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使得“换脸”“拟声”成为可能,我如何证明不是“我”?面对人工智能超高的生产效率,我如何与人工智能“抢工作”?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回应这类疑问?挣脱被替代的命运,推动技术向善,我,还是我。
身份替代:我如何证明不是“我”?
从“我证明是我”“我妈是我妈”走向“我证明不是我”,人工智能时代的“身份替代”让人们有了新的疑惑。
接听视频电话,对面的亲朋好友焦急万分,请你转账救急,你是借还是不借?借了可能就会落入人工智能诈骗的圈套。
远程视频诈骗根据被诈骗对象与被模仿对象的关系而呈现出“千人千面”的特征,骗局形式从生意合作伙伴急需用款过渡到家人突发变故需要交钱救急等,林林总总,更甚于传统的电信诈骗。
“眼见为实”的固有思维,使得民众在看到亲友面孔时往往就打消了疑虑,也使得人工智能换脸变声式的骗局屡见不鲜。
视频电话有假,视频同样可能是假的,曾经引发海量关注的假冒演员“靳东”诈骗案就是其中一例。
“你相信我吗?”“相信我能带给你最好的生活吗?”当收到“靳东”发来的这些甜言蜜语时,多位女性受害人彻底“沦陷”,毫不犹豫地按要求转去钱款。然而,和她们“谈情说爱”的根本不是演员靳东,而是一群骗子。
今年初,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诈骗案,并依法对8名被告人作出一审判决。
静安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陶琛怡表示,本案几名被告人通过注册含名人姓名、昵称的“高仿账号”,将生日、地址、头像设置成与名人一致,在短视频平台转发名人的公开视频,发布和使用处理过的名人照片、视频和变声音频。先是让粉丝误以为是名人本人,吸引粉丝进行点赞评论,再“广撒网”邀请粉丝进入直播间打赏,之后再引流到社交软件,使用统一的话术进行诱导,让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最后再以各种理由索要钱款。
工作替代:我如何与人工智能“抢工作”?
在几乎所有“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排行榜”上,创意类工作都名列前茅,被视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自留地”。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正在超越公众的想象。
创作一幅AI抽象油画需要多长时间?一小时?一分钟?答案是:一秒钟。
通过人工智能,输入你想要的内容主体以及知名画家的画风,很快,你便可以看到一幅“梵高风格的黑白边牧”,即使画家本人从未以这一主体为原型进行创作,人工智能依然可以从梵高的海量画作中读取出画风特点,并模仿得惟妙惟肖。
事实上,此前世界著名的艺术品拍卖行佳士得以43万美元的天价卖出了一张完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画作,这张名叫《埃德蒙·贝拉米肖像》的画作是3个法国学生利用算法创作出的作品。
4月18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AI数字人正在直播带货
在职场里,人工智能也逐步开始发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美世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人才趋势研究》显示,对全球超过12000名高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领导者、员工和投资者进行的调研中,高级管理人员认为人工智能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但大多数员工尚未做好转型准备。
“过去的技术更新和科技变革中,我们看到对蓝领和制造业带来的影响比较大,这一波技术变革中,我们首次看到了对白领或者是专业人士为主导的职场带来的影响。”美世全球合伙人、人才业务总裁兼战略主管伊利亚·博尼奇说,职场的工作可以被分为事务性、关系性、专业性三个方面,人工智能在三个层面都有用武之地:具体而言,涉及事务性的工作几乎可以实现完全的替代;在关系性的工作中,人工智能可以非常好地识别客户的需求并进行初步的沟通;而在专业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可以帮助员工更好提升工作效能。
不可被替代:我,还是我
我还可以是我吗?我还可以拥有工作吗?答案是肯定的。
人工智能始终是服务于人类而存在的,技术发展的善与恶、技术使用的驾驭与掣肘,“一体两面”,核心在技术的向善。
当以“身份替代”为主要诉求的人工智能类诈骗出现的同时,人工智能也在反诈骗领域快速发展,人工智能造假和人工智能打假持续攻防迭代。
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检测平台DeepReal,可鉴别人工智能换声、人工智能换脸等伪造内容,与知名的人工智能换脸平台DeepFake“对垒”。
我国多地的警方也纷纷上线了人工智能“反诈民警”。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推出智能反诈平台和AI“反诈民警”,在大数据研判中发现多次接到疑似诈骗号码的市民后,第一时间用AI“反诈民警”告知他那些骚扰电话可能是诈骗,进行及时的普法宣传。现在,辖区电信网络诈骗立案数和财产损失数均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在职场,尽管有着被“工作替代”的恐慌,更多的员工积极面对,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时代。
调研显示,在中国,有45%的员工认为所在的公司会给他们足够的培训,来帮助他们去适应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变化,这一数据显著高于全球的30%,这意味着中国的员工和企业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心态和做法都更加积极。通过技能培训帮助员工驾驭和使用人工智能,员工可以主动跟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脚步,实现自身能力与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匹配。
伊利亚·博尼奇说,通过人工智能提高生产力固然可行,答案并不仅仅在于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能单独带来生产力提升,依然需要以“人机协作”的方式共同提升劳动效率,“人工智能永远只是等式中的一部分,人依然是发展最重要的力量”。
人机协作正在遇见越来越多的可能。比如,通过“具身智能”,即“有物理载体的智能体”,真实物理世界中随着人工智能拥有实体,机器人、机器狗们可以像人类一样具备感知、思考和行动能力,人机的交互便可以从与ChatGPT、Sora等大模型数字世界的交互,进一步突破到物理空间。
半月谈记者:周蕊 / 编辑:尤立
原标题:《挣脱被替代的命运:我还是我》
*本文为《内部版》2024年第5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