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曝光了一些网络平台向未成年人出租、出售成年人身份信息或游戏账号,从而绕开防沉迷系统,不受限制玩网络游戏,曝光出的内容让人震惊。
家长们直呼:防不胜防!
细看报道,除了出租身份信息外,有的直接出租、出售游戏账号,更有甚者还把游戏代练业务瞄准未成年人,一方面让孩子过足游戏瘾,另一方面通过他们的低价代练,坐收渔利。
方式方法五花八门,简直令人发指。
国家在2021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要求所有的网络游戏供应商必须介入该系统,如果被认证是未成年玩家,且在非游戏时间,系统就会提示“当前无法进入游戏”。
系统发布时,家长们长吁一口气,感激国家用心良苦。
不承想,这才没几年,众望所归的系统却成了一个摆设,令人唏嘘。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保护好未成年人,不让其沉迷网络游戏,是全社会的共识,作为网络平台和互联网企业更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担当。
非法向未成年人出租游戏账号,把毒手伸向下一代,可以说丧失了良知。试问这些租售账号和信息的企业负责人,你们会让自己的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沉迷于网络游戏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除了忤逆道德外,这些租售信息和账号的企业,已经触犯刑法。
南京警方就曾经破获一起专门非法向未成年人出租游戏账号的案件,犯罪嫌疑人非法购买了5万多条公民个人信息,涉嫌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罪。
不论是道德还是法律层面,这些租、售信息的企业都不该存在,但却风生水起——在众多游戏买号平台中,其中仅一家买号网显示“已安全成交了900多万笔交易”,以其某一天为例,就成交了3万多单。这么大的成交量,平台不可能发现不了问题,有些平台还要抽取佣金,由此可见,平台对此采用放任态度,难辞其咎;作为网络监管部门,数年时间内,都未能阻止这种非法现象的肆虐,同样负有监管缺失的责任。
防沉迷系统,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它牵扯到监管部门、平台、游戏开发者、运营商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开小差,就会让不法商家看见裂隙,从而赚取黑心钱,破坏未成年健康成长的土壤。
要想防住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到底有多难?事实上,在大数据、AI化的今天,恐怕并不难,接入生物识别系统,用指纹、人脸等多种途径并用,可以有效防止未成年人使用租售的账号。但为何迄今仍然有大量的租、售账号?这里面涉及的还是利益问题。
说到底,游戏厂商能不能做到?还是愿不愿意去做?相信大家自有判断。
对于违法兜售信息和账号的涉事企业及平台,执法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处罚力度,落实长效监管,让他们无处遁形。
当然,以上种种还停留在以“堵”为主,属于治标,要想治本,则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比如要求企业给有未成年儿女的职工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多点时间陪伴孩子,这样不仅关爱了职工和“花朵”,同时也顺应国家治理“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方向。
疏堵结合,才能更有效地让未成年人远离网络游戏,身心更为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