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的社交媒体不断涌现,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功能也愈加强大。微信朋友圈作为大家记录生活的老牌阵地,是了解朋友近况的窗口,闲暇时刷刷朋友圈成为许多人的习惯,但有不少人发现,现如今朋友圈里朋友的动态寥寥,许多朋友更是设置了“仅三天可见”。同时,不少人也有这样的感受:加的微信好友越来越多,发朋友圈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大家为什么不爱发朋友圈了呢?
声音1
好友越来越多 “发圈”欲望却下降
“我的工作每天都需要认识新的人,加微信好友是建立联系最快捷的方式,随着好友数增多,朋友圈变得复杂、臃肿,这让我对发朋友圈丧失了兴趣。”蔡女士是一名营销人员,自去年跳槽到新公司后,她几乎每天都会添加新客户及合作伙伴的微信。她戏称,微信好友数量上限从5000名增至1万名就是为他们调整的,“以前可能发朋友圈还会为很多朋友点赞而开心,现在点赞评论的人更多,但好多都是不熟悉的,让人有些无所适从,评论也不知道如何回复,感觉有些身心疲惫”。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人提到,微信的好友越来越多,但真正的好友并没有多几个,朋友圈里的众人反而成为一种压力。市民陈女士表示:“刷朋友圈和发朋友圈不同,一个是凝视,一个是被凝视,在看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压力,遇到喜欢的就点赞,遇到好玩的就评论。但在发朋友圈时容易瞻前顾后,除了考虑发哪些分组,我还会担心分组里的某人看到自己朋友圈的反应。旅游回来想发照片,却害怕老板觉得自己不努力,或是担心同事认为自己在炫耀而‘拉仇恨’,最后编辑好的朋友圈往往被丢进了草稿箱。”
声音2
新平台新工具 换个地方展现自己
“我的分享欲很强,但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加很多不熟悉的人,平时发朋友圈又懒得设置分组。为了将工作与生活更好地区分开来,我选择在别的平台分享日常生活,而朋友圈只发一些与工作相关的内容,这样就不用担心朋友圈动态发太多,会因为刷屏对其他人造成影响。”市民李女士说,“虽然看上去朋友圈发得少了,但关系好的朋友们也有我其他平台的账号,他们依旧可以了解我的生活近况。”
“可能在外人看来,我的朋友圈几乎没什么内容,但我分享、表达的需求可能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只不过选择了不同的平台。”小红书网友“momo”表示,“在透明度较低的平台,我反而更愿意去展现自己。”
“momo”在小红书中原本只是新用户注册后的默认头像和昵称,也有一些人为了保护隐私或者好玩,故意改成“momo”,整个平台可能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叫“momo”的人。那些在朋友圈不爱发声的人,可能是其他平台上有上万粉丝的社交达人。
声音3
遵从内心选择 朋友圈就是用来发的
除了少发朋友圈和转战其他平台,还有一些人坚持选择朋友圈记录生活:“做自己就好啦,想发就发,其他人的想法没那么重要。”
市民魏女士说:“朋友圈就是用来发的!想看的人可以看,不想看的可以屏蔽我。因为我喜欢用朋友圈去记录我的生活,在很久以后也是我回忆的一部分。”
网友“天使的翅膀”表示:“我发朋友圈11年半了,加在一起有上万条,内容包括生活、家庭、工作、旅行、感悟等。前几年特意把家庭及孩子成长部分打印成书,名字叫《一五一十》,因为那年老大十岁,老二才五岁。孩子们特别喜欢翻阅,因为书里不仅有我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更记录了我当时拍照片和视频的心情。随着孩子长大,读书需要住校,朋友圈里记录的内容也越来越少,珍惜并记录现在相处的美好时光吧!”
总而言之,是否发朋友圈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困扰。朋友圈不仅仅是用来回忆的,更是用来记录当下的美好时刻。遵从自己内心,从容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和平台吧。(融媒体记者 邱丰)
来源: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