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制造再升级:打造大国重器提速前行

发表时间: 2024-10-01 10:39

不久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放海域和远海岛礁养殖智能装备与增殖模式”项目(以下简称“养殖装备项目”)结出“硕果”——项目共研制出14个大型养殖装备,约占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的1/4;综合绩效被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评价为最高等级“优秀”。

一个项目“造出”14个大型养殖装备,不仅彰显出青岛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力,也是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业日益高端化的一个缩影。
海洋装备是认知、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过程中的重器,也是支撑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和安全保障等海洋事业的脊梁。作为青岛的优势产业集群之一,海洋装备产业近年来交出亮眼成绩单: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船体完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发国际首个适用于深海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插入式探针,让深海生物大分子探测灵敏度达到纳米级;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制6000米级海底电磁采集站,填补了国内海洋电磁探测进入5000米以上深海领域的空白;“深海一号”能源站荣获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海检集团建设的全国首个标准浅海综合试验场主体封顶……
充分发挥海洋科研优势,青岛正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海洋装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建设各类平台,加快打造海洋装备产业集群,为经略海洋打造“大国重器”。




技术支撑产业迈向“高精尖”




海洋装备的有无、优劣,极大影响着经略海洋能否深入进行。青岛正在放大海洋科研在全国的引领性优势,持续支持、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各展所长,为海洋装备领域的技术更新寻求突破点。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发的自主新型GNSS浮标助力“海基二号”海上安装取得成功,在国家重大海洋工程应急保障中证明了实力。GNSS浮标利用新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技术,实现了海浪观测及数据实时传输功能,具有超低成本、高精度、智能型等特点。该浮标实现了全部自主可控,整体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在波浪能转换装置领域,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海洋能方向首席科学家张永良教授领衔团队研发的“高效、宽频、高可靠气动式波浪能转换装置”项目,前不久获得第49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特别嘉许金奖。这项颠覆性技术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实现全球领先,有效解决了波浪能发电装置成本高、性价比低、可靠性差和生存力弱的问题,使波浪能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真正进入产业化阶段。
在养殖领域,青岛不断强化技术支撑,一批批装备从青岛走向深远海。2017年建成交付全球首座半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海洋渔场1号”,2018年建成我国首个深远海大型渔业养殖装备、全球最大的全潜式深远海养殖装备“深蓝1号”,青岛验证了深远海养殖的可行性,这为拓展海水养殖空间、打造深远海优质蛋白生产基地提供了支撑。
在青岛,各类创新主体锁定海洋装备研发、制造的“卡脖子”难题聚力创新,持续推动我国海洋装备迈向“高精尖”,实现国产化和引领性。




向更高端、更绿色、更智能挺进




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海洋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提升和拓展,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热土”中“掘金”,绝不能固步自封,要持续以科技创新赋能,推动产业走向价值链高端。事实上,无论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还是世界最大吨位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抑或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艘自主航行300TEU集装箱船“智飞号”,这些产自青岛的“大国重器”都在描绘着一个显著趋势:进入转型期的青岛海洋装备产业,正在向高附加值市场进阶。
再往“深”一步,智能化是传统海洋装备向高端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对此,市科技局海洋处负责人解释:“海洋装备智能化是指利用传感器、通信、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人的智慧、经验、控制规则等知识以智能模块或软件的形式植入海洋装备,大幅提升其感知力、机动力、环境适应力。”
伴随着产业升级,青岛海洋装备产业加快迈向高端、绿色、智能。




“抱团”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海洋装备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等特点,是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这些特点决定了海洋装备产业需要不同创新机构之间相互协作、“抱团”推进实现集群式发展。
从顶层设计出发,在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进程中,青岛明确要围绕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壮大船舶海工装备制造业,打造国内一流的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基地。
创新平台本身具有聚集创新要素的属性。青岛汇聚了40多家涉海科研院所,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位居全国首位。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正式运营,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高端创新平台为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打造了贯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等环节的全链条、开放式闭环发展生态。该创新中心以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推动海洋声学释放器、水声通信机、系列海洋生态传感器、海洋盐度传感器、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等多类海洋仪器设备的国产化,强化了青岛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创新平台支撑、前沿科技成果引领、成果转化渠道畅通,青岛正推动海洋装备产业迈向高端,实现集聚发展,放大领先地位,让“青岛制造”在海洋领域更具显示度。

记者:陈小艳

通讯员:陈笑蔚

文字编辑:李彬

新媒体编辑:杨思永(实习)