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未来:外滩大会引领科技潮流

发表时间: 2024-09-06 19:14

图说:《爱与AI共益:数字时代的向善力量》分论坛现场 采访对象提供

在中文中,“爱”的拼音是“AI”;在英文中,AI恰巧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这一巧合,或许注定了AI与“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何用AI来帮助弱势群体?AI开发的核心目标是否应是造福最有需要的人群?AI如何帮助公益慈善行业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在今天的外滩大会《爱与AI共益:数字时代的向善力量》分论坛上,相关专家、头部科技企业和国内外社会组织代表就“AI向善”展开热议,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只有和人类社会需求强绑定才能蓬勃健康发展。

避免技术进步成为加剧社会分化的工具

论坛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数字技术应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积极拥抱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效率的同时,当务之急是需要深刻反思并关注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成为推进数字化的底色。”郑功成认为,要在数字技术的设计、实施及监管各环节,充分考虑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影响,避免技术进步成为加剧社会分化的工具。

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彭翼捷透露了一组数字——去年,有5.4亿用户在支付宝上做公益,其中有200万人一天都没有间断。对此,她认为,互联网公益正从第一阶段迈入第二阶段,公益要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用好科技是关键。“怎样让线上公益行为也获得与线下公益志愿者相同的体验感和幸福感?这是AI努力的方向。”她说。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郑志杰则指出,历史上大多数技术创新往往最先考虑的是那些资源充沛人群的需要,这一次,应该把追求“科技创新公平造福人类”作为初心和终点,确保在研发和应用之初就考虑到中低收入国家人口的需求和参与,确保人工智能的潜在益处惠及每一个人。

造福弱势群体:让听障妈妈“听到”孩子哭声

在企业层面,借助AI能力,近年来也涌现了大量创新实践。论坛中,不少科技企业分享了AI造福听障视障人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抑郁症患者等弱势群体的案例。

我国听障人群近3000万,视障人群有1730万,老年人超过2.41亿,如何用AI帮助他们看见、听见以及被理解?怎样让听障妈妈听到孩子摔下床的哭声,让听障快递小哥听到客户电话和车辆驶来的声音,让喜爱唱歌的视障人群学习音乐?对此,vivo人工智能部长郝雄表示,vivo已经开发出“vivo听说”“无障碍通话”“手语翻译官”等应用,帮助百万特殊家庭与世界进行无障碍沟通,用科技为他们提供探索的勇气和自由试错的能力。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为9500万,其中30.28%是18岁以下青少年。然而,大家对抑郁症的了解还知之甚少,抑郁症患者依然面临着病耻感强、疾病教育缺失、就医困难等问题,导致服药依从性低、复发率高。同时,心理咨询行业也面临着收费标准不一、从业者短缺、公众认知不足、信息不对称等挑战。

“抑郁症患者很少会走进线下心理咨询室,因此将心理疗愈搬到线上是很好的解决方案,技术是解决资源不均的最佳途径。”分论坛上,西湖大学深度学习实验室成果转化负责人、西湖心辰CEO醒辰介绍,面对激增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西湖大学深度学习实验室推出了普惠式 AI心理咨询产品“小天”,在支付宝上搜“聊会小天”就能获得免费AI心理咨询服务,“每个人的情绪都值得被呵护。我们希望打造陪伴十亿人的AI伙伴,希望小天成为每个人的‘树洞’。”

让AI真正有用:科技助力鸟类保护

与此同时,社会组织也正在将AI运用到越来越多的公益场景中,“科技助力鸟类保护”就是一个极好的案例。

SEE基金会任鸟飞项目经理关磊表示,传统的野外鸟类生态调查面临受天气限制多、人力投入大、跟踪监测难等不足。而通过无人机、GPS追踪器等技术,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鸟类的飞行范围、飞行走向和距离以及中途停歇的地点,这对后续保护极有价值。“比如,通过小巧的光敏定位器,我们了解到普通雨燕迁徙时每次往返3.8万公里。”他说。

而“飞鸣监测”则能很好地辅助夜间调查,弥补迁徙调查中夜间数据缺失的不足。“比如,在北京鸟巢附近一幢楼的楼顶上,通过放置精度很高的录音设备进行‘飞鸣监测’,收集到超过8万条的鸟鸣数据,通过后续分析发现,有110种鸟类从北京上空飞过。”他举例道。此外,各种识鸟小程序也能提高普通公众的识鸟能力,AI技术则能提高对画面中鸟类进行计数的精度。

对此,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公益工作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卜佳俊表示,人工智能只有和社会需求强绑定,才能蓬勃健康发展。如今,社会对人工智能提出了层出不穷的新需求,人工智能也正经历从“造人”到“赋能”的转变。“‘科技向善’是个热词,科技要与公益行业不断交融,让AI真正变得有用。”他说。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