全面理解,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怎样运用人工智能。
接下来,我将为你解读《人工智能》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一步步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指出人们容易出现的误解。
你会了解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它主要有哪些应用。你会发现,人工智能的确“聪明”,它能够模拟人的思维。
我们将告诉你,人工智能与人的差别在哪里,你会知道人工智能仍然有很多“缺陷”,它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可怕。
我们还要告诉你,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要怎样抓住机会,让人工智能为我们所用。
学会这些招数,你将更容易适应未来的变化,做到提前准备,抓住机遇。
下面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01
什么是人工智能
首先,我想问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睡前无聊,打开手机看新闻,结果一条接一条看到深夜。
生活无趣,下个简单的小游戏,没想到越玩越上瘾,花费不少时间。
看中一个包包,但价格太高,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某平台的优惠券,最终还是“剁了手”。
如果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很可能就陷入了人工智能的“套路”。
因为它们总是能够不断识别你的兴趣,推荐让你喜欢的东西。
当然,也有很多人非常享受这种套路,他们觉得人工智能节省了很多时间,人们可以很快找到自己喜欢的。至于那些轻易花钱沉迷的人,那都是自制力不强。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它的套路是好还是坏呢?
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就是让机器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智能导航,即使经验最丰富的老司机,也很难在几秒钟内思考路况,得出最佳路线。
也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就是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比如微软的聊天机器人“小冰”,可以同时和上万人聊天,不仅对答如流,还非常风趣幽默,在聊天中加入调侃。
可事实上,这两种说法都有些片面。
因为人类的很多发明,都用来完成自己做不到的事,类似的定义并不能概括人工智能的特点。
人工智能的确可以回答问题,表现出人际交往的特征,但人工智能却很难实现情绪、感情一类的体验。
曾经有一部经典爱情电影,叫作《我的女友是机器人》,影片中,女主角是男主角的机器管家,每天都在拯救男主的生活小危机,这让男主角渐渐爱上了她。
神奇的是,机器管家居然慢慢感受到主人的内心变化,产生了人类情感,最后两人渐渐相爱。
不得不说,那个女性“从无情到有情”的过程的确感人,但现实中的人工智能基本是做不到的。
实际上,我们现在常说的人工智能,多半是让机器保留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也就是感知环境、做出合理决策,将受益最大化的过程。
这么说定义或许有些抽象,我们不妨举个常见的例子,那就是电商购物。
每次我们上电商平台,比如淘宝、京东,经常会给我们推荐一些产品。神奇的是,这些产品总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这是什么原理呢?
其实这就属于人工智能,模拟了人类理性思考的过程。
比如我们要买衣服,看到一件款式很喜欢,于是点进去查看详细信息,发现各方面都很合适,就是价格太贵,只能关掉页面,去看其他商品。
如此重复几次,你会发现系统的推荐越来越准。
因为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收集分析了每个购物环节的信息。例如,我们看见一件浅绿色的连衣裙,点进购物链接。
人工智能就会读取我们点击的图片,分析图片中衣服的款式,色彩等,初步确定我们的购物意向:“购买者想买浅色连衣裙。”
等我们点进商品链接,查看衣服材质,系统便会记录:“用户想买纯棉或真丝的衣服。”
如果我们仔细查看模特试穿的图片,系统会继续记录:“用户很重视模特试穿效果。”
当我们在网页上看到价格太高,关闭了链接,系统则记录:“价格是用户购物的决定性因素。”
当我们再次打开网页,系统便会马上为我们推荐那些款式类似、材质合适、试穿效果好同时价格更低的商品。
这样的流程重复多次,系统对我们的喜好也更加了解,推荐的商品越来越合适。很多人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机器比自己还要了解自己。
因为系统能从用户的浏览记录中识别偏好,即使你有“选择困难症”,拿不定主意,人工智能也会在大量的商品中,综合你最关注的元素,推荐一个“最优选择”。
怎么样?是不是很神奇?的确很神奇,但原理却很简单。
人工智能就是模仿了人类理性思考的过程,我们选款式,它们就记录款式,我们看价格,它们就记录价格。
它能精准识别人的需求,然后综合这些需求,与各种商品进行匹配。
这些大商家平台的系统里,都将各类商品打上了标签,根据你需求的关键词调取对应标签的商品,就这样把最符合你需求的商品推荐了出来。
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导购员”,不同的是,它比真人更快、更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么一个导购员,总能给你推荐各方面都让人满意的商品,你如何能忍住不“剁手”?
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过程,很多人工智能产品的工作原理也就好理解了。
其实人工智能的“理性思考”,就是一个“识别、匹配和输出”的过程。
比如新闻推送,人工智能会先识别你经常点击的新闻,把新闻中一些关键词挑出来,和系统中的其他类似新闻进行匹配,然后推荐给你。
如果有用户做出“点赞”“转发”“评论”等操作,系统则会推荐更多。
02
人工智能可能超过人类吗
既然人工智能模拟了人类的理性思维,那么它有可能超过人类吗?
答案是肯定的。你一定看过这则新闻:2017年,谷歌的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以“3比0”的比分,横扫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天才中国棋手——柯洁。
比赛中,柯洁甚至一度冲出赛场,在休息室痛哭。
要知道,围棋可不同于我们刚才说的购物和导航。这是世界上难度最大、变化最多的智力游戏,能在围棋上战胜人类,说明人工智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智力水平。
这让很多人感到恐慌,短短的几十年间,人工智能已经在多个领域超过人类。就连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都发出警告:“完全的人工智能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
电动车品牌特斯拉的创始人,也是前两年美国创造可回收火箭创始人——马斯克也曾表示担忧,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兴起将导致大规模的失业。
人工智能接管的领域越多,对人类的威胁也将越大。
仔细想想,这些担忧的确有些道理。毕竟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历史上都没出现过类似情况,如果以后工厂都由人工智能运作,交通工具都是自动驾驶,服务行业都有机器人,人类又何去何从呢?
这些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反过来威胁人类本身呢?
这本《人工智能》告诉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人工智能远没有发展到威胁人类的程度。
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下棋。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工智能就挑战过人类的西洋棋手。
而西洋棋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棋,几岁的小孩便能学会,而科学家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让人工智能掌握了西洋棋的规则,这才让它赢过了人类棋手。
从那以后,人工智能开启了“挑战之路”。
用了三十几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工智能才又战胜了国际象棋高手。又过了十几年,才在最近打败了围棋大师。
我们可以想想,在下棋这一件领域,人工智能前后花了五十几年,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才超越人类。
要全面超过甚至威胁到人类,恐怕还有很长时间。有的人看到“阿尔法狗”便觉得人类遭到威胁,这确实有些夸张。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人工智能,仍然缺乏很多基本能力,比如抽象能力、常识和审美等,我们将一一进行讲解。
先说说抽象能力,人工智能很难将具体信息转化为抽象理论。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的龟兔赛跑,长大后也给孩子们讲过这个故事:兔子输给乌龟,是因为自己太懒惰。
乌龟之所以会赢,是因为懂得坚持。这是故事的具体内容,人工智能可以读懂。
但在听过故事之后,我们一般会问孩子:我们以后在生活中,应该当乌龟还是当兔子啊?
大多数小孩都会很自然地回答:要像乌龟一样坚持。然而,如果把这个问题拿去问人工智能智能,它们将无法回答。
把具体故事的道理抽象到人身上,对儿童来说是很容易掌握的能力。可是对人工智能来说,它可以识别故事中的每一个字词,却无法把故事的教育意义提取出来,放到其他地方。
因为在机器的世界里,人类和动物属于完全不同的事物,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难把类似的抽象思维教给它们。
说完抽象能力,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人工智能很难掌握的东西,那就是常识。
对平常人来说,太阳东升西落,一年有四个季节,万物生长凋零,这都是自然规律,不需要解释。然而对人工智能来说,这些常识都是“大难题”。
因为人工智能的基础是计算,我们之前所说的识别、匹配和输出的过程,就是一个将人类语言转化为机器语言的计算过程。
然而对机器来说,常识很难用机器语言来描述。或者说现阶段的技术,还无法对这些语言进行计算。
让它们学习常识,就像让一个数学天才去处理语文难题,即使计算能力再强,如果不掌握思维方法,还是做不出来。
最后,我们再看看人工智能一项重要的“能力缺陷”——审美。
辨别美丑是人类天生的能力,就连出生几个月的婴儿,看到漂亮的“护士姐姐”都会安分一些。但对于人工智能,它们无法对事物进行审美。
有趣的是,它们虽然不懂审美,却可以进行高难度的艺术设计。
比如美图秀秀,可以将一些照片加工处理成不同风格的画作。
这是因为,人的审美不仅有识别美丑的理性过程,更有情绪体验的感性部分。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帅哥,先会从视觉上进行识别,当视觉系统将帅哥的图像信息传到大脑,大脑会指挥相应的器官产生一些物质,引发愉悦的情绪体验,那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就出现了。
而人工智能呢?它们只有理性的那一部分,可以识别帅哥的长相,甚至可以画出很多“美男子”,却很难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虽然精于计算,却很难有感性的认识。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就能确定:什么样的工作,人工智能可以胜任,甚至比人类做的更好。就是那些流程清晰、标准明确、重复性强的工作,比如组装零件、开车等。
把这类工作交给人工智能,它们不仅能做的更加精确,效率也会更高。更重要的是,面对那些枯燥的工作,它们不会觉得乏味和无聊,始终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人工智的确会替代一部分人类工作。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很多人即将失业呢?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人工智能缺乏抽象、常识以及审美等复杂的能力,在与这些能力有关的工作中,人工智能很难取代人类。
从这个角度看,当机器人接手大量体力劳动后,人们反而可以从中“解放”,把时间和精力转到更加宏观、复杂和抽象的工作上。
比如机器人代劳了工厂的生产线,原来的工人可以专门去管理这些机器人,思考每一道工序可以如何改进,某项技术是否还有进步的空间。
而且有了人工智能的支持,我们每提出一项新的想法,就可以马上进行验证。不用担心机器人会存在任何抵触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工作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人类也在无形中“升级”成管理人员。
所以说,人工智能的确会让大部分工作发生转变。
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让体力劳动者解脱出来,去思考更加系统宏观的问题,更多地进行创造性脑力劳动;而不是让很多职业消失,更不会让人丢掉饭碗。
今天的白领,也许是未来办公系统的设计者;现在的售货员,也许是将来售货机器人的培训师。
很多人将从操作、执行的角色,转变为管理决策的角色,而他们的管理对象不再是人,而是一个个工作高效、任劳任怨的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将作为一个重要辅助,进一步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03
如何抓住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人工智能时代,人的职业环境会发生巨大变化。那我们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然后抓住机遇呢?
不用急,我们可以先听听下面这个小故事。
作者李开复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德亭。
德亭从小就喜欢摄影,5岁的时候就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台照相机。
她爱不释手,经常抱着相机四处拍照,也拍出了不少佳作,李开复一家都非常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到了中学,德亭学习了更多摄影技术,也慢慢确定了摄影的职业方向,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按理说,孩子这么小就立下志向,本该是件好事,但李开复却开心不起来。
原来他担心,德亭这么做,只是为了逃避繁重的课业。
于是,他专门在德亭考大学前与她谈心,特地提醒她:
“你必须得考虑清楚,摄影虽然是个不错的爱好,但专业摄影师很快就会被淘汰。因为现在摄影工具越来越方便,每个人都可以轻易拍出好照片,而专业摄影师的优势会渐渐消失。”
言下之意,就是让女儿仔细考虑,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下,专业摄影师有点“不靠谱”。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德亭听到李开复的话,并没有紧张,反而很郑重地说了下面这段话:
“您说的这件事,我仔细调查过。在美国,一个专业摄影师的薪资水平并不高,甚至比记者还要低,而记者的薪水相对其他行业也越来越低了。
可是爸爸,我宁愿少赚一些钱,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每次背着沉甸甸的相机出门摄影,回来时候虽然很累,筋疲力尽,我却打从心底感到开心自在。
我非常庆幸,生活在高科技时代,可以轻松拥有数码摄影,以及低成本、大容量的存储设备,还有无处不在的网络。
这让我像一个装备齐全的‘数码猎人’,能够随时随地捕捉所有的感动,然后用心将图像提取出来。
你是研究人工智能的,但未来的摄影绝对不只是按下快门,而是要用新的眼光,让影像产生新的意义。而那绝对不是科技可以取代的。”
女儿这番话让李开复惊呆了,他没有想到,自己从事科技行业三十多年,反倒被理性思维限制了思考,对一些事物的感性认识反而不如十几岁的女儿通透。
摄影技术再先进,照片的画质再好,也取代不了人们内心产生的感动。
而这种感动可以赋予风景、人物、街道以新的意义。即便将来真的出现了人工智能照相机,可以全自动帮人捕捉美景,记录美好瞬间。
但这其中,人的感动、人的审美、人的艺术追求也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因为机器难以理解人在发现美、感受美这一过程的情绪体验。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教育和学习。
那些程序化、重复性的,仅靠记忆和练习就能掌握的技能,将很快成为没有价值的技能,因为大多数可以由机器来完成。
反之,那些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例如:
人对于复杂抽象系统的综合分析,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由生活经验及文化熏陶产生的直觉、常识,基于人自身的情感的人际交往能力,将逐渐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最值得培养的技能。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技能大多因人而异。
我们不妨先看看,自己有哪些技能,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整。
比如你是一位翻译员,现在已经有很多产品可以实现智能翻译。
面对变化,我们可以寻找在翻译领域中,找到那些比较抽象复杂的地方,例如文学作品的翻译。
因为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求意思准确,更需要翻译者能翻出优美的文字,尽量传达原作者的意境,激起读者的心灵体验,这是人工智能所做不到的,而正是人类有优势的地方。
另外,我们在进行教育时也可以针对人工智能进行“升级”。
我们在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不但要让他们理解故事,更可以鼓励他们自己进行原创,如何通过故事去激起别人的兴趣,带动他人的情绪。
在做游戏的时候,启发孩子去改进游戏流程,完善规则。让孩子们去思考更宏观、抽象的问题,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等到人工智能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工作,这些孩子便可以很好地运用人工智能,为将来发展提供助力。
这就像我们之前常说的“互联网+”。当互联网时代到来,每个行业都开始深耕互联网,思考自己的行业如何与互联网结合。
做生意的把店铺从线下搬到线上电商平台,又从电商搬到微信朋友圈和抖音中。
人工智能时代也是如此,每个人需要思考如何实现“人工智能+”。
因此,率先了解人工智能,掌握那些人工智能不具备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抓住机遇。
好了,到这里,你已经学会了《人工智能》的全部精华内容。
我想为你总结一下:我们今天从3个角度了解了人工智能。
首先我们说了人工智能是什么,它就是让机器像人类一样理性思考,购物、出行、沟通等多个领域都应用了人工智能产品。
其次,我们讲解了人工智能的优点和缺点。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思维进行计算,速度和效率都远远超过人类。
但它在抽象、常识和审美等方面仍存在很多“能力缺陷”,因此很难像很多人想象中那样,完全“取代”人类。
最后,我们说了应该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抓住机遇。
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我们应该发挥人类的长处,在学习和教育上下功夫,重点培养那些抽象、常识和审美能力,借助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实现更好地发展。
我们都是时代的一份子,总是被历史潮流推着向前。
但人之所以伟大,是敢于和那些不安和未知搏斗。一个能够理解和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也一定是能够把握未来,抓住机遇,不断发展的人。
这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还是在于“感性思维”。虽然人工智能号称能像人一样思考,但它终究只能完成人的“理性部分”,很难像电影那样,拥有人的情绪和感情。
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要运用好人工智能,还是应该思考:人工智能的理性和人类的创意、灵感在哪里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自身。
不过话说回来,一切不改变行为的学习都有些徒劳。
我们可以提供知识,但却无法提供行为。
如果想真正让我们的生活,通过读书慢慢发生改善,变得更好,还需要我们开始发现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思考其中的原理,在学习和教育中加以践行。
这本李开复先生的《人工智能》就学到这里,期待与你下一本书的学习,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