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本如何操控中国市场:揭秘大数据杀熟现象

发表时间: 2023-10-20 02:13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有一天,老白和一群朋友一起聚会,商讨了新的研究题目。一眨眼,夜幕降临,大家闹肚子,渴望着外卖的美食。于是,他们打开了某团APP,准备点外卖。然而,当他们开始下单时,出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老白是某团APP的会员,但他发现,与他的非会员朋友相比,他的满减优惠金额竟然更低。这一瞬间,老白恍然大悟,感到自己又一次被大数据悄悄“割韭菜”。



大数据是如何洞悉我们的喜好和行为的呢?在面对大数据杀熟这一现象时,我们该如何应对?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了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随着2021年的到来,我们已经离不开各种手机App,从点外卖、购物、旅游,到叫车、买电影票,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次的点击、滑动,都成为了一串看不见的数据,流入了大数据的信息网。



虽然“大数据杀熟”不是一个明确定义的法律术语,但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大数据杀熟可以被解释为电子商务平台根据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价格的价格违法行为。



然而,大数据杀熟并非刚刚出现。早在20多年前,一位用户在亚马逊上浏览DVD时,删除了浏览器的Cookies后,发现同一款DVD的价格竟然降低了近四美元。这事件引发了轰动,但后来证明并非亚马逊的故意行为,而是大数据算法的无意识结果。然而,今天的大数据技术已经不同以往,更加精准地捕捉用户的偏好和习惯,从而导致更为隐蔽和精密的“割韭菜”行为。



2017年,中国首次爆发了大数据杀熟的争议。一名微博用户披露自己在某在线旅游平台和一家网约车平台被大数据杀熟。此后,大数据杀熟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根据2018年的一项调查,77.8%的网民认为利用大数据进行差异定价是不可接受的,但仍有73.9%的受访者不了解这一现象。这表明大数据杀熟问题备受关注,但仍需要更多的普及。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进行的调查显示,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很普遍,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表示曾亲身经历过大数据杀熟。这些调查揭示了大数据杀熟在中国的普遍存在,但由于其隐蔽性,消费者难以维权。



为了揭示大数据杀熟的内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孙金云带领团队进行了大规模的出行调查。他们在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和重庆进行了数千次打车实验。调查结果表明,某滴打车定价误差最大,而苹果手机用户更容易被高价车型派单。这一研究显示,大数据技术使互联网科技公司能够更好地利用用户信息,从而实施“割韭菜”行为。



大数据杀熟不仅限于消费领域,它已经扩展到政治领域。例如,Facebook曾将5000万用户信息提供给Cambridge Analytica数据分析公司,用于干预总统选举。这引发了对大数据在政治中的滥用担忧。因此,大数据监管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挑战。



最近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然而,法律保护仅是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免受侵犯。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互联网大公司通过大数据信息对我们实施精确的投放,以避免信息泛滥和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大数据的发展已经不可逆转,但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信息和隐私。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