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一段视频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视频中的画面震撼了许多人——国航4539航班在准备降落厦门时,飞机突然撞上一群飞鸟。机头血迹斑斑,那一群飞鸟几乎被“团灭”。看到这些画面,网友们纷纷表示:“幸亏是降落阶段,要是在更高的空中撞上,后果不敢想。”有人好奇,为什么鸟没有被飞机吸进发动机?为什么机场周围还会有鸟?更重要的是,撞上这些鸟,究竟有多危险?
很多人可能觉得飞机撞个小鸟,最多就是机头上留点血迹,没啥大事。但你知道吗?实际上,鸟击带来的风险远比你想象的要大!每年全球航空公司都要处理上千起鸟击事故,而这些事故,甚至能导致飞机故障、发动机失效,甚至是飞行员紧急迫降。简直是一场看不见的“生死时速”。那么,机场为什么难以清除鸟类,鸟击的危险又到底有多大?
说到飞机撞鸟,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飞机那么大,几只小鸟能有什么影响?但实际上,飞机撞上飞鸟后,后果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尤其是对于飞机的发动机。飞机发动机的设计是通过强大的吸力来吸入空气并提供推力,如果飞鸟被吸入发动机,可能会造成发动机的损坏,甚至完全失效。每年全球都有许多因鸟击造成飞机故障的事故,甚至造成伤亡。
比如,2019年俄罗斯的U6178航班,飞机刚起飞就与一群海鸥发生碰撞,导致双发动机失效,所幸飞机最终迫降成功,但如果发生在其他环境下,后果可想而知。还有美国的萨利机长事件,2009年美航1549航班,飞机起飞后与一群加拿大黑雁相撞,导致发动机失效。虽然机长成功迫降,但这样的紧急情况一旦发生在其他飞机上,后果就无法预测了。
为什么说鸟击真的那么危险,实际上这次很幸运,飞机起降时的速度较低,发动机的吸力较弱。如果在更高的地方,飞机飞行速度过快,飞机和鸟的相对速度更大,冲击力也会更强,飞机受损的几率更高。你可以想象,假如一只5公斤重的鸟以275公里/小时的速度撞上飞机,它的冲击力相当于从五楼扔下一个200斤重的水泥袋砸到汽车上!这种巨大的冲击力,足以让飞机产生剧烈震动,甚至会损坏机体。
所以,每次鸟击事件发生时,飞行员的应急反应速度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起降阶段,如果发动机被鸟击中,飞行员可能要立刻做出反应,进行紧急迫降操作,确保航班安全。
那么,既然鸟击这么危险,为什么机场周围还会有鸟?实际上,机场周围反而容易有鸟,因为机场一般都在城市之外的郊区,周围的环境,尤其是那些靠近水源、草地或者森林的机场,往往是鸟类喜欢栖息的地方。鸟类在这些地方可以找到食物和栖息地,很多大型国际机场周围的环境简直就是鸟类的天堂。加上机场周围的开阔区域也便于鸟类活动,鸟群常常会栖息在跑道附近,增加了鸟击发生的概率。
为了减少鸟击风险,机场通常会采取一些驱鸟措施,比如通过声响、闪光灯、气味等手段来驱赶鸟类,甚至有些机场会训练猛禽(如鹰和隼)来威慑鸟群。然而,这些方法并不总是有效,因为鸟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它们能逐渐习惯这些驱赶手段,甚至有时会飞得更高,绕过这些“障碍”。
而且鸟击事件高发的时段通常集中在早晨和傍晚,因为那时候是鸟类活动最频繁的时间。如果机场在这些时段无法有效驱赶鸟类,就可能导致飞机与鸟群发生碰撞。即使如此,很多机场由于资源有限,驱鸟设施并不能覆盖每个角落,导致了机场周围依然存在大量鸟类。
有网友曾经调侃:“你以为机场那么大,有驱鸟队就能万无一失吗?鸟类可不是傻子,它们有时候比你想象的要聪明。”
现在很多航空公司和机场在加强防范措施。比如飞行员的应急训练至关重要。每个飞行员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确保他们在遇到鸟击等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反应,做出正确的处置。如果飞行员能够及时判断鸟击发生的地点,并采取有效的避让措施,就能大大减少事故的发生。而在飞机的设计上,航空公司也在改进发动机和机体的结构,力求让飞机在鸟击发生时,能够尽量减少损害。
机场方面也没有放弃努力,现代化的防鸟技术正不断涌现。利用雷达监控、鸟类预警系统、智能驱鸟设备等新技术,机场可以在鸟群进入航道之前,提前发现并进行驱逐。例如,一些机场已经开始使用超声波驱鸟设备,这种设备能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声音,驱赶鸟类离开飞机飞行路径。
飞机撞到鸟群的事件,虽然看似偶然,但它所引发的危险却不容忽视。每年全球都有成千上万次鸟击事件发生,而这些事故可能会直接导致飞机受损,甚至给飞行员和乘客带来生命威胁。机场与航空公司虽然在积极采取措施减少鸟击,但从目前的技术和管理来看,完全消除鸟击的风险依然是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每一次飞机起降,都是一次“与飞鸟博弈”的过程。它不仅考验着飞行员的专业能力,也考验着机场的防护措施。希望未来通过科技的进步,能让鸟击真正成为航空安全历史中的一个“低概率事件”,而不是给乘客生命安全带来威胁的高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